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编
2013-12-20
读与编
读者来信
Letter From Readers
除了北京,很多地方都将高考改革的目标对准了英语,“英语”一时成了众矢之的。取消听力,降低英语所占分值,弱化英语在高考中的影响,这似乎是一种理性。《高考分值调整的冰与火》(《民生周刊》2013年第27期)对此进行了探讨。我认为,高考改革的问题绝非拿英语开刀这么简单。
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学科究竟是该并驾齐驱还是有所侧重?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从多年的高考实践来看,真正难学的其实不是外语,而是语文。不可否认,很多人对英语学习感到头疼。但谁都知道英语只要单词量够,语法掌握得准,考出高分问题不大。数学也是如此,条条框框都在那里摆着,对和错一目了然。而语文则不同,很多题目的设计本身就存在歧义,考生的答案也是模棱两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被选作阅读理解的文章,就连作者本人都答不出正确答案。而作文更是如此,尽管有一个评分标准,但打分的自由度太高,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
高考科目的改革其实只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面。从过去的全科考试到3+2,再到3+X,还有后来的大综合小综合,回过头来看,真的为学生减负了吗?真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了吗?
关东客
记者手记
Notes
为了完成本刊2013年第27期的封面报道《前门之鉴》,我和同事胡飞连续七天前往前门地区采访,做了一次彻底的“前门七日游”。
“前门七日游”太丰富了,很多内容都无法在稿件中体现。愤怒、无奈、留守、利益都在前门楼子下展现。前门大街拆了重建后,这里人与人的关系也悄然发生变化。
被拆迁人崔勇对于拆迁的愤怒溢于言表,但他也在拆迁后找到了一份与京城大规模拆迁联系紧密的营生——开个回忆老北京逝去历史的书店,一切已经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东西,他都在小小的书店内尽量体现,等待着对老北京留恋的人能够来买上一本书或一张地图。
拆迁是一个利益的置换过程,将原本属于百姓的利益重新进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百姓是利益失去者,他们努力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却常被一些人认为是斤斤计较。
前门之“鉴”,其核心在于利用历史的同时,如何能够做到保护而不是破坏。其实前门大街拆了,不仅仅失去了建筑,更摧毁了前门地区的文化生态,破坏了本来美好和谐的市井文化、京商文化、胡同文化。下一次拆迁的时候,也许相关职能部门除了考虑如何保留历史建筑这些框架性的东西之外,还应该想想如何留住关于“人”的软价值。如果骨骼不配上血肉,那还有什么看头呢?
本刊记者 丁筱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