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营养化水体原位控磷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3-12-23常素云任必穷

水资源保护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磷水华富营养化

杨 洁,刘 波,常素云,张 凯,任必穷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061)

水体富营养化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富营养化使藻类特别是产毒微囊藻大量异常繁殖,形成水华,水体透明度及DO 浓度降低,从而使水体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阻碍和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磷已被公认是决定水域生产率以及影响藻类异常繁殖的限制性因子[1],在外源性磷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内源性磷成为水体磷负荷的主要来源。底泥中的磷含量约为上覆水体中磷酸盐含量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研究显示,当外源磷被截断后,蓝藻水华的发生仍将持续若干年,原因就在于沉积物中磷的“活化”[2]。作为水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沉积物,其生物可利用磷的吸附与解吸是决定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重要方面。而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很多,除底泥自身的物理化学组成外,还与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关系非常密切,温度、DO、pH、扰动是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如果对污染底泥不加任何控制,即使外源得到完全控制,内源的释放仍然会使地表水体的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展开底泥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水体

研究区域选择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一段相对封闭的水体内,长度为400 m,平均宽度为20 m,平均深度为2.5 m。研究水体主要排放该区内的地表雨水,但由于排污管道内污水渗入雨水管道,导致入河污染物急增,超过河道本身承载能力,属劣V 类,水体中磷含量高,夏季经常出现蓝藻水华现象,而且在截污工程实施前由于雨、污水的排入造成了水体底泥污染严重,内源污染亟待解决。同时考虑到在对雨水泵站进行截污工程后,底泥中污染物会解吸、重新返回水体,成为今后河道水质污染的一个潜在内源。该区域不宜开展清淤工程,因此采用Phoslock®原位修复法对底泥进行治理。

1.2 材料

上覆水:用有机玻璃采样器采集上覆水,运回试验室,测试不同形态磷的质量浓度,包括TP、溶解性总磷(TDP)、溶解性正磷(SRP)等。

沉积物:用深水表层沉积物采样器采集表层10 cm 以内的沉积物,装入密封塑料袋中,运回试验室后搅匀、自然风干、研磨、过筛,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待用。全磷的测定采用氯化亚锡还原光度法,底泥磷的分形态方法采用Hupfer 改进的Psenner 法[5]。

水体和底泥的部分指标参数见表1。

表1 研究区水体和底泥的部分指标参数

原位修复材料:为有效抑制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解吸,引进澳大利亚科工委(CSIRO)研发的专利产品——Phoslock®,该产品的主要成分为膨润土与稀土镧,即经过镧改性的膨润土,主要是通过其中的镧与已经交换而附着在土壤中的PO3-4 发生化学和吸附反应,从而形成一种非常稳定的磷酸镧[4],可以称得上是富营养化水体水华治理中的“中草药”。其反应式为

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1.3.1 沉积物磷的形态分析

由于磷是绝大多数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同时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生物有效性有所不同,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影响也不同,磷的总量分析不足以反映其生物可利用性,不能有效预测其潜在的供磷能力,磷的赋存形态是一个评价沉积物内负荷的重要参数,因此应对底泥中磷的赋予形态及其含量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Hupfer 改进的Psenner 连续提取法将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NH4Cl-P)、可还原态磷(BD-P)、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HCl-P)和闭蓄态磷(Res-P)。沉积物中的活性磷(生物可利用磷,BAP)包括NH4Cl-P、BD-P和NaOH-P,其中BD-P 和NaOH-P 在厌氧和碱性条件下的溶解、迁移是沉积物释磷的重要机制[6]。

称取风干底泥1.0 g,加入50 mL 浸提剂,振荡、离心、抽滤,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浸提液中SRP和TDP,其提取过程如图1 所示。非活性磷(NRP)为TDP 与SRP 的差值。

1.3.2 静态模拟试验

1.3.3 动态模拟试验

表2 动态模拟试验的设计方案

1.3.4 现场示范工程

根据室内模拟试验的阶段性成果,于2010 年3月对示范区水体进行Phoslock®底泥原位修复,并监测、分析水体和底泥的后续相关参数。

2 结果和讨论

2.1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分析

底泥磷的形态分析试验显示,研究区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OH-P、HCl-P、Res-P、BD-P、NH4Cl-P(图2),沉积物中占主要形态的是生物可利用磷(NH4Cl-P、BD-P 和NaOH-P 之和),占TP 的53%。大量研究[7-8]表明,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具有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磷将大量解吸(“活化”)进入上覆水体中,成为蓝藻暴发的主要诱因,较高的温度(15℃以上)、碱性条件(pH >8.0)以及厌氧等环境条件会促进底泥磷的释放。由此可见,研究区底泥TP 中有约一半以上的磷是易释放而可被生物利用的,这部分磷的生态风险性大,对该内源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控制前后的释磷分析

