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3-12-26李小丽
李小丽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特别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主体是“90后”,他们的成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观也不例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往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产生矛盾。因此,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特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对策方面进行阐述,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理念和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健康的消费。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32-02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理性消费是主流。所谓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的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绝大部分是纯粹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水平也各不相同。价格、质量、潮流是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主要因素。据调查显示,讲求实际效用、理性消费依旧是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例如:在购买物品时,大学生们首要考虑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因素,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的,这使得大学生每个月可自由支配的钱是固定并且是有限的,这些钱一是用来支付一日三餐费用和日用品、通讯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图书资料,由于消费能力的有限性,他们往往在花钱时都十分谨慎,力求要“花得值”,购买时一般会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2.追求名牌和时尚成为一种潮流趋势。青年大学生迸发着青春活力,他们喜欢追新立异,对时尚持有敏锐之感,唯恐自己跟不上潮流,因而追求时尚自然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消费潮流趋势。从早些年开始流行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新生三件套”,到近两年以iPhone、iPad和MACBOOK为代表的“苹果三件套”,如今又多了一款电子书。随着Kindle进入市场,与书“搭边”的电子书,也收入不少大学生的行囊中。再次是服装、发型、饰物,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有些学生为追求时髦,在消费上互相攀比,几百元一套的衣服是常见的。据了解,“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当被问到“如果条件允许,是否会购买名牌产品”时,85%的学生表示肯定。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从笔记本电脑到随身的平板电脑,从频繁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到动辄上万元的单反相机,因为“大家都有”而成为大学生心中的“必需品”。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存在着随大流和攀比的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
3.注重情感和交际性消费。当今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里同学、朋友、师生间的交往是必需的,再加之谈恋爱,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基础。朋友同学间的聚会、结伴外出旅游、周末的休闲娱乐、请老师或辅导员吃饭拉近关系、为恋爱制造浪漫而产生的情感消费等现象存在,这就促使大学生不断地通过精神和物质手段与外界发生联系,进而形成了大学生的交际性消费。往往碍于面子或想达到办事效率而出手阔气大方,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即便面临入不敷出的状况,也宁愿向别人借钱以应对他们认为必要的情感、交际消费,“人情消费”在校园里甚是盛行。一些大学校园周边的餐馆生意十分红火,特别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之际,为辞旧迎新,餐馆里经常是学生爆满。有的学生还用奖学金,甚至困难补助费来请客,以彰显自己的大方、豪爽。
二、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严重攀比、盲目消费,并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大学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地方,意识上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学生们消费行为的多样性。同学间的消费存在严重的攀比现象,往往看见舍友或老乡穿衣打扮比较潮流时尚,自己也想像别人一样,进而重金购买比别人更好的商品来装饰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就更多地选择了名牌和时尚。看到同学用一些高贵、名牌的产品总会心生羡慕且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毫无理智地去购买,近几年对iphone、iPad的追捧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并且在自由支配生活费的情况下,进行随心所欲的消费。如:吃比较注重格调档次,穿讲究品牌和时尚;谈恋爱更是要追求浪漫;交朋友不惜重金;通讯费节节攀升,追求“流行、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这都具有与学习无关的盲目性和不可取性。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校园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自然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准各异。有关“大学生活费”的问题,网络上,一份五千余人参与的“微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将大学生活费月标准投在1 000元以上的区间档。从采访和调查可看出,“月生活费千元起步”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据了解,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1 000—3 000元不等,更甚者到达5 000元或以上,家庭一般的学生在600—800元之间,而贫困群体中的学生一般在450元上下。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不断地拉大,两极分化也比较明显。
3.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访谈中,当问到对“财商”一词的理解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到每学期期末自己的消费情况时,大多数同学都很坦白地表示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了可支出范围,甚至有的同学还要向同学借路费回家,有些同学的花费还剩余些但还是会计划着如何把这些钱花掉,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有储蓄的想法。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储蓄观念多么淡薄,财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强和培养。
4.过度的恋爱支出。访谈中我们发现,在恋爱中进行物质投入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很难理性地把握适度的消费原则。有的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在300—500元,最少的也有200元左右,最高的多达3 000元(比如特殊节日送贵重的礼物给对方,或是为制造浪漫所花的费用)。还有的同学感慨“交得起学费,吃得起食堂,却谈不起恋爱”。有的男生还直言不讳地说,为了给女朋友制造惊喜浪漫或购买贵重礼物,有吃一个月泡面勒紧裤腰带的经历。
三、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校园环境多少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处于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会受外界多方面的影响而摇摆不坚定。如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消费观自然会影响到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这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欲望变得更加强烈,随之消费意识也愈加强烈,加之,社会大众传媒对产品的强力宣传,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涉世未深,极易受到物质的诱惑,受消费环境的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子女人生中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而父母是孩子受教育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主体基本上是“90”后,家庭呈现的是“4+2+1”模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点,受到父母和老人的万般宠爱,这就容易造成对孩子过于溺爱,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都尽量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极易助长孩子的不健康消费行为。家长在满足子女消费需求的同时,往往缺乏对孩子灌输正确的理财观、消费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消费观。
3.学校因素。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当前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不够深入。在课程开设方面缺乏专门或延伸性的有关消费观的教育,并缺少对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教育。在消费主义思想源源不断地冲击着大学校园的同时,校园消费主义成为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催化剂。
4.个人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出现的各种大学生消费问题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处于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误认为物质享受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尽量投入金钱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并且离家到校园独立生活时缺乏理财观念,对可支配的生活费随心所欲,其消费观受自身的思想、心理因素的影响。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观的对策
1.建立健全社会健康消费的大环境。社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比如,电视广告的制作不应只为了产品销售而夸大渲染进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往往会使大学生失去理性或产生超前消费的观念。应该要倡导健康、合理和文明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同时,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例如,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理性、科学地消费,及养成健康消费习惯。我们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反对盲目、攀比、享乐消费等现象,改变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2.强化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对存在不良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规范,并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其次,学校应该开设有关理性消费的课程,促进学生科学消费行为、习惯的养成。老师也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关注,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最后,学校还要注重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我,提升消费素养,从而促进良好消费观的养成。
3.加强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大学生群体尚未经济独立,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尚未成熟,如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无限制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甚至助长孩子的奢侈消费,极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不正常的财富观和价值观。”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要区分是否合理,作为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培养其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意识。
4.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修身。大学生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我们的消费信仰,谨记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注重自身修养和提升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同时要加强学习和培养财商意识、理财能力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再者,大学生还应学会感恩,感恩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生活,在实践中锻造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2]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
[3]司会敏.大学生消费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6,(4).
[4]高艳红.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5]高宏利.“90后”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