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2013-12-23徐春祥沈阳理工大学

商场现代化 2013年18期
关键词:关税同盟进口额自由贸易区

杨 早 徐春祥 沈阳理工大学

一、引言

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建立。2010年1月1日,CAFTA正式成立,这是全球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区。201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10周年,双边贸易额高达4000.9亿美元。这十年间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深入发展,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则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1950年,国外经济学家Viner首先提出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Viner认为关税同盟只是在伙伴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关税同盟外的世界实行保护贸易。所以,关税同盟下就会产生两种贸易效果,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贸易创造”是指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原来由本国生产的产品由生产成本更低的伙伴国进口替代,因此新的国际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贸易转移”是指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使得关税同盟外的第三国受到歧视从而关税同盟内的国家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后来,英国经济学家P.Robson将关税同盟理论运用于自由贸易区,发现自由贸易区也会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中国和东盟从2005年开始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规定税目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待遇,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于2010年CAFTA正式成立后降为0。本文根据引力模型研究CAFTA成立后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

二、关于引力模型的文献回顾

Tinbergen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1962年,他提出了国际双边贸易引力模型,认为一国对另一国的贸易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贸易量与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乘积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其引力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上述方程中,Tij代表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之间的距离,A为常数。

后来的研究者将Tinbergen的基本引力模型进行了完善。1966年,Linnemann第一次把优惠贸易协定(PTA)这个虚拟变量加入引力模型以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两国贸易的影响;同时他还将人口纳入了引力模型,指出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决定了人均收入水平,因而决定了消费结构。一国人均GDP越高,则消费水平将呈现多样化,对于一个多样化的消费结构而言,则需要依赖对外贸易加以实现。Frankel(1997)把双边贸易流量估计为双边的GDP和距离加入方程,以i和j表示模型的经济体,表达式为:

上述方程中,Tij表示经济体i和j之间的总贸易额,DISTij表示对距离的度量,μij是误差项。其中,Tij表示两国的贸易量,GDPiGDPj表示两国的GDP乘积,DISTij表示两国首都的距离。a0为常数;a1一般为正数,因为双边贸易量与两国经济规模成正比;a2一般为负数,因为双边贸易量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三、中国——东盟自由区中国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检验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成员国减少从生产成本低的非成员国的进口而转向成员国的进口。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引力模型添加虚拟变量EX_CAFTA来度量CAFTA的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构造如下:

其中,IMPtij是指t年中国从j国的进口。GDPi指中国t年的GDP,GDPj是指j国t年的GDP。DISTij是指中国广西省省会南宁市与j国首都的距离,广西省是中国对接东盟的前沿和窗口,是中国与东盟进行贸易合作最重要的通道,因此此处没有按照传统选取中国首都北京市进行测量。EX_CAFTAij是当j国不是CAFTA成员是取1,否则取0。μij是误差项。b0是常数项,b1、b2、b3为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当b3为负时出现贸易转移效应。

中国对j国的历年进口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两国之间的距离通过软件winglobe2.1进行测量。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CAFTA开始建立,所以本文假定2003年开始出现CAFTA的效应,即2000-2002年EX_CAFTA取1,之后年份取0。由于世界银行没有缅甸的相关数据以及中国对东盟各个国家贸易量等因素的考虑,本文选取2000年—2010年中国对东盟六国(印尼、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的面板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运用eviews5.1的实证结果如下:

括号中各个解释变量的t值很显著,方程的F-statistic为72.73也是很显著。R2为0.78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如方程所示,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的GDP增加1%,中国的进口量增加0.26%;两国的距离增加1%。中国的进口量增加0.55%,当j国不属于CAFTA时,中国的进口量下降0.67%。其中,EX_CAFTA的系数为负说明CAFTA已经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上述回归结果中,两国距离的系数与预期符号相反。按照传统的引力模型的观点,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两国的距离应该与进口量成反比,即㏑(DISTij)的系数应为负,可是实证结果为正。在实际中,中国对东盟六国进口额也呈现出与两国距离的正向关系,以2010年为例,中国与东盟六国中相距最近的越南的进口额只有69.8亿美元,而中国与距离最远的印尼的进口额却达到了207.9亿美元,与传统引力模型结论相反,进口额与距离成正比。与中国相距第二远的新加坡,中国对其的进口额居于东盟六国中的第三位,也与传统理论相悖。原因可能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主要地理位置相邻且运输多为海运,其运输成本比较低廉,运输成本在整个进出口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2000-2009年的进口额,大多也符合这个规律。所以,中国与东盟的进口贸易中,运输成本的影响作用比较小,两国的距离与进口量成正比。

五、研究结论分析

根据相关的贸易转移理论,自由贸易区区域内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渐降低,导致区域内成员国的生产产品的价格比非成员国的产品价格低,造成区域内成员国对某些产品的进口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转向了生产成本较高的成员国,即贸易转移效应。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随着2002年CAFTA开始建立,中国对东盟主要国家的进口已经出现了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意味着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代替了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降低了生产的效率,造成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浪费。不过,贸易转移效应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CAFTA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贸易转移恰好能使成员国将进口由外部世界转到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这对于急需发展新型工业和扩大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雪中送炭。

[1]陈汉林,涂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93(5):47-50.

[2]张婕,许振燕.CEPA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7,(1):77-81.

猜你喜欢

关税同盟进口额自由贸易区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梅“脱欧提案”遭上院否决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重视发展进口额大的16种机床并具有竞争力
2015年中国原木和锯材进口额下降25%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关于自由贸易区
2012 年1~12 月中国花卉进口额月度走势
2013 年1~12 月中国花卉进口额月度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