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学区房流行的背后

2013-12-20■王

决策 2013年11期
关键词:学区入学家长

■王 鹏

说起学区房,真是个让国人肉痛的名词。

在北京已经有学区房叫出了10万一平米让人心惊肉跳的卖价。今年3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的一套37平方米、报价350万元的“学区房”曾被网友戏称为“宇宙中心”。

另有媒体报道,今年8月底,在各中小学报名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南昌出现了“1平米学区房”现象。用心良苦的家长们向学区范围内的亲戚朋友购买1平米的房产,只求将自己的名字印在房产证上。

学区房现象长期存在,也引发了诸多关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讨论。那么这种纠结,国外是否也存在呢?

昂贵的学区

学区房并不是中国特色,实际上英国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就开始实行按居住地区分片招生的政策,以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当然,学区房是针对公办学校而言,私立学校不在此列。

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种种历史原因,学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由此也就出现了竞争,英国中产阶级的家长们热衷于购买好的学区房。物以稀为贵,毫无疑问,奇货可居的结果就是学区房的价钱居高不下。在英国,拥有好学区的房产要比普通地区房产高出15%左右。而且根据英国某大型房屋按揭贷款机构对英国各地公立小学的平均考分和周边房价所做的调查,学校的标准成绩考试(s a t s)分数每提高10分,周围住房的售价就会增高3.3%,也就是5860英镑。

无独有偶,一份美国布鲁金斯学院发表的报告显示,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同样是纽约市中心的地段,成绩最好的五家公立小学学区内的平均房价是成绩垫底五家学校学区房的2.4倍,按平均房价计算的话,要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父母需要多花20.5万美元来买房子。

在美国,居民区也对应有学区划分,美国人只要在网上输入自家的地址,学区网站就会显示相对应的中小学校名和地址。每一年度,各学区都要针对所属学校的情况,向居民公布一份报告,包括学校环境、学生出勤率、学生的地区(州际)会考成绩排名等。这份报告的原意是向家长们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却往往成为家长评判学校好坏的标准,而这一标准也被运用在了房地产的价格战中。

除此之外,美国学区还有一大特点,每一地的学区经费,主要来自这一地区的居民所缴纳的地产税和部分商业税。即本学区的居民要为该地区的教育买单,一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价格昂贵,相应的其房产税也要多出不少,且这些税费是终身的,也就是说无论居民家中有没有学龄儿童,这笔费用都要按时交纳。当然,有了足够的经费保障,学校就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而这样又能确保本学区房屋的保值增值,形成某种“良性循环”。

弹性空间

当然,国外有些地方的学区就读政策还是存在一定弹性空间的。

以美国为例,学生可以入学就读的第一种情况是,在某一学区范围内居住并且拥有房产。这种情况下,家长带着水、电、瓦斯证明就可以前往学区办公室帮助孩子办理入学登记了,同时需要向工作人员保证在上学时间内,孩子都住在该学区的范围内。

毫无疑问,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承担这样一笔高昂的置业费用,所以美国也允许通过租房的办法来实现“就近入学”,在带着孩子来注册时,携带好租房合约及证明在学区内居住的各种账单就可以了。

第三种方案是,你可以将孩子寄宿在学区内的别人家中,然后请房屋的拥有者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那么经过一系列的申请程序后,也可以顺利办理入学手续。

在美国纽约,只要申请入学者的“定居地址”处在学区范围内,无论是拥有自己的房产还是租赁居住者,都可以顺利地给孩子办理注册入学。而且,只要注册成功,哪怕你搬了家,孩子依然可以享受之前的学区资源。这对于经济状况不那么富裕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毕竟学区房的租赁价格也是不菲的。

除此之外,在美国,只要某学区内的学校还有空余的学生名额,家长们也可以为孩子申请跨学区就读,显得比较人性化。而美国的转学手续也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获取了两个学区的许可,就可以实现跨学区就读。

在澳大利亚,一般小学和初中是必须按照学区进行就近入学的,但是高中的学区划分则相对宽松和灵活,这个范围一般是依据生源状况而定,如果该学区的生源较少,那么政府会把学区相应地扩大一些,当然,一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学区范围一般比较小。除此之外,对于非本地学生,澳大利亚的入学政策也较为宽松。以墨尔本为例,在该市有六所历史悠久且教学质量优良的公立中学,其中就有墨尔本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学生占到其总人数的八成左右,而这些中国学生只需要提交该区域的租房合同、缴费账单及合格的成绩就可以入学。

平衡之策

学区房背后其实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即便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极力淡化名校概念,但是“学区房”现象依然存在。全世界的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自然也就成了全家的重点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昂贵的学区房依然在步步高涨。更为严重的是,这将加剧社会的两级分化,学区房渐渐成为富人区的代名词。

英国教育部为了抑制这种现象,不断地调整政策。2010年,英国政府提出名为“公平能力分组”的招生政策,当地人称之为“11岁政策”。即11岁的小学毕业生申请初中时,通过智商测试被分成7个或9个能力组,在初中进行招生时,学校会给每个能力组分配相同的名额,不问居住地。

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极力淡化名校概念,但是“学区房”现象依然存在。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英国教育部在2011年5月规定,学校将按照家庭收入来挑选学生,优先照顾年收入1.6万英镑以下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入学。为了激励学校,英国教育部还提出,凡是接受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校,将得到每个学生430英镑的额外补贴。

在东邻韩国,家长一致认同首尔的教育水平最高,其中江南地区有最好的课外学习班,学习氛围浓厚。为了让孩子接受最优良的教育,家长们争前恐后搬到首尔,据说首尔聚集了韩国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韩国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小学升初中时,将邻近不同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名字全部录入电脑系统,实行电脑随机派放。除此之外,韩国教育法规规定,在韩国的小学和初中,除了校长、教学主任等学校主要行政管理人员之外,教学老师在一个学校执教6年后,必须调动到附近同等的其他学校,实行教师资源共享,从而也就解决了教学资源不均衡中的重要因素。如此一来,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师资水平相差无几,家长眼中也就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了。

猜你喜欢

学区入学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