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2013-12-26王璇
王璇
摘 要: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问题的关联,主张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生态社会主义在其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为当代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理论和思路。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37-02
在2013的两会上,雾霾成了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2012年年底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污染面积之大,对百姓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隐患,在这种恶劣现象的背后,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也成了中国现阶段建设“美丽中国”亟待解决的任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普遍存在而且相当深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的趋势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20世纪最后30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也陷入了很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些著名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运动的理论,逐渐形成了把生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一个符合生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这为现阶段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理论和思路。
一、简述生态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绿色运动”,努力试图找到一条既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一根本根源,又能解决生态问题,维护人和生态、自然平衡的道路。而苏东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过于封闭,并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到最后也没能逃脱生态危机的威胁。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逐渐崛起。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莱易斯和本·阿格尔等人。其中鲁道夫·巴罗被称为西方“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的代言人”,他批判资本主义现存的工业主义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同时巴罗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亚当·沙夫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中最先介入生态运动的人。莱易斯和本·阿格尔则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0世纪8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兴盛的阶段,也是“红绿交融”阶段,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已经成了国际上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安德烈·高兹、奥康纳等人把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态”,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经济的合理性要服从生态社会的合理性。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理论体系化的第三个阶段,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他们则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角度出发去揭示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望,迫切改变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缓解生态不平衡的状况,寻找一条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生态健康发展的道路。其理论能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寻求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比较
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努力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生态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策略主张、依靠力量和变革社会的途径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本质不同。生态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非暴力”的原则,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力量,通过和平的手段谋求执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依靠工人阶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二者在建设手段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共通之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一)两者都认识到了生态危机的紧迫性,都揭示了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原因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已经代替经济危机成了最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危机,并且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提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一方面利用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在全球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展,造成了本身就自身发展困难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生态危机。中国也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探索中前进,无论是中共十七大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体现了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的道路上把生态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二)两者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都主张实行基层民主
生态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的思想,而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层民主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实行基层民主,才能使人们更好地投入到保护生态的运动中,提高人们的生态热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注重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把“管理民主”放在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等民主制度。
(三)两者都有相似的发展观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无休止地追求剩余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投资过热,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等,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两者都在非常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观。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西方国家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探索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倡导的生态意识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和认识的基础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是在生态问题的认识上有着一个共同点:必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道路。胡锦涛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就证明了生态平衡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更加坚定了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立足我国国情,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资本主义通过推行生态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掠夺,导致了全球性环境危机。而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一体化浪潮使得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大环境而独立发展,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又使所有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危机。生态危机已经具有全球性。我国面对着这样的生态危机,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加强协作,共同改善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寻求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异化,不仅造成了人自身的生存危机,更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我国建设的“美丽中国”不只是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延伸发展,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发展。我国应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实质上是对“美丽中国”建设得更深层认识的发展。
(四)实践的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下,促进了环保机构和绿色组织的逐渐兴起,而且影响了西方各国的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以及生态工程的建设。我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在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社会上投入精力。我国要立足现阶段国情,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扩大环境保护组织的影响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设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人物;在现有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健全关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一个我们人人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2-367.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保国.论生态社会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2,(2).
[4]王娟.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5]张才国.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J].科学社会主义,2005,(4).
[6]徐民华,王增芬.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5,(4).
[7]方雷.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可资借鉴的理念与策略[J].江汉论坛,2006.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文[EB/OL]搜狐新闻网,http://news.sohu.com/s2012/1675/s35671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