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环境新闻的特点及启示

2013-12-21文/高

中国记者 2013年8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环境

□ 文/高 晶

编 辑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一、国外环境新闻的特点

1.科学性和信源的可信度问题

科学的不确定性经常让环境新闻记者感到困扰。《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Dianne Dumanoski把不确定性看作是“环境政策面临的主要困境。”②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员Kris Wilson在1994年冬天的《环境新闻协会季刊》(SEJournal)上认为记者应当具有辨别某个理论是否是“伪科学”的能力:记者应该“衡量科学证据”,“而不是用 ‘A说,而B说’的格式,这看似公允的格式经常会阻碍读者对科学的理解。”③看来,记者还需要加强这种科学素养。另外,记者编辑不一定完全理解科学争端的能力,但要有人文关怀,有对公众环境权利的保护意识。

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媒体的公信力就会越高。关于应当如何选择消息来源人,美国学者Hanson认为“环境新闻中的消息来源人的等级依次应当是决策者,科学团体和法院人士。”④巴西学者Beatriz Dornelles认为,“环境新闻的消息来源人应该多元化:除了环保民间组织,还应当有隐居森林的人、农场主、渔民、工人、原住民等等。”⑤

然而,在实际报道中却不尽如人意。Parker的论文《消息来源人的可信度与全球变暖》中写到,“环保组织Sierra Club和绿色和平组织被记者引用的次数在前3位,但其可信度却并不是很高。”⑥Parker认为“这些环保组织被媒体引用次数高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公关策略和严密的组织结构。而一旦这些组织不断地受到媒体报道,他们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其他一些小的环保组织就逐渐失去话语权。”⑦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Michael R. McCluskey通过对37家环保组织和716家提到环保组织的媒体的调查发现,“支持环保的组织在报纸中得到正面报道,而与政府联系密切或有其他资源的组织得到的正面报道更少。”⑧

2. 环境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ark Seamon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讨论了环境新闻的监督作用。他认为就某一环境问题立法的关键是如何在环保维权者(claims-maker)需要与媒体之间达到一种共鸣:如果环保维权者(claimsmaker)与媒体的共鸣能够持续,环保维权者claims-maker与公众舆论的共鸣就会产生。如果环保维权者(claims-maker)与公众舆论的共鸣能够持续,法律与政策最终会受到影响。⑨也就是说,他认为环境立法依赖于环境媒体对公共事件的监督。

波特兰大学Jonela Rae Estes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分析了美国媒体关于环保政策的报道频率以及如何报道的问题。他认为:“报纸和网站对环保政策的报道是零星的,不连续的。各位总统的任期内,环保政策的报道有所不同,例如:在小布什时期,关于环保政策的报道要明显多于克林顿时期。”⑩

3. 环境新闻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环境问题从来就和经济政治等紧密相连,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也是西方环境新闻媒体思索的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协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报告认为“贫穷是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结果。因此,试图单独地解决环境问题是徒劳的,必须对世界贫穷和国家间平等因素与环境问题一起做通盘考虑)。”⑪面对环境、经济、政治的复杂局面,环境媒体在这些冲突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Weather Channel记者Cullen女士说,环境新闻应该有“光与热”,光是指“与公众分享知识,热是指让公众对话题感兴趣。⑫Libby Lester博士在《媒体与环境:冲突,政治和新闻》(Media and Environment: Conflict, Politics and the News)一书中认为,环境媒体在环境问题的冲突和环境政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二.对我国环境新闻实践的启示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追求总体真实性。

1924年,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合作研发具有高辛烷值但有小量有毒四乙铅气体的石油,炼油厂刚刚运作一个月,50名工人全部铅中毒,其中五人死亡。1925年这次环境媒介事件媒体形成了以《纽约时报》和《纽约世界报》为代表的两派。《纽约时报》更强调科技创新,《纽约世界报》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在1925那年5月5日发表的文章《四乙铅石油会毒死我们所有人吗?科学家发表不同意见》中,《纽约世界报》记者认为,对新的发明创造需要谨慎,因为新的发明充满不确定性。认为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给人们带来科技进步的前提应该是“新东西”真的对人类有利无害。耐人寻味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含铅汽油在世界各地被售卖,1996年,《发明和技术》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卫生部门告诉公众使用含铅汽油没有危险。”⑬这个环境媒体事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西方的二元论思想在环境新闻领域的体现。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容易使环境问题绝对化,而最终走向怪圈。中国的环境媒体工作者为了避免陷入二元论的思想,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 居住在厄瓜多尔亚马逊雨林的三万土著人和移民在大卫与歌利亚的诉讼案中,指责美国石油巨头德士古公司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新华社/GAMMA伽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处在运动中。事物的运动状态是正常的,而静止状态只是事物的相对的特定情况。科技的发展是恒定的,在某个时间段找到了相对合适的解决方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合理的解决方案还会被开发出来。如果为了找到所谓“最好”的解决办法而不作为,就陷入了死胡同。因此,在某个时间段,就应真实地报道在那个时间段的最合理解决途径。具备良好素质的记者应当能够在“在瞬时状态中抓住那些能反映时代本质的东西,实现对历史进程的参与作用。”⑭

