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高调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

2013-12-20侯胜一孟庆义侯典芹

理论导刊 2013年12期
关键词:钓鱼岛争端战略

侯胜一,孟庆义,侯典芹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自2010年以来,美国一改以往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模糊立场,转而公开偏袒日本,支持日本在钓鱼岛上的立场。2010年9月,美国务卿希拉里公开表示,《美日安全条约》适用于钓鱼岛。2012年,日本挑起“购岛”闹剧后,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迅速加剧。就在野田佳彦宣布“收购”钓鱼岛计划三天后,美国国务院便发表声明,称美国关注日本的此次“购岛”计划,并强调钓鱼岛“属于《美日安全条约》第五条的适用范围”。[1]同时美国还加强在东亚的军事存在,频繁与日本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本文拟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出发,分析美国高调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原因。

一、美国战略东移的需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战略利益遍布世界各地。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国背靠美洲大陆、面向两大海洋的地缘便利使其既可以朝向欧洲,也可以转向亚太。只是美国在不同时期需要根据自身的地缘战略利益而各有侧重点。冷战时期,美国出于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把苏联看作是其最重要的战略对手,美国的地缘战略重点自然在欧洲。冷战结束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时代主题发生转换,追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的主要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并行不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中国、印度为主的新兴发展经济体,在不断开放的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大有超过欧洲之势。在新世纪的头十年,美国深陷中东的两个反恐战场。而同时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中国在“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理念下,积极发展周边外交战略,以拓展周边地缘经济空间。经过中国与东盟双方的共同努力,2010年1月终于正式建成自由贸易区。第二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即达到3623亿美元,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尽管中国经济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与主权债务危机缠身的欧洲国家相比,其相对经济增速反而增大了。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贸易额1999年仅有1300亿美元,而到2011年就增加到69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韩的最大贸易伙伴,日、韩还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同时,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也经历了经济上的迅速增长,是亚洲经济的另一个积极增长点。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带动亚洲经济整体性上升,而且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亚洲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照,亚太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日益成为与北美和欧盟并重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中心。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也随之出现大调整,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加速从欧洲转向亚太地区。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的战略利益是世界性的。随着亚太地区日益成为全球地缘政治中心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美国也加紧实施战略上的大转身,即从大西洋一边的欧洲转向太平洋一边的亚洲。随着美国的战略东移,其亚太战略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亚太地区,由于东亚突出的地缘位置而处在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地位。从美国战略东移的内容来看,美国采取的是多管齐下,首先是在政治上进一步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东亚的影响力。深受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影响的美国政治家们深知,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唯一不变的就是国家利益。由于亚洲政治上的复杂性,“美国必须保持它在亚洲的存在,它的地缘政治目标必须是阻止亚洲结成一个不友好的集团,美国与亚洲的关系因此像是过去400年里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2]93在美国看来,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缘政治中的两大重要力量,也是有可能对美国的地区主导权形成威胁和挑战的两个亚洲大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日本在经济上超过苏联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最大经济对手身上,到80年代末,“日本威胁论”曾在美国欧洲盛行一时。进入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日之间的联盟基础瞬间消失,美日关系开始进入“准平等时期”。作为这种平等关系的结果,90年代前半期美日之间发生严重的经济冲突。但是,“因为日本拥有一部和平宪法,并且是美国的坚定盟友,所以日本在地缘政治上咄咄逼人的姿态,并未刺激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公众舆论构成刺激的,是日本的电子产品以及随后的汽车产品明显控制了美国国内市场。”[3]同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长,而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低迷期。这时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一个新的潜在竞争对手正在迅速崛起。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美国开始缓和与日本的经济摩擦,努力为美日同盟寻找一个可能的共同威胁。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威胁论”产生了。日本是此论的始作俑者,美国则成为此论的积极传播者。进入新世纪,东亚地区发生的新的政治和经济变化,促使美国加快实施战略东移计划。但是“9.11”后的美国专注于中东的反恐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重返东亚”。然新世纪以来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越来越突出,这使美国认为,“在主要的新兴强权国家中,中国是最有可能与美国发生军事竞争的国家。”

