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为何不作为?

2013-12-23卓瑜婷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师德舆论家长

卓瑜婷

教师是高尚的职业。人们曾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优美的诗句来赞美教师,也曾用园丁比喻教师。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教师却逐渐背负骂名,体罚、猥亵、教育不当,但凡家校间出现矛盾,社会舆论就会引发一场“腥风血雨”。

在教育情境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教育成效。因害怕做错,害怕舆论,于是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作为”,该为而不为,这其实也是一种有违师德的表现。当然,教师不作为的原因是复杂的。

媒体原本是人们了解新闻的渠道,然而现在的媒体,为了点击率,不惜扭曲真相,夸大事实,片面报道,让人们误会事情发生的原因,误解教育、教师。微博名人王老师曾无奈地感叹:社会中的恶人、小人,因为有了孩子,所以他们成了父母,但他们并不会因此变成好人。可是,为什么在被舆论聚焦的家校矛盾中,家长往往就有天然的道德优势呢?加上媒体不客观的报道,让教师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既然做了会被评论,会被扭曲,还不如不做。因此,我们期待,新闻媒体必须客观、全面报道师德事件。

十几年前,家长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你尽管打好了,孩子就是要学规矩。”而现在的家长,基本不再这样说,他们对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教,但不能动手。少数家长蛮横,不理解教师的做法,有一点小事就想闹大,让教师难堪。教师不作为,无非是怕做错。如果家长对教师能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支持,想必教师就不会缩手缩脚,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了教师的义务、职责,但对于如何保护教师的利益,只有“辱骂、殴打、打击报复教师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或给予行政处分”简单一句。可以说,对于如何保护教师,法律明文规定不够清晰。既然如此,有的教师唯有以“不作为”来自保,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勿庸讳言,在目前的校园里,教师们“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不作为”现象确实大行其道,成了内部公开的“潜规则”。“哀莫大于心死”,教师教学热情的锐减和职业精神的倦怠,其背后有深层复杂的原因,只靠骂,是不能起死回生的!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师德舆论家长
做自己的支配者
致良知与师德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家长错了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