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探析*——基于广州的实证研究

2013-12-25庆,冯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闲暇老年人社区

刘 庆,冯 兰

(1.长江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荆州434023;2.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一、引 言

闲暇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社会交往的扩大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明了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闲暇时人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人口群体,其闲暇生活具有很大差别。研究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对于认识老年人口问题,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文化精神需求,实现老年人积极的老化,从而构建健康的老龄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广州是全国率先成为老年型的省会特大城市之一,截至2010年底,广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6.3万,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5%,相当于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退休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研究广州市退休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分配和闲暇生活特征,对全国大城市的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综观已有的研究,我国学界对闲暇生活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总的来说,目前对闲暇生活的研究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没有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这三个层面将闲暇生活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一体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测量。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或者对闲暇的认知等某一个维度去研究闲暇生活,难以全面地解读闲暇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因此无法认识闲暇生活在整个社会变迁中的全景图画。本文试图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方面来研究城市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质量。

为获取研究所需的实证资料,课题组于2013年3-4月在广州市进行了城市退休老年人的调查。调查地点选取在海珠区三个社区——L 社区、H 社区和D 社区进行。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进行等概率抽样,而且采取了配额抽样的方式,根据已有的资料和研究,考虑到总体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文化程度、职业分布等因素,在样本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异质性、分析方法和经验性判断等需要。调查发放4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2份,其中L社区120份,H 社区140份,D 社区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从城市退休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看,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龄方面,60~64岁的退休老年人占35.9%,65~69岁的占32.1%,70~74岁的占15.5%,75~79岁的占9.8%,80岁以上的占6.7%;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的退休老年人占52.4%,高中(中专)的占35.5%,大学及以上的占12.1%;婚姻方面,已婚者占80.4%,离异者占3.5%,丧偶者占18.1%;子女人数方面,有1个子女的占38.9%,2个子女的占42.9%,3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8.2%。

二、城市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的现状

(一)闲暇时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闲暇时间”的定义是:“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时间支出后,剩余下的为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由此可知,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它不被直接的劳动所占用,而可用于娱乐、休息和个人的活动。它满足着人们精神、文化、生理、心理与社会的多种需要,是个性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个重要条件。课题组对退休老年人平均一天中闲暇时间的多少进行调查,具体见表1。

表1 退休老年人平均一天中的闲暇时间

由表1可知,在422位受访者中,平均一天闲暇时间在1小时及以下的有28人,2小时的有91人,3小时的有111人,3小时以上的有192人,分别占受试样本的6.6%、21.6%、26.3%、45.5%,退休老年人平均每天闲暇时间的拥有量较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逐渐从生产领域退出,由于不再承担社会职业,他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相应增多。老年人的大半生都是以生产劳动为中心度过的。在过去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紧张和繁忙的状态,很少能放松下来体验生活的乐趣。[1]晚年退休后,作为对前半生辛劳工作的补偿,退休老年人理应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消遣、娱乐和休息。这样做并不是虚度时光,也不会消磨其意志,而是通过消遣娱乐活动和休息,增加退休老年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信心,使其晚年生活更加轻松愉快。在闲暇时间的各种活动中,退休老年人的个性和意志也可以得到体现,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城市退休老年人有着固定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人力资源较丰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在满足了低层次需要后,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是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闲暇活动

闲暇活动主要是与劳动和工作相对应,在劳动、工作以外由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关系等决定的个人自由发展活动。[2]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既反映了闲暇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也反映了主体的生理、精神对客体的需求和适应程度。闲暇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闲暇活动按其基本内容可分为娱乐性活动、提高性活动和交往性活动。[1]在闲暇时间里退休老年人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丰富程度、活动的空间,是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娱乐性活动。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分层理论,即按照参加某项活动所需的认识、情绪以及体力的参与程度可以将老年人闲暇活动分为两个层次:即“消遣”层次,包括看电视、听广播、体育锻炼、与人闲聊等,对认知和参与的程度要求并不高,而大部分老年人的闲暇活动都属于这一层次;“发展”层次,对精力和认知的参与程度要求都更高,包括看书学习、旅行、参加社团协会活动、业余爱好等各种活动。[3]

娱乐是闲暇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劳动 力恢复和再生产的功能,可以达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目的。由表2可知,看电视、听广播、体育锻炼在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看电视、听广播作为一种被动受传型活动仍是退休老年人消磨闲暇时间的最普遍选择。受传型活动在闲暇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种花养草、钓鱼、听音乐、唱歌等充分调动自己才能,能体现自身价值和创造乐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的审美型娱乐活动的比例偏低,三者合计仅为38.1%。这说明退休老年人的闲暇娱乐活动并不丰富多彩,主要以消磨时间的纯消遣型活动为主,审美型活动有待向更高层次发展。

