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2013-12-24黄太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残差数值区域

黄太洋

黄太洋/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江西宜春336000)。

作为指导教学方向的教学观念是否能够不断创新,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实践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主动探索、活化知识的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相关情境,把学生带入教学知识的乐园。为了探索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本文研究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教育经济理论着重通过理清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人才需求情况,可获得人才资源情况,综合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地方性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构建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

一、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

评价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相协调,主要从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结构、各专业人才数量、人才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地方性高校所培养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而教育经济学在其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教育经济学目前有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两大理论体系。

根据理论研究需要,分别记yit和xit为第i个地区第t年的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对数和人均GDP对数。我们用1996-2011年期间各年截面数据的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

来描述第t年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模型的具体含义是:回归函数表示第t年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回归的残差表示该地区对协调关系的偏离程度。为了便于对每个地区的非协调性进行动态比较,我们使用标准化残差

其中set表示第t年的回归标准差;回归标准差表示第t年的整体非协调程度,为了便于对不同年份的整体非协调性进行动态比较,我们使用变异系数

表示第t年的整体非协调程度,其中cvt表示第t年的变异系数

表示第t年的学生数对数值的算术平均数。

二、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评价

我们在以上理论模型中,通过比较回归模型残差符号和大小,可以分析研究1996年至2011年期间某地区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通过分析发现,该地区地方性高校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在1996年至2011年期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若εit,则说明在第t年第个地区高校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为高校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我们采取残差分析的方法,利用回归模型的残差分析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非协调状况。即:残差分析法将1996年至2011年之间各年的地区经济在线性回归模型下估计出来的残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通过比较地区残差的符号和大小来分析各年地区高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通过理论模型的应用,结合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标准化残差的时间序列,然后很容易地就能观察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发展的协调性程度。我们如果以1作为标准,那么就可以通过根据某地区在一定时间的标准化残差(大于1)进行判断。如果标准化残差大于1,就可以判定该地区高校在这个时间里面是超前于经济发展。如果标准化残差是小于-1的,由此就可以判定地方性高校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

根据舒尔茨的教育经济理论,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建立了人力资本模型并据此给出了人力资本及其经济效益的模型计算方法。舒尔茨的研究还发现,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转让。它也不能像物质资本一样,用于作为财富来继承,也不能进行买卖,这是人力资本区别于物质资本的重要方面。但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们都可以对经济起生产性的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全社会的角度,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提高人力资本,并以此推动物质资本不断更新,增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益。

选取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作为描述高校发展的指标,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研究的样本期间是1996-2011年,收集了相关数据。大学生数据来自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综合办学数据库,年底总人口和人均GDP均来自中经网教育专网。为了直观、全面地分析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分别将两指标按时序排列。分别列出1996-2011年这16年两指标的直观数据,通过横向排列,形成对比,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各地区的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和人均GDP的值。通过收集到的地区数据,分析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

通过对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得到各地区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对数值和人均GDP对数值的分布情况。从分布情况中我们发现,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在其中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点,通过异常点所代表的区域可以看出该区域人均GDP异常的低或异常的高。根据各年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对数值和人均GDP对数值,还发现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对数值的对称性在整体上与人均GDP对数值的对称性是否存在差异。各地区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对数值和人均GDP对数值的时间序列上,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两个变量的时间趋势是否相同。根据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对数值和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时间序,以及各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对数值的标准差的情况,可以评价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从起始年份到截止年份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对数值的变异系数是否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评价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着重看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二是地方性高校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在地方性院校发展定位中,短期定位常常被作为长期目标的阶段性工作,阶段性工作通常对实现长期目标战略路径具有调整作用。纵观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性,经济改革往往先于地方性高校,地方性高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专业设置方面的调整,但往往是等第一届毕业生刚刚培养出来,新的经济改革又开始了。这就是说,地方性高校的发展速度在实际上多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不过,为了使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地方性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政策,及时了解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的趋势,提前掌握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使地方性高校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规模规划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由此才能使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达到基本同步。为了促使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相应地调整地方性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因素调节

经济发展速度快,新经济可以很快建立,而高校人才培养慢,一般2-3年才能培养一届。针对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问题及地方性高校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问题,如何将地方性高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其他方面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分离是一个难点;所收集的高校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及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是否全面,是影响分析结果准确性的直接因素,而这些资料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只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过程科学、规范,提高调查分析的针对性,同时争取多方面的帮助,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完全能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地方性高校专业方向、发展规模、人才能力与经济需求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也部分地反映人才的培养效率。地方性高校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协调程度与地方性高校超前于经济发展的非协调程度都是有一定的阈限值,超过了阈限值就需要进行调整调节。如果某地区高校一直是落后于经济发展,或者一直是超前于经济发展,就需要对地方性高校采取调整措施,使其与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达到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能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般来说,近期规划可以考虑3-5年,长期规划可以考虑10-20年,即常说的5年规划和远景目标。地方性院校定位,从时间上说,有长期定位和短期定位。一般来说,五年左右的发展定位被认为是短期定位。对于地方性高校的短期改革和短期目标实现,可以是短期定位。而对于地方性院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升格定级等方面考虑,通常是要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与定位,这在很多情况下被称为战略定位。在地方性院校发展定位中,短期定位常常被作为长期目标的阶段性工作,阶段性工作通常对实现长期目标战略路径具有调整作用。纵观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性,经济改革往往先于地方性高校,地方性高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专业设置方面的调整,但往往是等第一届毕业生刚刚培养出来,新的经济改革又开始了。这就是说,地方性高校的发展速度在实际上多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不过,为了使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地方性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政策,及时了解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的趋势,提前掌握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使地方性高校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规模规划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由此才能使地方性高校与经济发展达到基本同步,实现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知识经济兴起的阶段,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向着多元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就业要求,地方性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必须着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教育实践中,要突出知识点,使之结构化、简约化,以适当压缩课时;内容精炼,但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促进文理渗透,增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社科基础课程,重点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扩大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尽可能为自己形成满意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自由选择学习的机会;加强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助学、助研、助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既有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求真态度,又有完美的人格追求,既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增加实践课,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5

[2]T·W·舒而茨.教育经济价值[M].上海:三联书店,1990,130-l31

猜你喜欢

残差数值区域
基于双向GRU与残差拟合的车辆跟驰建模
数值大小比较“招招鲜”
分割区域
基于残差学习的自适应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
基于递归残差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基于Fluent的GTAW数值模拟
基于MATLAB在流体力学中的数值分析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平稳自相关过程的残差累积和控制图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