奥巴马上台时,美国因长期的反恐战争以及金融危机的打击而实力大大受损。为了应对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的转移,美国加紧实施战略东移。为了使该计划能够顺利进行,美国在实力地位下降的情况下需要借用“平衡”外交,在东亚两大国——中国和日本之间充当“平衡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立,使两国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仍是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考虑到中日关系现状,钓鱼岛之争很可能会成为两国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导火线。”[4]242因此,钓鱼岛问题就成为美国在中日之间实施“均势”外交的切入点。自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以来,美国一方面表示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不持特定立场,另一方面又在军事上为日本撑腰。美国政府采取的这种模糊政策,目的是促使中、日两国都向美国求助,从而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显示美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主导权。

钓鱼岛虽为无人岛,但处在中、日两国间的冲绳海槽。在大陆架划分上,中国和日本是相向而不共架的大陆架,由冲绳海槽分隔,钓鱼岛位于冲绳海槽的西侧上沿。一旦日本拥有钓鱼岛,那就不只是占领该岛的问题,而是踏在中国的大陆架上,中国和日本就变成了相向而共架的大陆架。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对于中国而言,这里还是中国走向大洋,冲破第一岛链的重要通道,战略意义尤其重要。同时,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海底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许多稀有金属、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对东亚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日民族主义的冲突,不断恶化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而这种冲突恰好被实施战略东移的美国所利用。正如有学者指出:“东亚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和‘美国因素’仍然在地缘政治的抗衡中叠加。”[5]因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争端也愈演愈烈,正是双方在这一问题的争执不下,才给了美国以可乘之机。美国正好以这次高调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契机,希望顺利实施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6]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东亚地区既有大陆国家,又有海洋国家,而且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之间的距离较近。自《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实施以来,中、日、韩以及东南亚国家都先后于90年代中期以后加入该约。这使得东亚的领土领海争端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美国为了实现其战略东移的计划,绝不会满足于东海钓鱼岛争端,它还会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借以加大实施战略东移。

二、美国亚洲战略“再平衡”的需要

美国高调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美国长期在东亚执行“均势”外交有关。均势理论在西方有着很深的传统,16世纪欧洲就开始对权势均衡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18、19世纪达到理论认识的高峰。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不仅继承了“均势”理论,而且其被美国的许多外交家所推崇,因而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著名的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说:“如果说有任何具有特征性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话,那就是均势理论。”[7]在20世纪的美国外交中,广泛使用“均势”战略,尤其在美国对东亚的外交中。

由于历史因素、意识形态、冷战遗产以及领土领海争端等多方面的原因,东亚许多国家间普遍存在着某种对立。美国长期以来就充分利用了这种对立,在东亚地区大规模实施“均势”战略,以充当该地区的“平衡手”。美国在东亚往往利用各国之间的某种对立,借助一方制约另一方,使双方在美国的左右下形成相互制衡。中日之间的对立就经常被美国用作达到其地区战略目的的工具,美国一方面需要利用日本来制衡中国,通过在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另一方面,美国不仅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且还需要利用中国制约日本,阻止日本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从而使美国在日驻军长期化。在韩日关系上,两国虽同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盟友,但因历史积怨、领土争端以及日本在历史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上一直持强硬立场,不断引起韩国人对日本的反感情绪。美日同盟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因为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有潜力发挥一流的政治影响。而韩国作为远东地缘政治的支轴国家,对美国同样重要。“因为它同美国的密切联系使美国能够不在日本本土过多驻军而保护日本,从而使日本不会成为一个独立和重要的军事大国。”[8]美国还一手制造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而且长期以来都极力维持这种分离局面。即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时美国承诺对台湾“撤军”、“ 废约”、“断交”,也并未完全放弃对台湾的军事支持。以至于在中美签署《八·一七》以后,美国仍不断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美国此举目的在于保持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平衡”,以使台湾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可见,美国一直善于充当地区力量的平衡手,这就是摩根索所说的均势“维持者”。[9]255

