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波器测电容方法对比分析及数据处理

2013-12-24蒋逢春冯学超

大学物理实验 2013年2期
关键词:示波器大学物理串联

蒋逢春,冯学超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电容器是电路中重要元件,电容器的电容是电路的重要参数,如何精确测量是问题的关键。电容器电容值的测量常用方法:一是万用表[1],二是交流电桥[2-3]。万用表测量简单方便,但精度不高,而交流电桥法测量准确,但较复杂繁琐。本文给出示波器测电容的几种简单方法。

实验设备:双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十进制交流电阻箱,待测电容器,导线等。

1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方法1:利用RC串联电路稳态法测电容,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RC串联电路稳态法测电容

原理:RC串联电路两端加一定幅度和频率正弦交流电,电路中电容阻抗和频率的关系为,又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相等,有:,则得

利用示波器分别读出电源电压一定时的Uc和UR(实际测得是峰峰值电压),已知电源频率和电阻,就可求得C。实验中取f=1 k Hz,R=10 kΩ,电容标称值为C0=0.01μF。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RC串联电路稳态法测电容实验数据

直接求平均得C=0.010 46μF

方法2:利用RC串联电路暂态法测电容,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RC串联电路暂态法测电容

原理:RC串联电路输入方波信号(相当于开关连续的通断,即电路从一个稳态到另一个稳态的变化 -暂态过程),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C=E exp(-t/RC),若t1时刻电压为U,t2时刻电压为,则两边取对数ln2=,有

表2 RC串联电路暂态法测电容实验数据

直接求平均得C=0.010 4μF

方法3:利用RC电路稳态过程(电路图如图1)中,电路中电流uC与回路总电压u之间位相差为Δφ=arctan(ωCR),用示波器间接测出uC与之间 的 位 相 差 Δφ =则 可 算 出

利用示波器同时显示两路波形(共地),分别读出电路取不同电阻时uC与u波形对应的时间间隔Δt,从而求出其相位差Δφ,就可求得C。实验中取f=4 k Hz,Upp=5 V电容标称值为C0=0.01μF。实验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RC串联电路相位法测电容实验数据

直接求平均得C=0.010 3μF

方法4:利用RC电路暂态过程(电路图如图2)中,电阻两端电压为uR=E exp(-t/RC),则电容器的电流为取对数。此式表明,ln i与t之间满足线C性关系。测量ln iC-t曲线,即可求出电容C的值。

利用示波器分别读出电阻两端电压uR与时间t的对应值,进而求出iC与时间t的对应值,取对数得ln iC与t的对应关系,使用origin软件线性拟合,求出直线的斜率,就可求得C。实验中取f=1 k Hz,R=10 kΩ,电容标称值为C0=0.01μF。实验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RC串联电路线性拟合法测电容实验数据

图3 RC串联电路线性拟合法测电容

由直线斜率b=-0.009 86,可得

2 结 论

通过示波器测电容的几种方法对比发现,不论是稳态法还是暂态法都简单可行,百分比误差控制在5%以内。这几种方法的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一是来自测量者的偶然误差,另一个是来自示波器,电阻箱的系统误差。对同一测量者、同样的仪器来说偶然误差,系统误差都一样。第一种方法由于直接测量量是两个电压峰峰值,受示波器测量精度的影响,误差最大。第二、第三种方法直接测量量都是时间差,但由于所选量程不同,测量误差也不同。第四种方法误差之所以较小,是因为使用了origin制图软件,用该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具有简单快捷,结果精度高,重现性好,图形细致美观等特点,所以数据处理方法显得特别重要。把origin软件引入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科研工作奠定基础[6]。

[1]朱昊.利用数字万用表实现放电法测电容[J].物理通报,2011(6):63-64.

[2]郭秀芝,郭赫.讨论交流电桥测电容的误差计算方法[J].大学物理实验,2008(1):82-84.

[3]宋克威.用惠斯通电桥测电容器的电容[J].大学物理实验,2001(4):23-24.

[4]吴林涛,张军朋.Origin8.0在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实验,2012(2):61-63.

[5]缪兴中.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乐松.Origin软件在近代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实验,2011(6).

猜你喜欢

示波器大学物理串联
串联法写记叙文的概括
一款教学示波器的Y通道设计与实现
可携带式虚拟双踪示波器
基于TEGRA K1的实时信号处理示波器的设计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我曾经去北京串联
串联攻坚弹后级引信自适应起爆方法
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构建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教育的探讨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