表2 退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性活动

(2)提高性活动。提高性活动是一种以提高自我为目的的活动,这类活动在主观上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或获取信息,或增强体力等,它能使人增长知识、拓宽思路、陶冶情操。提高性活动可分为消遣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在闲暇时间退休老年人的主要提高性活动是以读书看报、业余爱好为主,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4.5%、42.1%。由此可见,退休老年人的提高性活动虽然具有发展学习性的特点,但发展性学习活动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使提高性活动形式更为丰富,使退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有价值与意义。角色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角色转换能力决定了其对晚年生活的调适能力。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对老年人自身提出了继续社会化的任务。继续社会化对走好人生最后的历程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退休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在与社会互动中适应新环境,通过学习新知识,寻求活动角色,提高生活品味和质量,成功享受晚年生活。

表3 退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提高性的活动

(3)交往性活动。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作为非经济性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老年人进行社会活动及其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和衡量指标,对其心理幸福感有着明显的影响。[4]对于退休的老年人而言,主要是生活在家庭、邻里和社区的场域之中,社会交往是否融洽,对于他们的晚年精神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第一,交往对象。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工作角色,当个人迈入退休行列,社会身份定位和自我角色定位也会经历一个与年龄有直接关系的变化过程。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空间和时间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家庭和社区成为了其主要的活动空间,他们不仅需要得到及时的物质或行为援助,更依赖于社区邻里氛围所营造出的精神交流,而后者往往是子女所不能完全照顾到的。

在调查中发现,退休老年人主要的交往对象依次是:子女、邻居、朋友、其他亲属、同学、同事。由此可见,在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业缘关系不再占据主导性的位置,子女、邻居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主要对象。当被问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麻烦时,一般会向谁求助”时,有89.4%的人表示会向子女求助,有51.9%的会向邻居求助,有43.2%的会向朋友求助,有41.8%的向自己的亲属求助,只有8.4%的选择了同事,另外还有10.4%的人选择了居委会。可见,子女、邻居、朋友依然是他们的所选的主要求助对象。退休老年人从工作单位回归到自己生活的社区,社会活动的范围逐渐缩小,受到身体健康及精力所限,其社会交往对象总体上表现为交往面缩小,交往的对象趋向狭隘,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单调,家庭和社区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域,邻里关系是社区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他们的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社区参与的频率。社区参与可以分为社区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四个基本领域。[5]由于其他年龄段的居民仍然在业,其实际的参与行为和参与意愿都明显低于退休老年人。对于退休老年人来说,作为社区活动参与的主体,他们社区参与水平较高的领域是社区文化活动,社区举办的各种相关活动与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密不可分。

本文选择“是否经常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来测量退休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退休老年人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占51.8%,偶尔参加社区活动的占38.7%,而从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占9.5%。可见,退休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较高,通过积极的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活动理论的一个假设是,如果退休老年人能保持原先的活动水平,就可以增进其健康,这个目的可以通过以一个角色取代另外一个角色的工作来达到。退休老年人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会感到生活更有意义与价值,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

(三)闲暇心态

(1)闲暇意识。老年人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其心态的变化也是复杂多样的。本文选择“您认为退休后工作和闲暇哪个重要”来测量退休老年人的闲暇意识。调查结果显示,71.3%的老年人认为闲暇比工作重要,17.5%的老年人认为工作和闲暇同样重要,5.9%的老年人认为无所谓,而认为“工作比闲暇重要”的仅占5.3%。

马克思曾说过,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支配自由时间就是支配财富本身。有人把退休后的生活称为第三人生的开始,而在工作岗位的第二人生中,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第二志愿的工作,而非自己第一志愿的工作。只有在退休后的第三人生时才能从事自己第一志愿的工作。当个体退休后,没有了时间的束缚,摆脱了工作岗位的限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有些老年人退休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年轻时就喜爱的但却没有时间的某项活动,这是一种美好的身心享受。因此,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具有一种积极的闲暇意识,认知到闲暇生活的重要性。对于拥有更多闲暇时间的退休老年人而言,闲暇生活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构建一种充实的生活,能成为他们寻求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并促进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的一种活动。

(2)闲暇动机。闲暇动机是退休老年人在闲暇时间参与闲暇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被问到“您参与闲暇活动的主要目的(限选三项)”时,排在前三项的闲暇动机分别是:调整与朋友关系,增进感情(67.5%);消磨时间(46.8%);放松心情,获得愉快的体验(40.7%)。老年人由于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和一系列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的变动,老年人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出现“退休综合征”。可见,退休老年人的闲暇动机主要是摆脱退休后生活的疲惫与沉闷乏味,补偿、恢复生理的平衡状态;注重人际间的交往,感情色彩比较浓。