21世纪的头十年间,中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迅速增长。人们也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无所不能,“两国间的力量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中美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除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东亚,尤其是中国,将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东亚的变数”,即“东亚这个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区(东亚的经济地位已经超过了北美和欧洲)的均势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移”。[10]在美国看来,因中国崛起而造成的东亚地区力量失衡,不仅会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的利益,更会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在实力地位急剧下降的新背景下,美国战略家们更注重依靠“均势”外交,在东亚地区寻找新的“平衡点”。近年来,中国周边不断发生突发事件,常成为美国寻找“平衡”的切入点。朝鲜半岛上,在中菲黄岩岛争端问题上,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都有美国的身影。中越南沙群岛争端不断升温,也成为美国外交家们利用的“平衡”工具。2002年,俄罗斯撤出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美国曾经觊觎此港口。近来美越关系逐渐升温,这也表明美国外交家正试图在中越之间寻找新的切入点。美国还利用中印领土争端在东亚外围寻找对中国实施“平衡”战略的新支点。

为了实现美国的“战略再平衡”目标,美国首先突出军事手段的巨大威慑力。“美国防止任何称霸亚洲的威胁的最佳办法是保持军事上的优势。”[2]137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亚洲地区存在两种战略均势,即东北亚的中、日、俄、美的利益交错,以及局势时常动荡的朝鲜半岛;东南亚的中、印、日、美和印尼,它们必须与越南、泰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协调各自的利益。正是出于这种认识,美国均势外交理论家基辛格认为,“随着日本政策的本国色彩越来越浓,它在上面两种战略均势中可能会扮演越来越活跃的角色。”[2]95显而易见,在美国的东亚战略乃至整个亚太战略中,美日同盟关系处在核心位置。在中国日益崛起的背景下,美日关系的核心位置更加突出。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国自90年代以来的对华战略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遏制+接触”。这充分反映了美国人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的矛盾心理。“美国一方面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接触,另一方面要限制中国军力的增长,两者之间充满着矛盾。随着美国继续向中国开放市场并进行投资,其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为北京发展军力提供了动力,从而使得华盛顿加强亚洲同盟关系并提升在该地区的军力。持续的接触反而使保持实力平衡显得更加迫切。”[11]88可见,美国一方面需要对中国势力的增长,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长实施一定的遏制,另一方面又需要与中国保持一定的联系,尤其是经济贸易上的联系。因为美国需要中国的广阔市场,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和投资。正是基于这种矛盾心理和认识,美国外交家尽力在中日之间保持力量平衡。而近几年不断升级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正好成为美国的切入点。通过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不仅可以在中日之间实施“均势”战略,而且美国还可以借此介入南海争端,扩大实施“均势”战略的范围。因此,在中国看来,“美国对中国构成的最大挑战不是美国这个国家,而是它环绕中国制造的‘均势’。”[12]

2012年初,奥巴马提出“再平衡“战略,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新世纪头十年亚洲发生的最新变化。在这十年间,美国的战略重点放在了反恐战争上。而中国利用这十年的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积极实施经济上的“走出去”战略,展开密切的周边经济外交,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有新的突破。中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赢得了周边外交的某种胜利。正如英国珍妮·克莱格所言,“美国一直想把它的双边军事同盟纳入一个亚洲式的北约组织(该组织必须建立在美国的自身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之中,从而达到包围中国的目的。但随着中国在一个又一个地区谋求建立安全合作的替代模式,美国的这个目标被挫败了。”[4]121因此,美国的这次“重返”亚太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某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形成的地区战略力量“失衡”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上的“再平衡”对策。换言之,美国近年来高调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是其战略“再平衡”的需要。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需要

