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奉献放在一个舒服的位置上

2013-12-23苏峰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楷模李老师痛苦

苏峰

非常喜欢一本叫《花婆婆》的绘本,我记得绘本中的祖孙俩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爷爷,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

“很好,”爷爷笑着说,“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

“什么事?”花婆婆问。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被这个稚拙的绘本感动的不是闪耀在高处的“奉献”或者“感恩”这样的道德主题,而是西方人追求道德实现的时候能正视自我的存在,不避讳个人的需求,能把“道德”放在一个大家都感到很“舒服”的位置上——那就是“做第三件事”。很显然,做前两件事情(去旅行、住海边)是“为自己”,做第三件事情才是“为别人,为大家,为世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学着去做一做“花婆婆”,都能去做“第三件事”,哪怕“第三件事”再“微小”,再“不足道”,但只要“善小而为”,世界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集体”面前是不提倡个人有私人欲求的,唯有“无私奉献”“忘我工作”“舍己为人”“先人后己”,才配得上是道德“楷模”与“标兵”。于是,这样的“高大全”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中国人读着、看着这样的作品长大后,自然就把这样的道德楷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或许正是这样的道德价值的导向与引领,李老师在自己面临道德两难的时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自己的孩子,成全班级的学生”。她的做法可谓“大义凛然”,把“奉献”做到了极致,用中国传统道德衡量也绝对配得上“道德楷模”这样的褒奖。

然而,她做出的这一道德抉择并不能让大家都感到“舒服”。首先她自己承受了莫大的“痛苦”,肉体上的痛苦暂且不提,单就遗憾、自责、亏欠、负疚等这些痛苦的情绪就不可能在短时间排遣得了,而这样的痛苦或许将在内心埋藏一辈子!

而从学生和家长角度来说,他们得知老师如此“抉择”,也不会“舒服”。虽然他们都记得李老师当年“掷地有声的承诺”,但是一旦得知李老师有了“意外之喜”,其实他们是懂得“生命高于一切”的,比起孩子的“学习权”,他们会去尊重两个孩子的“生命权”。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当家长们得知老师为了“成全班级的孩子”而作出“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牺牲”,内心一定会非常不安。

那么,李老师的“牺牲”是否一定成就了每一个孩子呢?未必尽然。“如果要生孩子,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第一届学生,同时意味着学生们在进入初三时要重新适应新老师——而如果不能适应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前途,家长和学生三年的期望便会化为泡影”。 李老师说的这种“势必”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假想”而已。

从传统走到现代,“人性化”已经成了现代文明的标志词汇。作为社会上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教师,他们更需要有“人性化”的光辉润泽、照耀。

请不要把教师刻意塑造为“高大全”,因为他们一旦成为“高大全”,他们就成了“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虚无的海市蜃楼”,他们的垮塌,倒下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们祖国的未来!

像《花婆婆》一样,我们提倡快乐的“奉献”,鼓励大家都去“做第三件事”。如果李老师不是像案例中作出那样的选择,而是“今天安心地去保胎生子,明天高兴地来学校快乐工作”,那样大家都会觉得更好!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楷模李老师痛苦
该得奖的李老师
心有榜样
时代楷模
分担痛苦
宠物难伺候
完美楷模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
中国女杰 时代楷模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