(3)闲暇生活满意度。人们对闲暇生活的感受,不仅反映了社会提供的闲暇生活的物质水平状况,也反映出人们对闲暇生活的需求程度和闲暇生活的精神状态,这是衡量其闲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满意程度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退休老年人对闲暇生活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占30.7%,而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24%,有45.3%的人感到一般。按五级评分标准(很满意为1分,很不满意为5分),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分。由此可见,其闲暇生活的满意度为一般。城市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人特征方面。

表4 闲暇生活满意度与个人特征相关分析及检验

表4统计结果显示,在影响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满意度的个人因素中,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生活自理能力对其闲暇生活满意度构成显著影响,而婚姻状况与闲暇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物质生活方面。

表5 闲暇生活满意度与物质生活相关分析及检验

表5统计结果显示,通过闲暇生活满意度与物质生活相关分析及检验,居住状况、经济收入、周围居住环境均对退休老年人得闲暇生活满意度构成显著影响,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物质生活状况构成了闲暇生活的基础,退休老年人由于有着固定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人力资源较丰富,对闲暇生活质量要求较高。而广州在对退休老人生活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倾斜,这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闲暇生活满意度。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

表6 闲暇生活满意度与社会交往相关分析及检验

表6统计结果显示,在影响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满意度的社会交往因素中,闲暇心态、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社区关系都对其闲暇生活满意度构成显著影响,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社区,作为人们的生活共同体,能否参与及其参与程度如何是影响人们对共同体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被共同体接纳则是产生社区归属感的前提,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个体认同共同体才会愿意参与共同体的活动,而共同体不排斥个体,个体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会形成归属感和内聚力。因此,能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如何,是退休老年人产生社区归属感的决定性因素,对他们闲暇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城市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的主要特点作如下概括:(1)退休老年人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这些闲暇时间被程度不同的用于娱乐性、提高性和交往性的活动,但闲暇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延长并充实利用。(2)退休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并不丰富,闲暇活动空间有限。主要以消磨时间的纯消遣型活动为主,外出活动的范围以近距离为主,提高性活动有待向更高层次发展,闲暇生活内容的多样化要求同退休老年人尚有较大距离。在社会交往中,业缘关系不再占据主导性的位置,子女、邻居、朋友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主要对象,交往面逐渐缩小,交往的对象趋向狭隘,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日益单调。从以上测量指标可以得出结论,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质量一般。(3)退休老年人对闲暇生活满意度的总体评价一般,对闲暇生活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占30.7%,有45.3%的人感到一般,另有24%的人表示不满意。(4)退休老年人闲暇生活的满意度受到个人自身因素(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生活自理能力)、物质生活条件(居住状况,经济收入,周围居住环境)和社会交往(闲暇心态、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社区关系)因素的影响。自身素质较高、所处社会环境较为优越、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质量呈现较高水准。

对于退休老年人而言,社区既是他们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其主要活动的范围。社区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们参与休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退休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和从事闲暇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社区对他们的关注、尊重和支持及社区内部活动的参与。社区工作者可以采用社区照顾模式,引导他们进行更为丰富、有益身心健康的闲暇活动,建立更加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提高闲暇生活质量。(1)帮助退休老年人化解自我认知障碍,重建角色认知。退休,对于老年人来说,意味着工作者角色的丧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况。社区工作者要增强他们对角色转变的认知,消除弱势无用的消极性标签认识,有效地缓解退休老年人的不安与失落。对他们进行闲暇生活教育与引导,转变闲暇生活观念,正确认识闲暇中的自我,加强对闲暇价值的自我意识,系统培养闲暇兴趣,科学的安排闲暇生活,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能力,建立积极健康的角色认知。(2)拓展退休老年人闲暇活动的空间。社区工作者要积极寻找和协调资源,为退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提供资源平台和服务,改善退休老年人的社区支持环境,促进他们闲暇生活问题解决的社区化、及时性、有效性。以社区活动中心为载体,开展以提供社会交往和文娱活动、实现情感支持为目的各种小组活动,将退休老年人置于一个互动性的社区环境中,使他们能够保持和发展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加强社区内退休老年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结对互助制度,形成互助网络;促进社区机构与退休老年人的联系、建立社会交往的平台,拓展退休老年人闲暇活动的空间,提高退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参与闲暇活动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在社区中去重新建构一个意义系统,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提升闲暇生活的满意度。

[1]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风笑天,赵延东.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J].社会科学研究,1997(5).

[3]孙常敏.城市老年人余暇生活研究——以上海老人为例[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

[4]徐淑莲,吴志平.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3).

[5]彭聪颖.雨花区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6]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万江红,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9]许晓芸.农民社交型闲暇活动个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0]王琪延,罗栋.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4).

[11]王莉莉.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闲暇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人在何时最清醒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