以中国的垃圾处理问题为例。中国的垃圾围城现象很严重,如何处理垃圾是很多部门头疼的事情。经过查阅大量报纸期刊发现,中国针对垃圾的报道从90年代开始,当时的媒体记者发现了垃圾处理问题这个新闻点,从垃圾处理的设备、处理的方法,垃圾处理的国外经验等多个侧面进行报道。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设备情况,垃圾填埋被看作是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当时国内很多环境媒体发表文章对垃圾填埋的项目进行了说明。

随着填埋厂的垃圾处理能力趋于饱和,垃圾焚烧的技术逐步稳定成熟,对垃圾焚烧知识的普及提上了媒体日程,我们看到了《从垃圾填埋到垃圾焚烧》等文章。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出现了。有一段时间,只要某地要建垃圾焚烧厂,立刻引起周围居民的不满,认为垃圾焚烧会产生二恶英,而二恶英对人们的身体有损害,从北京的六里屯到广东的番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思想比较普遍。垃圾处理问题很多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并不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是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心理在起作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出于猎奇、跟风的心态,没有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而是报道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物质,某种程度加剧了公众的恐慌。

环境是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有时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会从情绪出发,然而,口号式的环保并不是实际所需要的。真正让公众知情参与而不是盲目参与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垃圾焚烧有被“妖魔化”的倾向,《人民日报·海外版》适时推出《垃圾焚烧厂什么样》(2010年7月24日),《新华日报》也推出文章《垃圾焚烧——别再妖魔化了》(2010年7月13日)。各报社记者开始真正深入实去考察和调研。《中国环境报》2010年在“固废刊”推出了“推进垃圾处理尽快破题系列报道”呼吁主烧派与反烧派冷静思索、理性争论、科学抉择。记者一方面对垃圾处理场作了深入的调查,另一方面从各种文献中找到“反烧”舆论所谓的三个主要论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国家在尝试更加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在很多地方垃圾分类、垃圾除湿等工艺正在尝试,相信将来会有更加高效的垃圾处理办法,到那时,环境新闻的记者又要调整报道重点,适时作动态报道。随着人们对垃圾处理问题的理解在变化,新闻的侧重点也在变化。媒体整个报道过程应当是动态的而不能是僵化的,这也符合马克思“报刊的有机运动”的思想。

2.坚持绿色报道,抵制软文。

由于西方环境新闻媒体的性质所决定,一些媒体有时会成为片面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或者成为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代言人,环境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因此难以切实把握。西方环境新闻媒体经营的私有化特征与环境新闻的客观真实报道的无私要求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环境新闻报道的总体真实更难做到。前《纽约时报》环境记者Philip Shabecoff曾经说过,“企业可以花大笔的钱让科学家来保护他们的利益。”⑮Estes通过对美国媒体关于《京都议定书》的报道取样分析,得出结论:美国媒体对京都议定书的报道中,缺乏对民意的报道,相反,报道主要来自大企业和立法者。“媒体根本就没有讨论公众诉求 ,焦点放在了决策者和产业利益。”⑯

在中国,有些学者也曾经就“漂绿广告”曾出不穷的问题提醒媒体警惕。⑰环保科技板块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从事报纸编辑的记者经常在这个方面有所欠缺。如何才能让报道真实可靠,而不会成为“软文”是记者们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曾经采访过《中国环境报》一位女记者,她说:“有时候曝光了一些事件以后,由于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曾经收到一些威胁电话和电子邮件,希望我不要再做某个专题。但是,我没有放弃过。”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线记者编辑的执着精神。