美国现实主义理论家摩根索在详细描述了“均势”理论的含义后,提出了达到这种势力均衡的两种不同方法,即“或者减少天平较重一方的重量,或者增加天平较轻一方的重量”。[9]234美国实施“均势”战略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加强与其盟国的合作,尤其是军事合作;另一种就是通过“遏制”战略,迟滞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发展。

冷战格局的终结使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它急于建立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并为此在东欧和中东大打出手。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多极化的趋势也在发展中。尤其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亚洲经济整体性上升,推动了世界经济中心和全球地缘政治中心向亚洲转移。美国出于其全球地缘战略的考虑,也加紧向亚太地区转移,以便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从而继续维持其全球霸权。然而,美国在亚太地区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是中国因素,中国不仅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经济上不断取得重大发展,实力地位日益上升。早在东欧剧变之际,西方国家就曾向中国实施“和平演变”阴谋。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六四事件”为借口对华实施经济封锁。这一年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第三次大转变的开始”。究其原因在于,“如今敌人突然不存在了,美国即把新的目光投向了北京的性质和意图上,其对华天平也随之转变——这一次是从更合作的一端退至中间路线。一番平衡调整之后,转而出现了这样一种……‘遏制+接触’的政策。”[11]72无论如何,在其后十余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始终带有强烈的“遏制”色彩。

1991年,美国向台湾出售150架F16-A/B战斗机,使刚刚趋于好转的中美关系再次受挫。1993年,美国海军在波斯湾水域拦截前往伊朗的中国“银河号”货轮,给中国造成12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就在这同一年,美国政府坚持对华贸易与中国人权状况挂钩,使刚恢复的中美贸易关系再次受到严重挫折。在90年代中期,中美围绕李登辉访美、所谓台湾“大选”等展开争锋相对的较量。中国在台湾东部的东海海域进行导弹试射,美国航母也出现在台湾海峡,两军冲突如箭在弦。1999年,又出现北约部队的飞机炸毁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两年后,中美两国在南海海域发生“撞机事件”。可见,在90年代的中美关系中,始终带有浓厚的“遏制”色彩。进入新世纪,美国对华关系中的“遏制”色彩并没有完全淡化。只是“9·11”事件使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全力进行反恐战争。即使这样,美国并未完全放弃对中国的“遏制”。2004年,欧盟在布鲁塞尔讨论取消对华武器禁运问题,小布什政府后来对此事横加干预。作为对这件事的一种反应,美国商务部于2007年6月通过了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新条例,加强军用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当时的美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说:“新规则努力在美中复杂关系中找到正确的平衡。已经形成的共识是,让美国公司出售产品给已受检查的中国民用用户变得更加容易,与此同时不让美国技术可能流向中国军事。”[13]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连年登上新台阶,并在2009年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智囊们在惊叹“中国崛起”的同时,美国媒体也热炒“中美共治”。奥巴马政府继承并发展了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战略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得以成功举行。然而,到2010年,中美关系又出现了重大转折。先是美国政府宣布对台军售,接着奥巴马在白宫接见达赖,不久又发生“天安舰”事件。这一连串事件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此后不久,又出现中日渔船相撞事件,以及美国公然插手南海争端。“终使中美战略博弈从局部转向全局,从言论转向行动,从心理较劲转向外交争夺。”[14]2012年初,奥巴马提出战略“再平衡”,以示继续加大战略东移的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美国政治家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威胁”的现实性。美国必须在对华政策中建立“遏制”与“接触”之间的新平衡,这就需要不断加大“遏制”。无论如何,亚洲经济崛起后,随之而来的是亚洲地缘政治日益突出。而中国的崛起首先应该是在亚洲崛起,特别是东亚地区。而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认为其在亚洲的国家利益在于,防止任何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敌对国称霸亚洲。[2]93

