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民工党组织发展 推动服务型执政党建设
2013-12-26林德彬
林德彬
摘 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6亿。而当前,大部分地区针对农民工的党组织建设还比较滞后,有些地方甚至还是空白。因此,如何教育好、引导好、帮助好、服务好占人口总数达20%的农民工,构建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基层党组织,已成为我们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民工;服务型;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66-02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1]“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而当前,大部分地区针对农民工的党组织建设还比较滞后,有些地方甚至还是空白,许多农民工缺少最基本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他们的就业、生活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随时可能落入‘无工作、无收入、无保障的‘三无境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这对我们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党和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广大党务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刻认识加快农民工党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增强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怎么样组织好、管理好外出农民工,将他们纳入到党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进而引导他们富而思源、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
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一大主力,如何为其服务已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党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统计局于今年2月22日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其中外出务工16 336万人,本地农民工9 925万人。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体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上,中国制造业的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离不开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亿万中国产业工人。因此,如何教育好、引导好、帮助好、服务好占人口总数达20%的农民工,构建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事关整个国家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当前为农民工服务的基层党组织尚未健全,如何健全关乎党能否拥有最广泛的民众基础。目前,“人口的高速流动、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更主要的是社会融合的困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长期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3],绝大多数农民工处于原有的基层党组织管不到、当地的基层党组织不知怎么管的状态。许多农民工长期听不到基层组织的声音,接受不到基层组织的教育,在困难的时候感受不到基层组织的关怀,导致不少人对政府许多政策制度存在误读和不理解,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逐渐滑坡, 以及“仇视”城里人等问题。部分收入较低的农民工往往会将社会的不公归因于个人能力和社会环境,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则倾向于认为是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不合理。“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问题,那么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因此,加强农民工的工会组织、维权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提高党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力度,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的认同感,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使农民工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而不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代表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基层党组织还很缺乏,如何构建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和城市社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刚性不强,只是软约束。用人单位、个人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特别是相当多的非正规就业领域似乎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4],再加上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心理排斥和社会疏离,使得这个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代理途径,权利保障面临各种难点。许多农民工进城之后,由于自身的力量相对分散,缺乏正式的组织可以依靠,同时又没有参与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在就业、教育、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又受到诸多歧视。部分农民工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利而参加老乡会、互助会、帮会等各种非正式组织和地下组织,进而在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员之间引发更加严重的对立情绪,还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如何为支撑中国大部分产业经济的农民工摘掉“农民工”的帽子,使其摆脱“城市二等公民”的身份,确实保障其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是事关中国发展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为,只有建立了包容2.6亿农民工的小康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小康社会。所以,我们必须破除部分地方政府“只要劳动力不要市民”的区域观念,努力构建代表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基层党组织,扩大农民工的公民参与,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消除各种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
二、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形势,科学构建农民工基层党组织
“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建立健全农民工基层党组织,构建覆盖全员的服务体系,成了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党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只有根据当前市场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整合党建资源,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农民工需求的新型党组织,努力疏通、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诠释党的性质和宗旨。
适应劳力资源分配形势构建新型基层党组织。中国当前的劳动力流动,是以农民工为主体,逐步向农民工家庭成员和城市居民扩展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处于居无定所、生活与工作快速变动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型基层党组织的构建形式。一方面,可以由城市社区管理单位牵头,按照原籍贯所在地为划分标准成立相应的临时党支部,将在同一区域务工的同籍贯党员群众全部吸纳进来,以取代原有的“老乡会”、“同乡联谊会”等各种非正式组织。同时,还要在同籍贯的农民工中挑选出有威望且工作相对稳定的党员出任临时支部的书记,负责所属党员群众的联络、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探索“打破城乡行政区划界限,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上设置党组织,实现产业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5]克服产业发展与党组织建设脱钩的问题。
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党员管理机制。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党员管理机制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需要,打破城乡党员管理的二元体制,消除行政区域界限,实现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在外务工党员有效管理、有效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农民工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工作。其重点和难点是实现党员管理的“动态化”和“一体化”。一方面,要强化党员动态管理的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可以利用党内现有硬件资源、统计软件以及党建网、政务网等各种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上建立专门的党员信息库,实现各地党务部门的资源共享。各个基层党支部要建立外来党员信息库和外出党员信息库并定期更新和上报,各级党委及时将上报的信息梳理汇总,实现党组织关系交接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党组织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即上面提到的要构建新型基层党组织,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按照产业结构建立跨群体跨组织的联合党组织,同时按照籍贯所属地建立各种临时党支部。
构建服务农民工的党群联系网络。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党开展工作的一大法宝,它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当前的农民工群体具有流动性强、文化背景差异性大、公共事务参与程度低等特点,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常常成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春节期间出现的“网络购票对我们不公平!”的呼声就是一个例证,这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着力搭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5]。要建立深入农民工的调查机制,要有党员干部定期下基层访谈,特别是到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群众中去访谈的制度。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到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工地、社区、厂房去座谈调研,并将其制度化。同时,可以施行由各相关单位领导分片挂钩的制度,领导干部在各自的“责任区”内定时定点地接待群众或下基层调研,由领导干部“下访”来代替党员群众“上访”。此外,民政、公安或社区党支部等相关单位还可建立农民工服务专线和“网上连心桥”,疏通、拓宽与农民工的联系渠道。
推行由基层党组织代理农民工事务制度。“农民进入城市从事新职业,却很难改变原有的农民身份,在社会中形成了有别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第三类群体,在城市内部又形成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包括居住社区上的二元结构、享受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利上的二元结构、就业上的二元结构”[6]。因此,基层党组织不但要教育好、引导好农民工,更重要的是要服务好农民工,切实为农民工排忧解难,为农民工进行事务代理充当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言人。特别要为看病、上学、就业、交通、办事、欠薪、劳保这“七大特别难”的事做好代理工作。可以请在校大学生或机关干部作为志愿者到基层支部为农民工提供各种法律和政策解读。同时,可以由基层支部中的相对固定人对代理事物进行专项负责,通过提高对代理事务的熟悉度来提高事务代理的速度和质量。另外,各有关部门还要与基层组织建立挂钩联系,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农民工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
营造激励、关怀、帮扶的团队氛围。在大部分城市,农民工吃的是最差的食物,从事的多是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苦活、累活、脏活,不但劳动环境差,而且缺乏有效保障,其具有缺乏归属感、流动性强等特点。因而,要构建新型基层党组织不光要有新的组织体制,更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1],要将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党对农民工关心、爱护的平台,这将不断激发农民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要处理好帮助党员和帮助普通群众的关系,要把党员和群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要建立困难农民工家庭信息表,注重其切身利益的保障,做到“六到访”,即失业下岗时到访、生病住院时到访、新人到来时到访、迁居住处时到访、有法律纠纷时到访、子女入托入学有困难时到访。可以由党员凑一部分、企业捐一部分、政府拨一部分,从多个渠道筹措资金,为党内帮扶提供资金支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012-11-08.
[2]占少华.城市农民工流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7).
[3]韩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诱因分析[N] .光明日报,2013-04-30.
[4]邹农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基本标准是什么[N].北京日报,2013-04-08.
[5]廖晓文.服务型党支部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6]白天亮.人社部劳科所调查显示:过半农民工 很想当市民[N].人民日报,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