APP下载

“德育”能译为moral education吗

2013-12-27王秉翰

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6期
关键词:德性教育学术语

王秉翰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中外科技交流离不开术语的沟通,翻译是双向的,译介(传播)则应有指向——从创生处到目的地。把英语中的moral education汉译为“道德教育”无疑不错,而把“德育”这个纯中国的教育学术语英译成什么才准确呢? “德育”到底是一个独立的术语,还只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替身?本文即以“德育”为引例,谈谈它以及与之相关的某些术语的含义和英译问题。

在我国,德育是学校历来倡导的“五育”之首,也是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德育”这个中国的教育学名词,同“素质教育”一样面世较晚,1940年版《辞源》尚未收录,1989年《辞海》方给出如下释义: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同智育、美育、体育密切联系。中国学校中的德育,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革命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1]。论及德育的具体内容,按我国1995年颁行的《教育法》以及教育部2005年印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之规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可见,当代中国的德育并不简单地等于道德教育,而是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道德”作为一个国际通行的社会伦理概念,通常英文译为morality,其含义比“品德”“美德”等更宽泛,因为它不仅用于评价个人的素质,还涉及人们群体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过,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仅仅限于伦理教育范畴,尚不能涵盖思想政治领域的教育活动。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源自古汉字“德”(或“悳”)的“德性”和“德行”这两个词,合起来可以表达“德”的主要内涵。西文中的“德性”是一个简单名词,从原希腊文(arete)演变到拉丁文(virtus)直到英译为virtue,其含义逐步接近中文的“美德”[2]。“德行”则是汉语复合词,无相应的西文单词对译,通常视其本义为“合道德的行为”,故可英译成moral conduct(在某些方言中用其贬义disgust)[3]。现代汉语中的“德”,字义已超越了“道德”涵盖的范围,扩展到真善美的人生观领域。

术语的外译主要是为国外使用者服务的。为了更好传播中国文化,对中文术语如何确定相应的外文术语,便于被外国人接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以意译为主”的原则[4]。要使英语使用者完整地理解“德育”这个术语,当然要用我国的原创释义。《德育报》原总编陈茂林说:“所谓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这个解释同《辞海》对德育的释义基本一致。遗憾的是,某些工具书往往把德育简单化为道德教育,外译便不能表达其全部内涵。比如,1980年版的《汉英词典》用moral education对译“德育”就是一例[3]。

笔者以为,把我国自创的教育学术语“德育”译为moral education,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就像把“德治”简单译为rule of virtue一样(“德治”实际蕴含“以德治理”和“以德教化”两方面含义)[3]。两词的英译都有窄化中文术语内涵的偏向,如此理解实属“小德育观”的反映。

形容词moral源自拉丁词moralis,对应于希腊词ethos,意为“风度、习惯、行为”,一般作为褒义使用,可译为“有道德的”[2]。《中国德育》原主编朱小曼说:“德性是人在与外部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发生关系时的态度表现,是一个关系概念”,她认为德性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人的内在德性可视为国人观念中的道德人格,这是一个重要启示[5]。基于东方观念中的“德育”,本义在道德人格的养成(即“修身养性”之意),因此,它不仅不等同于西方用character education表示的“品格教育”[6],亦不宜把它作为“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简称。

再看《当代哲学人类学》作者韩民青关于人的文化性的观点——人是“动物+文化”的统一体,还有他对“人格”的定义(“人之为人的资格”或“人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形式”)以及人格与道德人格(人格的道德因素)几乎相等的论断,可以把德育与人格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这是又一个启示[7]。

综合以上观点,由之产生这样一个思路——从“德”字出发,即经过德性→道德人格(文化)→人格教育,便不难通向“德育”。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培养人具有社会认同的高尚人格。

因此,立足于东方“大德育观”,当把我国的“德育”英译为moral culture,相应地理解为“道德人格教育”。英语中的moral culture要比moral education的内涵更丰富,这与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之说法对应,亦与“体育”一词的英译形式(physical culture)相似。作为佐证,《新英汉词典》正是把moral culture译为“德育”的[8]。

参 考 文 献

[1]辞海(缩印本)[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912.

[2]尼古拉斯·布宁, 余纪元.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1059, 636.

[3]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 汉英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142.

[4]刘青,温昌斌. 谈对外交流中的中文术语译介问题[J]. 中国科技术语, 2009(2): 5-7.

[5]朱小曼. 素质教育与德育[J]. 中国德育, 2006(1): 5-6.

[6]薛笑丛. “素质教育”能译为character education吗[J]. 中国科技术语,2007(6): 36-40.

[7]韩民青. 当代哲学人类学(第二卷)[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164-166, 174-175.

[8]《新英汉词典》编写组. 新英汉词典[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835.

猜你喜欢

德性教育学术语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柳亚子书法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