在美国战略家们看来,最需要认真对待的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近年来中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突出发展海军力量。中国海军多次从钓鱼岛附近的宫古海峡通过,被美国智囊认为是在不断提高对美国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美国2010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了新的“空海一体战”理论。2011年8月,美国建立了“空海一体战”办公室,目的是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等的“反进入/区域拒止”方面的挑战。同年1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将要在澳大利亚永久驻军的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从2012年中开始在达尔文港驻军,五年内驻军人数增加到2500人。自2010年9月中国福建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后,美国政府多次表示,《美日安全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随着日本“购岛”闹剧引发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美国一艘最强火力的核潜艇“俄亥俄”号于2012年11月驶入韩国釜山港。几乎在同时,美国海军两个航母战斗群和一个海军陆战队特遣队开始在西太平洋钓鱼岛附近海域活动,更给处于僵持状态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增添了紧张气氛。而在2012年10月4日,美国“夏威夷”号核潜艇就驶入菲律宾苏比克湾。美军随后证实将“半永久性”驻扎在那里,并有望将其改建成亚太美军大型舰艇的母港。今年初,美国不顾日本人民的反对,强行把鱼鹰直升机部署在冲绳基地。不久,美国的“尼米兹”号核航母停靠韩国釜山港。这一切不仅对中国东部形成战略威慑,而且引起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从而使东北亚地缘政治竞争加剧。

从东亚的地缘政治状况来看,钓鱼岛虽是无人居住的小岛,但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同时它又处在东海和南海交汇处,对于该海域的海上交通也至关重要。因此,美国高调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南海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海,60%的外贸运输从南海经过。随着中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上的对外依赖程度会更高,同时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都使南海通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所以美国介入钓鱼岛争端,也会对中国经济形成“遏制”。同时,美通过插手钓鱼岛争端,还可以为进一步介入南海争端奠定基础。目前,美国在新加坡的军事存在不仅可以制约中国的贸易航线,也可以对中国的中东石油航线形成“遏制”态势。如果美国得以租借越南的金兰湾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那将对中国南海地区的安全形成更大威胁。总之,美国的这些举动将来有可能成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

小结

从表面来看,钓鱼岛争端是中日两国在该岛屿主权归属问题上的争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日本执行的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外交路线,日本的目的是想借美国战略东移之际,加速实现其国家“正常化”的步伐。所以,钓鱼岛争端已经完全超出了中日关于其主权争端的范围,进而演变成为中美日三方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和全球体系的大棋局之争。美国高调介入钓鱼岛争端,从美国惯用的“均势”外交战略来看,其中有利用争端离间中日关系的成分。从美国提出的“再平衡战略”来看,这是美国针对东亚经济崛起对其地区主导权提出的挑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中不乏有“遏制”中国的主观意图;而在客观上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巩固、扩大其政治影响力,这在客观上势必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态势。因此,美国积极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将会进一步加剧东亚的地缘政治竞争,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中国形成地缘政治压力。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外部因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1]Patrick Ventrell.U.S.Department of State Daily Press Briefing[N/OL].July 11,2012,http//translations.State.gov/st/english/texttrans/2012/07/201207118873.html#axzz2PxzZassu.

[2][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M].胡利平,凌建平,译.海南出版社,2009.

[3][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M].洪曼,于卉芹,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2:13.

[4][英]珍妮·克莱格.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M].葛雪蕾,洪曼,李莎,译.新华出版社,2010.

[5]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7.

[6]高兰.美国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介入浅析[J].日本学刊,2012,(2).

[7]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Mc 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79:117.

[8][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0.

[9][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徐昕,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0][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75-277.

[11][美]阿伦·弗里德伯格.中美亚洲大博弈[M].洪曼,张琳,王宇丹,译.新华出版社,2012.

[12]丁力.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367.

[13]余东晖.美国将加强军用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限制[EB/OL].http://news.sina.com.cn/world/2007-06-17/23211 3249319.shtml.

[14]袁鹏.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J].时事报告,2013,(3).

猜你喜欢

钓鱼岛争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
钓鱼岛问题溯源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