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导游底气何来
2013-12-21刘文嘉
刘文嘉
媒体评论员
香格里拉导游底气何来
刘文嘉
媒体评论员
如果监管方和被监管方都能同时受惠于潜规则,还有谁愿意在这件事上“较真”呢?
这个十一“黄金周”,彪悍的香格里拉导游火了。尽管在旅游市场上,强制消费的丑闻随处可见、花样层出不穷,该地导游“你信不信我给你(打)散在这里”“你看我今天会不会把刀子放到你脖子上”的霸气,还是让“全国人民”心中一凛。
10月6日,央视曝光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旅游“怪象”——游客拒绝参加强制消费项目竟被导游驱赶下车并受到威胁。新闻发出后不到24小时,迪庆地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行了处置和回应。
处置速度和结果毫不让人意外,一切都符合“媒治”社会的惯例:一个潜规则日久成风的领域、一场媒体“抓捕”、一次舆论发酵,外加一回政府公关。当地旅游业的“规矩”不会被这场偶然事件扳倒,甚至这几个被处置的无名小卒也可能会以其他方式“满血复活”。
实际上,在这个“强制消费”的旅游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主人公并非几个土匪作风的导游,而是对此事安之若素、甚至有暗中维护之嫌的执法部门。比起把刀架在游客脖子上的导游,要求游客“按这个价格交了”、大骂“像你这样的滚蛋”、甚至叫嚣“我说拘留你就拘留你”的迪庆旅游局,才真正让公众深感不安。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旅游法》,已经明令禁止强制消费等行为,作为基层执法单位,迪庆旅游局若干执法者的行为已不仅是渎职,更要面对执法者公然违法的诘问。
只要看到迪庆执法部门的言行,就能基本明白土匪导游的底气何来、不良旅行社的靠山何在,也能明白当地旅游业的生态何以如此不堪。在一个监管周密、执法有力的环境里,不良企业很难闹出大动静来,但凡某一经营性领域的潜规则形成了气候,必是该领域已经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利益粘连、形成了长期的互生共养关系。报道中有一个细节是,旅行社工作人员就要求每个游客必须交费280元至380元,参加藏民家访自费旅游项目,并且声称这个是“行政性的变相收费”。如果监管方和被监管方都能同时受惠于潜规则,还有谁愿意在这件事上“较真”呢?
此类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方式,不仅存在于旅游业,也不仅见诸云南迪庆。2012年的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了广东汕头澄海的垃圾玩具事件,为此,地方政府负责人在当时的采访中公开道歉,承诺整改。一年之后,记者再到汕头回访,发现毒玩具依然猖獗,黑产业链依旧在“阳光下”正常运转。
只要能带来税收、消化就业、或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哪怕只是眼前蝇头、手边微利,都值得地方政府默许或纵容违法行为。因此,在这起强制消费的丑闻中,迪庆能做的只是处分几个无名小卒——比起旅游业的乱象丛生,他们反而可能更担心“水清无鱼”的执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