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稳定学生就业渠道
2013-12-22段求员余红仙
段求员 余红仙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2.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明确高职教育是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目前的许多高职院校进行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这对市场需求及高职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甚至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教、学、研”的深度合作。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丰富高职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加速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进程,丰富高等教育市场化;有助于重视培养人的应用、创新等综合能力,拓展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有助于继承与深化我国优秀的传统职业教育思想。
2.能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能有效解决高职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能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利于解决企业求才难的问题,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订单式”人才培养情况概述
2003—2005年学院成立之初,我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式为定向培养,主要合作企业有抚州添光化工、晋江荣誉酒店,但因专业特色及就业优势不明显,2006年中断了合作。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实地考察,2010年开始,我院陆续开展电子商务(移动客服定向班)、计算机技术(上海消防定向班)、中餐烹饪(酒店管理储备干部定向班)等专业培养合作。培养方式为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就业。自合作以来,以上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专业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渐渐成为我院的特色品牌专业,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招生工作。以下是我院2013年“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情况:
学院将进一步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力度,力争三年内达到每个系2个左右项目,全院15个左右“订单式”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在校企合作中要保证质量、突出优点,凸现特色,以逐步扩大学院的规模及知名度。
四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1.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推动产教结合。
项目名称移动客服定向班银行岗位定向班消防定向班高铁定向班中餐烹饪定向班所在系部服务外包系电子商务经管系经管系服务外包系生态旅游系机电系生态旅游系生态旅游系专业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导游服务机电一体化中餐烹饪高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层次中专、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三年制大专(12级)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中专中专、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中专、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中专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定向就业岗位移动、电信、联通、金融行业客服银行客服、后台数据录入上海企事业单位消防员全国各铁路、城市轨道乘务员铁路机务员厨师酒店管理储备干部
2.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订单培养学生在入学时已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就业压力明显减轻,较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因此,要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必须加强对订单生的日常管理,根据企业要求细化对订单生专业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表现等的具体要求。同时对订单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企业选拔部分优秀管理干部担任订单生兼职辅导员,落实对订单生培养的各种针对性举措。
3.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把教师脱产接受继续教育和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4.选择合作单位,签订高质量订单
选择实施订单教育的合作单位,一要考虑企业行业发展的前景,对学生的就业有没有吸引力;二要考虑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是否先进,学生能否学到东西,能否学以致用;三要考虑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订单教育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自愿行为。为保证订单教育的健康运行,规范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双方必须签订《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同时为了规范管理,必须签订“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协议”,从而保证操作规范、实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