2.2.1 修复前的释磷分析

底泥中磷的溶出率计算如式(2):

图1 沉积物磷连续提取方法

图2 研究区底泥中磷形态百分率

其中

图3 不同方案下Phoslock®对底泥磷解吸、抑磷的影响

2.2.1.1 DO 的影响

表3 原位修复前后底泥磷的释放速率比较(静态模拟试验)

对于自然界中的富营养化水体而言,底质所释放的磷主要为SRP,是水生生物最易吸收的形式,这样就为水生生物(包括藻类)的增殖提供了营养盐,加速其生长繁殖的速度;藻类的大面积暴发以及死亡后的有机质分解、腐烂将消耗水中大量的DO,水-土界面呈厌氧状态,这种环境反过来加速底质BD-P 的释放,形成恶性循环,BD-P 此时的解吸率达到峰值[11]。

即使对上覆水体复氧,使其处于好氧状态,但沉积物依然会呈现厌氧[12]。也就是说,在上覆水体为好氧状态下,底泥也会发生磷释放,只是释放速度和释放量要比其在厌氧状态下小得多。

2.2.1.2 pH 的影响

对于厌氧水体,pH 的影响也相当明显:pH =7.0(CK2)时底泥磷的释放速率为pH =9.0(CK1)时的26.7%。

在碱性、厌氧状态下,达到静态平衡时底泥中磷的释放速率为10.67 mg/(m2·d),而在中性、好氧情况下,底泥磷的释放速率为0.95 mg/(m2·d),仅为碱性、厌氧情况下的8.9%。

同时,静态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厌氧和中性情况下的底泥释磷速率(2.85 mg/(m2·d))小于碱性和好氧时的释磷速率(5.56 mg/(m2·d)),该结果与研究区底泥中NaOH-P 含量大于BD-P 含量相吻合。

长期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华发生时,水体的pH 值显著上升,甚至会达到9.5 以上。pH 在7.0左右时,Al(OH)3胶体具有巨大比表面积,可以强烈吸附正磷酸盐。虽然铝的价态不受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但pH 值增大到8.0 后,铝磷就会大量解吸,主要是因为此时Al(OH)3由胶体转变成沉淀物,不再具有吸附性,因此会导致沉积物中铝磷的大量解吸。

综上所述,pH 值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主要是pH 值影响Fe、Al、Ca 等元素与磷的结合状态。在高pH 值条件下,促进NaOH-P(主要是铝的氧化物和水化物结合的磷,以及部分铁、锰结合态的磷)的释放[15]。

2.2.2 修复后的抑磷分析

表4 Phoslock®原位修复试验前后对水体的抑磷率比较(静态模拟试验)

2.3 修复前后底泥磷形态的转变分析

通过底泥原位修复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生物可利用磷转化为难被解吸的稳定态磷,从而达到减少内源磷污染的目的。

原位修复后,底泥中的BAP 转化为稳定态磷的比率可按式(4)进行计算:

式中:rp为底泥中磷的固化率,%;wb为治理前底泥(空白试验)中BAP 的质量比,mg/kg:wa为原位修复后底泥中BAP 的质量比,mg/kg。

图4 不同情况下,Phoslock®对水体中和底泥磷形态的转化(动态试验+现场工程)

现场示范工程的水质跟踪监测结果显示:Phoslock®投放后7 d,水体感官状况比治理前有了很大改善,透明度显著提升;水体中SRP 水质指标浓度降低97% 以上,TP 降低50%,COD 降低45%,Chl-a 下降51%,TN 降低25%,透明度提高90%;投放3 个月,上覆水体中的SRP 降低96.5%,底泥磷的固化率达12.7%,此后,经过连续治理,在6 个月和12 个月时,底泥磷的固化率分别为19.5% 和31.0%;进一步验证了室内试验的结论和Phoslock®的有效性。

