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构建
2013-12-25,,,,
,,,,
(1.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0;2.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 言
航海类专业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其中轮机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为交通行业主干专业之一。山东交通学院航海类专业开设于1960年,2003年开始培养全日制本科学生,2011年获批设立“载运工具运行安全与节能环保”“海洋运输与物流”和“船舶电子电气及轮机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点,是经国际海事组织备案、获得中国海事局认可的山东省内唯一一所具备培训无限航区管理级船员资质的本科院校。航海类专业逐步积淀形成了“人才培养国际化、学生管理军事化、质量监控程序化”的办学特色。
当前,航海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本科层次人才的立足点主要着眼于拓展国际航运市场劳务输出,基于提高航海类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研究构建航海类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新模式。
二、航海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建设目标定位
航海类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是:培养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船舶系统和船舶电子电气设备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实际操作和管理现代化船舶机电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航运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船舶维修和船舶监造工作的高等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实现“实践技能强、英语水平高、综合素养好”的人才能力培养定位。
三、航海类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培养具有发展潜质的港航业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目标定位。依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按照《教育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航海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把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校企共建,联合推进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一年级夯实基础、二/三年级进行专业理论+基本技能+职业技能教育、四年级参加海上航行适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流程,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构建航海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和流程
2.课程体系改革
(1)目标。调整基础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体系(含实训课程)的比重为3∶3∶4。
(2)理论课程群体系建设。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等为依据,以现有的“轮机工程省级精品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立足航海类三个专业,校企共建“航海类专业系列核心课程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鲜明航海类专业特色的课程群体系(见图2)。
图2 航海类专业核心课程群体系图
(3)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实践技能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见图3)。加强“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学生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参加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船上航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图3 航海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专业特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师备课和讲授采用团队集体方式进行,突破单门课程、单个教师自成体系的格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推广“训练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承担起“讲师”与“教练”双重角色。2013—2015年,在“训练式课堂”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以专业或教研室为主体的改革活动,树100名左右“训练式课堂——教练型教师”典型,在“十二五”末,在全校范围实现课堂振兴,建设富有活力与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推广“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中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增大平时训练考核比重,使之占到总成绩的70%,鼓励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采取开卷考试、实物/软件作品、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增强课程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需要通过学术科技项目立项、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开放实验项目、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申请国家专利、撰写发表论文等形式获得学分,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校每年支持60个优秀项目和300名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已在学校蔚然成风。
4.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选用教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匹配,坚持优先选用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重点教材、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选用优秀教材数量占总数的81%。支持骨干教师结合航海类专业特点,按照实验/实训设备情况进行专业和培训等教材编写并公开出版,使课程体系内容有更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重视并实施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目前系统内建立省级精品课程26门,为广大教师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试题试卷、课件、网络课程等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总数达到10 154个。
5.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目标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大师+团队”的引进模式,引进“千人计划”人选、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及相应的创新团队,引进优秀博士和高素质人才,引进同时具有硕士学位和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生师比调整目标为17∶1
实施“1251”人才建设计划: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选拔和培养“10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具备成长为泰山学者或国家级教学名师潜质的优秀人才”、“20名左右在省内外或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具备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潜质的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科研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
至2015年,力争实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30%,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45%,双师型教师达到30%。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实现分类指导,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4人,新增省级教学团队2~3个。
(2)专业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评选校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若干名,树立优秀教学典型。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帮助专业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领域进行职业规划。邀请教学专家或教学名师对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培训。由科研处组织,充分利用“成长论坛”,促进专业负责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在科研与科技服务领域进行规划与提升。
配合学校进行教师分类指导与管理,航海类专业教师主要是“教学科研型”。通过每年选派3~5名专业教师到港航企事业单位实习等“双师型化”的措施,激励和引导教师加大教学经历投放,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中把工程实践锻炼作为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研讨会,及时跟踪专业发展新动态,掌握专业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培育新型“复合型基础课教师”。鼓励中青年基础课骨干教师直接参与该课程所在院(部)的专业课教学、科研、科技服务,置身于实际运用之中,深入了解相关专业以及课程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通过系统学习,在精通基础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专业课,成为学校新一批“复合型基础课教师”,改进教材、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内容,提高基础课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促进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3)教师进修
学校重视在职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和访学研修工作。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历(学位),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制定并落实《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后与引进人才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在职考取博士和取得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30人左右。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制定并落实《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访学研修管理实施办法》,每年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修的教师在15名左右。
6.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深化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重点进行搭建深度合作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服务教学等方面建设。
(1)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
吸纳海事局、港航局、救助局、打捞局、港航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代表人才担任顾问,成立“航海类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实施“船长、轮机长、电子电气员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产学研模式,形成学校服务企业开展专业培训、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企业指导和参与办学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教学和培训、联合设立核心课程群、联合科研、联合就业”等深度合作措施,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多赢、共同发展。
(2)科研服务教学
通过支持专业教师在港航业一线获取横向联合课题等方式,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类的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科研水平。教师将学术前沿知识引入课堂,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科研服务教学。
7.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与地方政府联合建设“水上运动训练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按照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全面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系列建设工作,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充分利用大型船舶轮机模拟器等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开展船舶轮机职业认知教育、谋生意识教育,进行“海运职业训练”等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
四、航海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保障措施
学校狠抓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构建起学校领导决策指挥中心、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院(部)、质量评估和督导 “三个层面管理体系”;畅通了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师生座谈会、校长和教务处长信箱、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等教学信息反馈“五条渠道”;建立并严格落实了领导干部及同行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五项制度”。经过多年不断的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运行良好并日趋完善。
学校具有代表性的质量监控规范化的航海类专业教育,纳入了国家海事局船员教育培训质量体系。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舶电气方向)按照《山东交通学院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质量监控,在教学计划、学员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与培训设备、教学和训练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教学和训练的检查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与资料的控制、内部审核等方面严格按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要求执行,并于2012年11月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对学校质量体系进行的换证审核。
五、结 语
山东交通学院航海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构建经过相关专家评议,认为可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经过深度建设,将实现下列主要目标:
(1)建成学历/学位层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完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构建满足STCW 公约要求的航海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学校航海类专业建成国内航海类专业教育的重要范例之一。
(2)每年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轮机工程专业人才约400人。毕业生中有30%通过3到5年的发展能够在大中型港航企事业单位中成长为基层和中层骨干。
(3)拓展社会高级船员培训项目,每年为航运企业培训人才约3500人次,其中约400人在培训后1到2年内发展成为所在单位的一线中高层骨干。
(4)促进山东航运文化传承创新和建设,利用航运文化教育基地,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海洋意识、海权意识和海洋环保意识。
[1] 交通部科技教育司. 2015年交通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及交通教育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1-7.
[2] 吴兆麟. STCW公约与STCW规则:2008年中英文对照综合文本[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1-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航海教育研究,2012(2):112-1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