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转型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2013-12-20路日亮袁一平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市民信仰

路日亮 袁一平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数量正快速增加,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数量激增的前提下,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某些方面还有所下降。有人认为,数量的增加势必导致整体水平的参差不齐,大学生素质下降是一个正常现象。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又表明,大学生的数量与民众素质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于是又有人将中国大学生数量增多,质量却降低的原因归结为我国的教育方式、培养模式上,认为教育改革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的看法似乎正确,但并没有切中实质。教育制度的改革只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具体方法,单独的改变是片面的,也是非基础性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该从更全面的视角、更基础的层面,特别是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其改变的先决条件。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一、中国市民文化的诞生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色调就是变革。在这个时期内,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经过30多年的努力,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并得到人们的认可,而且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范。经济的运行机制及社会财富增长的转变势必动摇传统文化的基础,使经济与政治、文化形成张力,要求政治、文化随之发生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达到理性的自觉。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机理开始渗透到社会领域,其特征是以现代性为核心,塑造理性、契约式的、富含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文化机理和文化模式。这种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文化机理和文化模式全方位确立后,将会逐步破除前现代社会的文化图式,使自在自发的经验性和人情化的生活样态转化为自由自觉的理性化和人本化的文化样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日趋理性和民主,社会也因此将逐步自觉走向现代化。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激发人的宽容性、包容性、自主性、自觉性、自由性、创造性,是一种“主体性”的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化,必将诞生一个具有自觉思考能力与自律的新型阶层——“市民阶层”。市民阶层的能动性促使自身不断反思世界,从而创造出“市民文化”,即大众层面的文化形式。自发形成的市民文化将与曾经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产生碰撞,使得哲学等自觉的精神文化从社会文化中心向边缘滑落,普通民众将在文化上产生游离、分裂、自律,文化将产生多元化趋势。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城市人口的增加将导致资源消耗增大,但从长远来看,城市化会使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自觉文化诞生与发展场所都是城镇。因此可以说,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源泉。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35.8%发展到今天接近50%,已经达到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中的城市人口比重,这其中将有大批大学生毕业后融入城市社会。

市民阶层的诞生和平面文化的形成,将对大学生产生两个重大的影响,一是大学生正是市民阶层的潜在发展对象;二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水平基础上具备了自觉思考的能力,既是对市民文化吸收最快的一个群体,又是市民文化的创造者。

市民文化开始普遍占据大众心理后将产生两个趋向:一是市民文化经过自觉的反思,赋予自身理性、民主、法治、科学、契约、创新、主体性等因素,成为与现代工业文明相符合的精神因素,从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二是在飞速的社会财富积累过程中,随着商品化浪潮和功利心态的引导,市民文化将成为“平面文化”。所谓平面文化是相对于后现代社会主体消解后的一种文化模式,或称之为通俗文化、庸俗文化。它追逐眼前利益,是一种以享乐为主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导致社会缺乏对深层文化价值的探求,当理性、人生价值、历史意义、终极关怀、真理等价值追求缺失时,社会将失去活力,发展将滞缓。与此同时,市民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市民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则主要导向了后一种倾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业文明的理性思想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实质性的萌发。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过程,使其具有超稳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想冲破其传统思维并不容易。相反在这个前提之下,大众反而恐惧发展,相对于变动的自觉的创新运动,则更愿意享受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状态。这样的心态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使得当代大学生热衷于关注于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以经验来度过一种重复式的、循环式的生活。当下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某些娱乐、相亲、生活等消遣文化形式的节目津津乐道,反应在大学生中,其生活方式更多的变成了吃饭、睡觉、混文凭,而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现代精神却被庸俗文化淹没。

2.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局面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社会转型期,在经济领域中是多种经济并存,在文化上必然是多元文化并存,在价值观上当然是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其中突出地表现在精英文化和市民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内在张力。在这个时期,应该有一个主流文化、先进的价值体系来对大众的价值判断进行规范和引导。如果精英文化不能合理指导,或者直接退居幕后任市民文化自由发展的话,因市民阶层的判断能力的不足将会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缺失。大学生作为市民阶层的发展对象,又是一个思想最为开放的群体,对各种文化因素的吸收速度是最快的,在这个时刻如果主流文化及其价值体系不能及时引导,或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人文知识分子甘愿退居幕后,做起了书斋式的学者,不愿意或不能正确引导大众的价值趋向,青年人价值观的混乱将在所难免。

3.在社会上,传统伦理的人情式交往凌驾于法制和契约之上,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起到反向示范作用。在中国的历史中,交往形式长期建立在以情感、血缘关系、宗法观念之上,是一种人情式的交往模式。时至今日,这种“关系”交往的行为方式仍然在现实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幼儿入托、小学择校、学生考试、就业调转等对个人来说历时态的生活状态,到企业经营、行政管理、法律诉讼、干部录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等对群体来说共时态运转的社会活动,到处都隐现着人情的影响与痕迹。这些行为与市场经济平等性的要求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大学生本来应当是最为先进的一个群体,但同时又是最易被现实感染的一个群体。在人情式交往处处左右社会的状况下,大学生们一方面对关系网、裙带关系、“拼爹”行为等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则又不愿甘于落后,想方设法寻找捷径,力求挤身于关系网之中。长期以往,他们的意志减弱,斗志消退,现代精神荡然无存,甘心情愿沦为斤斤计较的“小市民”,难以担当现代化的中流砥柱。