3 结 论

a. 环境因素对底泥磷解吸的影响较大:底泥中的磷在水体为厌氧和好氧条件下均会释放,只是在好氧状态下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比厌氧条件下要小,前者为后者的30% ~50%;而当水体呈碱性(pH =9.0)时,即使在曝气条件下,静态平衡时底泥磷的释放速率仍为中性(pH=7.0)时的5.85 倍,可见对于高pH 值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曝气无法控制底泥磷的释放;中性、好氧情况下底泥磷的释放速率仅为碱性、厌氧情况下的8.9%,而夏季蓝藻暴发时水体恰恰呈现碱性和厌氧状态,此时底泥磷的解吸应引起关注。

d. 室内模拟试验及现场示范工程的结果均显示,Phoslock®对上覆水体中磷的去除是迅速持久的,在抑制底泥释磷方面是长期有效的,而且能持续将底泥中的生物活性磷转化为稳定态磷,即使在厌氧、高pH、扰动的水体中也能持续发挥效用,有效控制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发生,从根本上达到修复底泥的目的。Phoslock®用量为0.5 kg/(m2·d)时,经连续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磷的固化率在3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时分别为12.7%、19.5% 和31.0%。

[1]OECD. Eutrophication of waters:monitoring,assessment and control[M].Paris:OECD Publications,1982:154.

[2]GARDOLINSKI P C F C,WORSFOLD P J,MCKELVIE I D.Seawater induced relea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phosphorus from river sediments[J]. Water Res,2004,38(3):688-692.

[3]HART B,ROBERTS S,JAMES R,et al. Use of active barriers to reduce eutrophication problems in urban lakes[J].Water Sci Technol,2003,47(7/8):157-163.

[4]HAGHSERESHT F,WANG S B,DO D D. A novel lanthanum-modified bentonite,Phoslock,for phosphate removal from wastewaters[J]. Applied Clay Science,2009,46(4):369-375.

[5]HUPFER M, GACHTER R, GIOVANOLI R.Transformation of phosphorus species in settling seston and during early sediment diagenesis[J]. Aquatic Sciences,1995,57(4):305-324.

[6]BOSTRÖB,PERSSON G,BROBERG B. Bioavailability of different phosphorus forms in freshwater systems[J].Hydrobiologia,1988,170(1):133-155.

[7]汪家权,孙亚敏,钱家忠,等.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试验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2,22(6):738-742.(WANG Jiaquan,SUN Yamin,QIAN Jiazhong,et al.Simulated study on phosphorus release of Chao Lake sediment[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2,22(6):738-742.(in Chinese))

[8]RYDIN E. Potentially mobile phosphorus in Lake Erken sediment[J].Water Res,2000,34(7):2037-2042.

[9]KLEEBERG A,GRUENBERG B. Phosphorus mobility in sediments of acid mining lakes,Lusatia,Germany[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5,24(1/2):89-100.

[10]高丽,周健民.磷在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循环[J]. 土壤通报,2004,35(4):512-515. (GAO Li,ZHOU Jianmin. Phosphorus cycle between sediments and water in eutrophic lakes[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4,35(4):512-515.(in Chinese))

[11]隋少峰,罗启芳. 武汉东湖底泥释磷特点[J]. 环境科学,2001,22(1):102-104. (SUI Shaofeng,LUO Qifang.Release character of phosphorus from the sediments of East Lake,Wuhan[J].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1,22(1):102-104.(in Chinese))

[12]RENÉG,BERNHARD W. Ten years of artificial mixing and oxygenation:no effect on the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 of two Eutrophic lakes[J]. Environ Sci Technol,1998,32 (23):3659-3665.

[13]林建伟,朱志良,赵建夫.曝气复氧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5,14(6):812-815.(LIN Jianwei,ZHU Zhiliang,ZHAO Jianfu. Effect of aeration on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in eutrophic waterbody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5,14(6):812-815.(in Chinese))

[14]王晓蓉,华兆哲,徐菱,等.环境条件变化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 环境化学. 1996,15(1):15-19.(WANG Xiaorong,HUA Zhaozhe,XU Ling,et al. The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phosphorus release in lake sediments[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1996,15(1):15-19.(in Chinese))

[15]金相灿,王圣瑞,庞燕. 太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 对磷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2004(6):707-711.(JIN Xiangcan,WANG Shengrui,PANG Yan. The influence of phosphorus forms and pH on release of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in Taihu Lake[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4 (6 ):707-711. (in Chinese))

[16]LIU B,LIU X G,YANG J,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situ control technology for sediment rehabilitation in eutrophic water bodies[J]. Water Sci Technol,2012,65(7):1190-1199.

猜你喜欢

中磷水华富营养化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钨铁合金中磷砷锡的联合测定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钢渣中磷元素在不同种类有机酸中溶出行为的研究
洪口水库近年富营养化程度时间分布的研究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洞庭湖典型垸内沟渠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东、西苕溪流域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香溪河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向分布特征与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