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煤化工装置建设几个问题的讨论

2013-12-23唐宏青

化工设计通讯 2013年1期
关键词:水耗煤制油煤气化

唐宏青

(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407)

1 煤化工装置的规模

1.1 煤化工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

近年来,煤化工装置的设计规模不断飚升,已经到了环境可以接受的极限。例如,单套装置年产合成氨1 200kt和尿素2 000kt、甲醇1 800kt、煤制油5 400kt、煤制烯烃1 400kt、煤制天然气55×108m3等。

制定这样大的装置规模有客观原因,主要是装置的经济性和可以圈到煤田的规模。其中,装置的经济性与原料和产品的价格有关。

实际上,如果从挖煤开始算起,煤化工装置无一不是盈利的。关键在进入装置的煤价另有算法,进厂煤价的高低决定了产品能否盈利。但是对于一个煤炭集团来说,总体上是盈利的,这在石油集团的身上早已体现,大家心知肚明。

煤制油的装置,情况也不会例外。

因此,煤化工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不惧怕巨额投资。

1.2 过剩的中小装置如何处理

近期,许多人在讨论,目前合成氨和甲醇的产能已经大大过剩,开工率分别只有70%和50%,每年分别有6 000~8 000kt的新合成氨和甲醇装置建成投产,中小规模(300kt/a以下)的装置何去何从?

显然,“关停”会引起社会动荡,积极改造才是出路,如何改造是目前行业内关心的问题。图1是改造的途径,有的地方正在实施。

图1 过剩中小甲醇和合成氨装置的改造

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造成甲醛、醋酸、二甲醚,乙二醇、芳烃(MTA)、乙醇或低碳醇,聚烯烃,合成天然气等,都有难度。而改造成汽油、氢气、F-T 合成油品等,在条件许可下是一条出路。

因此,合成油工艺可以大型和小型并举,大型的作为独立的煤制油厂,小型的作为现有合成氨和甲醇装置多元化改造,或者一个综合企业的一条支线。

2 对煤制油评价为“四高”问题的看法

2.1 发展煤制油的阻力

若干年来,煤制油被认为是四高行业,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水耗,高投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曾三令五申,禁止煤制油项目大发展。

事实上,所有的煤化工项目都是“四高”项目,为什么偏偏要给煤制油戴上“四高”的帽子?

问题在于不恰当的宣传。例如有的学者说,煤制油的能量转化率为28%,以此推论,煤制油该封杀。这些从早期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至今仍然被一些学者引用。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委给予神华宁煤、伊泰集团、山西潞安,以及兖矿榆林四个煤制油项目路条,共计8 000kt/a产能,要求在 “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使得煤制油的发展形势得到好转。

但是近期(2012.12.3),中国著名化工媒体刊文强烈反对煤制油,并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强调:“煤制油不仅能源转化效率低下、产业链短、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差,而且面临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就能源转化效率来看,煤制油无疑是最低的,绝不能作为煤化工的首选。”[1]

显然,对煤制油仍然存在不同意见。

2.2 煤制油是否 “四高”?

从近年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煤化工行业中,煤制油的效果不是最坏的,在煤化工行业算是中等。见表1。

表1 煤化工产品的能耗和能量转化率

例如,有关能量转化率的问题,经过论证,能量转化率不是发展产品的主要指标[3]。但是有人还是要拿能量转化率作为应该发展什么,不应该发展什么的依据,连年纠缠不清。

这里不妨提问:把煤磨成水煤浆,能量转化率在95%以上,是否全国都要把挖出来的煤磨成水煤浆?煤制天然气(甲烷)的能量转化率很高,把煤都做成甲烷合适吗?2011年煤发电能量转化效率全国平均为37.23%,是否不要发电了?这样简单的反证法,可以把能量转化率的作用说明了。表1是煤化工产品的能耗和能量转化率,可以看出,煤制油的能量转化率不算低,比煤发电要高一些。

另以水耗为例,煤制烯烃的水耗设计值为32t/t,煤制油不到其一半,却在这个问题上受责难,很不公平。实际上,水耗是一个设计和投资问题,大幅度增加投资,可以明显降低水耗。

再以投资为例,以吨产品为指标,煤制油的投资为煤制聚烯烃的一半,足以证明发展煤制烯烃更费钱。

又以单位产品排放CO2为例,煤制烯烃的工艺链最长,无疑单位产品能耗最高,煤中的碳排入空气中的CO2比例最高。

表2足以说明问题,煤制油的水耗、万吨产品投资、CO2排放均属于中等。

表2 超大型煤化工装置几个重要数据

因此,应在媒体上积极介绍煤制油特别是费托合成制柴油的经济指标,消除人们对于煤制油的恐惧,为煤制油的发展铺平道路。

3 煤气化方法选择中的几个问题

3.1 运行时间

近年来煤化工的发展,大量体现在煤气化技术的进步上,新的煤气化技术不断成熟,有国外引进的,国内开发的。其中,有些煤气化技术不断成熟,如航天炉气化技术、Shell气化技术、GSP气化技术等,这是大家可以看到的事实。