二、文化转型中对大学生思想疏导的思考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与转型。我们应抓住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契机,重塑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

1.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其处于理想信念的形成时期。在我国飞速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出现,在各种信仰体系冲击的当下,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伴随着商品浪潮出现的拜金、享乐、个人主义却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一些悲观厌世或别有用心的人在此时鼓吹信仰多元化、非理性化,企图蛊惑缺乏生活阅历的大学生群体,从而动摇我们事业的未来。

160余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后来成为共产党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觉信仰,为人类提供了自身解放的精神动力和为美好未来奋斗的旗帜。今天,有一些人却指出,信仰都是与宗教相结合的,崇尚科学理性的现代人,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群体根本不需要有什么信仰。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从没有把“信仰”定义为是宗教徒拥有的专利,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却认为唯物主义者尤其是共产主义者,不仅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强烈地需要信仰。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而工人党却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1]把信仰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就有成为科学的信仰的可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虽然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但有信仰,这个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不仅有信仰而且必须坚持信仰,大学生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有明确性,要反对含糊其词。大学生群体应当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明确性。信仰的特点具有排斥性,即对自己信奉之外的主义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拒绝对我们的事业不信任、不关注;要对自己信奉的主义坚决捍卫,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捍卫信仰的事业中。

其次,明确科学信仰对大学生群体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群体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我们的事业既有神圣性、庄严性,又有科学性。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水平决定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如此重任,而大学生群体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则是决定我们的事业是否能够进行到底的关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信仰问题决定社会主义的成败。

再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当讲求实际、融入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它不同于宗教信仰寻求彼岸的安慰,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它既是解释世界的科学真理,更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南。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当代大学生非常务实,他们反感华而不实的假话、空话、套话,更反对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讲信仰,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空洞的口号,要把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成才统一起来,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

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信仰,历史和现实赋予了其具有太多的正面价值。当今中国,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在世界需要我们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时刻,需要作为我们事业后备军的大学生群体,坚定这种科学的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社会培育、塑造和坚持一种科学的主导信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是我们事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保证,也是改造国民信仰、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核心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2.强化人文知识分子对大学生的深层文化启蒙。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启蒙形式大都停留于表层。以文化冲突或文化自身的自觉超越性为起点的文化反思活动,实际上只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或是精英文化的“自我批评”。这种启蒙不仅无法促使普通民众的文化自觉,而且由于其不彻底性还会导致一部分已经自身启蒙的知识分子基于现实压迫和眼前利益而回归文化保守,停留在思想表面的文化最终将变成书本的、口号的文化,书斋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无法触动民众的普遍心理,这样的文化启蒙必然变成其自娱自乐的玩物,从而,精英的激进与民众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迅曾经在其作品中描述过“示者”与“看者”间的反差,即革命者被反动派杀害时,作为被解放对象的普通民众的反应更多是冷漠、事不关己甚至是看热闹,而不是自觉投身于解放事业中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今天的文化中也不无反映。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构与深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开始瓦解人们原有的生存方式,人们之间成为彼此独立、毫不相干的原子式的个体,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日益松动。一方面,市场经济对主体性的呼唤促进了普通民众的自觉意识,从而诞生了市民阶层与市民文化;另一方面,今天的社会活动不再聚焦于思想或政治斗争,而是科学民主的包容精神,这样将带来思想的自由、文化的多元。近年来“超女快男”现象的出现,“流氓燕”等网络符号蹿红,都标志着一个市民文化时代呼啸而来。人们在机械、单调、焦渴和沉闷的生活中急切地寻找新的刺激,试图在大众参与中得到一丝安慰。市民文化的兴起,意味着那些引领人文精神的精英文化的失落,从而向知识分子的人文启蒙提出严肃的挑战,同时也说明人文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选择的引领作用正在削弱,担当启蒙之任的知识分子的角色变得非常尴尬。

市民文化与启蒙思想的张力,可能将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知识分子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启蒙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传统,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明道救世”的先锋作用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尽管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得知识分子被边缘化,而启蒙话语也陷于空前的危机,但是无论对于人类的发展还是对于民族的希望,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都是不可少的。知识分子排斥大众、藐视大众是不应该的,但是,高踞于大众之上却正是知识分子话语立场的本质使然。人文知识分子在洞察社会方面应该高于大众,当然应在文明的路上先于大众,这不是傲慢和狂妄,而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历史往往并不清醒,常常需要知识分子的提醒。”[3]当代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有使命感,应该走出书斋,直面现实,担当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重任,发挥对启蒙大众、参与社会改造工程,应该是社会的报警者和新的存在方式的想象者。

大学生群体渴望知识,但又不知道知识为何物,大学生想追求真理,但又不知道如何获得,大学生试图参与现实、改造社会,但又常常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他们需要思想的启蒙,实践的引领,需要大师点燃希望的烛光。在社会变革中,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理应对他们进行深层文化启蒙。

当代大学生群体只有回归理性,具有坚定的信仰和文化自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正确的归宿。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2]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2-11 /29 /c_113852724.htm

[3]李新宇.知识分子话语建设散论 [N].作家报,1998-4-2.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市民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信仰
论信仰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