3.多用动词:坚持贴近性,加强外宣能力。

21世纪初期,西方媒体正在为经济危机、战争等问题大幅增加版面,环境新闻陷入低谷,而受众群体渴求生态报道。另外,西方普通民众对环境新闻的关注点也在从国内转向世界。这正是中国环境新闻媒体加紧进行对外宣传的好机会。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宗教、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主流媒体工作者需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巧妙利用“三贴近”的方法贴近国外受众,寻求中西方“共鸣点”、兴奋点,在平等交流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引导,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舆论传播能力。记者们应善于从语言风格上贴近读者。例如:英语等西方语言以动词为核心,动词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011年2月21日《纽约时报》电子版的文章《中国与印度的清洁能源》(‘Dirty’Energy Dwarfs Clean in China and India)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句子:

Many experts agree that for the world to rein in ris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galloping economies of China and India would have to figure out how to base their future economic expansion on technologies and fuels that are “cleaner” than the fossil fuel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sed in their own industrial revolutions long ago. (很多专家认为世界如果想控制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和印度飞速增长的经济必须计算出怎样把他们将来的经济扩张建立在技术和清洁能源上,而不要建立在美国和欧洲等工业国家很久以前所使用的化石能源上)。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看到了r e i n,galloping等动词。rein本义是马的缰绳,作动词时是驾驭的意思,这里转喻为控制,galloping本义是指马奔腾疾驰,这里转喻为飞速发展,飞速增长的意思。rein,galloping都是草原骑射民族常用的语言,在文中使用得当,给人印象深刻,充满了异域风情。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日常生活中不会用到这样形象的动词,但当我们的记者采写对外宣传报道的文章时,是否可以借鉴一些这样的用词,或者至少多使用一些动词词组,也会更符合国外受众的习惯。在对外宣传的报道中,可以效仿英语等西方国家的语言,用动词等生活化用语。

三、寄语未来

我国的环境新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与环境保护工作几乎同时起始、相伴前行。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集中爆发,环境新闻媒体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主流媒体对舆论导向的引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在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环保的发展必将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中国环境新闻及其研究也会越来越紧迫。适时借鉴国外环境新闻的一些经验,对于构建既符合传播规律,又有环境传播特质的现代环境新闻模式是有益处的。

①1.Pennsylvania Gazette, August 23, 1739.

②qtd.in Breen, Bill, “Dueling Quotes and Other Flawed Conventions in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 Garbage; Spring94,Vol. 6 Issue 1, p40, 4p, 1

③Breen, Bill, “Dueling Quotes and Other Flawed Conventions in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 Garbage; Spring94,Vol. 6 Issue 1, p40, 4p, 1.

④Hansen, Anders. 1991. “The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3(4): 443—458. qtd in. Jan Knight,” Environment Coverage i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960—1998” , AEJMC 2000 Annual Convention, Phoenix, Arizona.

⑤Dornelles , Beatriz, “The End of Objectivity and Neutrality in Civic and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 Brazilian Journalism Research, Vol. 4, No.2, 2008, P109.

⑥Elliot, Parker, “Source Credibility and Global Warming:A Conten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Groups”, AEJMC Conference,Mon., 2 Sep. 2002,

⑦Elliot , Parker, “Source Credibility and Global Warming:A Conten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Groups”, AEJMC Conference,Mon., 2 Sep. 2002,

⑧McCluskey, Michael R. “Activist Group Attribut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News Portrayal” J&MC Quarterly, Vol 85, No 4, Winter 2008, P769.

⑨Seamon, Marc. “Media and Claimsmaker Framing of Controversi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 Frame Mapping Analysis of Mountaintop Removal Mining” doctoral paper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05. UMI No. 3173825. P11.

⑩Estes, Jonela Rae. “Public Opinion The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Agenda-setting, Fram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doctoral paper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2005.UMI No. 3183750, P110—P111.

⑪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London: Oxford UP, 1987, p3.

⑫qtd.in Daisy Whitney,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 for Reporter.” Television Week, Vol. 24 Issue 39, p38-39, 2p.

⑬Allen, Oliver F. ,“Kettering,” Invention & Technology,Fall, 1996

⑭王武录:《同研究生谈新闻采写》,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⑮qtd.in Daisy Whitney,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 for Reporter.” Television Week, Vol. 24 Issue 39, p38-39, 2p,

⑯Estes, Jonela Rae. “Public Opinion The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Agenda-setting, Fram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doctoral paper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2005.UMI No. 3183750, P185

⑰转引自王积龙:《环境新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环境保护新闻与传播”高端研讨会综述》,《新闻记者》,2011年6月,第79页。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NO TIME TO WASTE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策顶层设计提速 电子垃圾处理或迎利好
基于PLC的潮湿垃圾处理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