但是如何衡量煤气化技术的进步,却有不同的方法。目前通用的办法是外商提出的一台炉连续运行多少天,他们认为连续运行100d就标志着这个技术已经过关。这个说法有一半道理,连续开100d确实不易,但与我们传统的设计理念有些不同。传统的设计理念是年操作8 000h,一年停车通常只能是一次。而石油部门远比化工行业苛刻,他们要求连续运行24个月以上。

事实上,煤化工装置连续运行8 000h是不简单的,目前的几种煤气化技术除了水煤浆以外,其他都有难度。航天炉和小型Shell气化炉还好一些,有这个潜力。多数新的气化技术事实上是达不到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们在选择煤气化技术上,应该更加注重年运行时间,而不要仅仅看一次运行时间。

如果达不到要求,特别是年运行时间在偏离8 000h 较大的情况下,用户一定要用该技术,最好有备炉。

3.2 以煤定炉

在选择煤气化技术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煤的品质,这是大家通常采用的方法。煤的品质包括灰熔点、灰含量、粘度、挥发分、内水含量等。但是近年来一些气化技术推销商,过分夸大自己炉子的优点,不断降低技术标准,例如把水煤浆气化的浓度降低至54%,这是不应该的。不适合用这样的炉型就退出,不必勉强。这个原则就叫 “以煤定炉”。

3.3 炉型的匹配

在大型煤化工装置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气化炉,这是比较合理的。事实上,这往往是气化后流程的需要,也就是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的组合,使得既能够得到一些中压蒸汽,又可以满足合成气中水气比的要求。

这样做的前提是在这个装置中,气化炉的台数很多。当然,这对企业将来的管理造成麻烦比较多,这也是情理中的事。

4 多联产能量转化率的探讨

4.1 多联产的热情很高

近年来,一些煤电集团在大力发展煤电的同时,大举向化工进军。他们提出的多联产规划,投资大、规模大,是多联产的典型[2]。特别是在迟不出台的 “煤炭产业十二五深加工规划”中,列举了15个项目,其中9个是多联产项目。

按照电力企业多联产的设想,在大型煤矿的坑口,建立全新的化工电能综合企业,将电能企业和化工企业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建设,见图2。

图2 多联产概念示意

这种想法有它的道理,但是这样的工程投资大,工期长,建设难度相对较大。为此,可能是先电后化,也可能是先化后电,也可能电化同时实施,一起投产。后者的组织实施、企业管理、人才聚集、知识积累等相当困难,如果在一个环节上没有处理好,就有可能损失巨大。

4.2 多联产的经济性

目前,对于多联产的热情,能源企业重于化工企业。化工企业向电力延伸的问题,早在多年以前已有所考虑,并不感觉到非常迫切。这是因为尽管IGCC声称能量转化率很高,但是产品电力的价格不高,不如化工产品值钱。表3列出,每1GJ能量的煤,转化为电力和化工产品的产值,说明合成气用来发电不如用来生产化工产品(煤制天然气除外)。

这里对表3作出解释:根据全装置吨产品的能耗,或能量转化率,和产品的热值,计算出1GJ能量的煤转化为电力或化工产品的产量,再根据实际产品的单价,计算出1GJ能量的煤转化为电力或化工产品的产值,最后算出万元GDP能耗。

数据说明,煤制油和煤制聚烯烃很合算,煤发电不合算。这里没有叫大家不要发电,煤发电的重要性在中国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希望大家对煤制油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表3 1GJ能量的煤转化为电力和化工产品的产值

因此,在煤制天然气除外的前提下(煤制天然气是公益项目,另作别论),“以电联化”效益是提高的,“以化联电”效益是下降的,一个全新的 “以电联化厂”比“全电厂”效益好,一个全新的 “以化联电厂”比“全化厂”效益差。电化是否联合,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和经济效益,而不是能量转化率。

5 结 语

在国内建设新形势下,煤化工的有序发展即将来临,认真研究煤化工装置建设的规律,有助于推进煤化工的科学发展,适度发展煤制油,为建成经济上发达而又美丽的中国开创新的局面。

[1]陈继军,许巍.煤制油切勿盲目放量 [N].中国化工报,2012-12-03.

[2]张宏忠,戴长华.煤化工多联产基地的建设 [J].煤化工,2007,35 (2):52~54.

[3]唐宏青.煤化工装置的能量转化率研究 [J].化工设计通讯,2011,37 (4):5~10,13.

猜你喜欢

水耗煤制油煤气化
煤制油化工装置检维修工程结算审核与审计工作的思考
报警管理在粉煤气化技术上的应用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基于烟气余热回收某600MW机组FGD水平衡问题分析
高浓度浮选在低品位辉钼矿选矿中的应用
煤气化装置中吹扫转子流量计量程选取探讨
大型煤气化装置主要设备的安装优化
煤制油项目火炬系统的设置
表面活性剂在煤制油化学清洗中的应用
精馏实训装置评分系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