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划符号透视下的双墩社会

2013-12-19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渔猎刻划籼稻

陈 坤

固镇县文物管理局,安徽固镇,233700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境内,是国家文物局“苏鲁豫皖先秦考古重点课题”中的一个发掘项目。该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至1992年间共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了600余件陶器刻划符号,是目前我国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刻划符号数量最多的。这套刻划符号写实形象、内容丰富,包含日月、山川、河流、动植物、房屋、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真实地记录了双墩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形态,构成了双墩文化极其重要的内涵,可称作是一座原始社会的“档案馆”[1],正是借于此种意义,对双墩刻划符号的透视,可以为探索双墩时期的社会实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气候和生态环境

今天,从人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特别关注来看,远古的人类自然也不应例外。目前,关于古代气候和环境状况的研究,已然有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但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分析留存下来的动物遗骼来得简单有效,因为这是对当时气候与环境状况的最直观的考察。从双墩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看,双墩地区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包括哺乳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及水生软体动物等50多种,它们均是双墩人进行渔猎的对象。韩立刚先生据此分析得出双墩地区生态环境为山地、丘陵、森林、灌丛、河流、湖泊相交、周围有大面积水域的自然景观,温度比现在高0.4℃~2.3℃[2]。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双墩人进行渔猎等活动成为了可能。在双墩刻划符号中,包含有太阳、河流、山川、植物等有关气候和环境的刻符,充分说明了双墩人对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

2 渔猎与饲养

由于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适宜,双墩遗址周边生活着大量的动物群,为双墩人提供了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从双墩刻画符号的分类比例看, 当时的主要经济形态中捕捞业约占68%,狩猎业约占15%[8],反映渔猎内容的刻划符号多达83%,可见渔猎活动是双墩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其捕获动物种类之丰富,自双墩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可见一斑。

蚕的饲养在双墩人的社会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关于蚕的驯化,推诸文献,普遍流行的说法是《礼记·月令》中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养蚕的记载,但人们却无法从中准确地得知人工驯养野蚕始于何时。双墩遗址考古发现的关于蚕的刻划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3 农业与住房

双墩人的农业活动主要体现在水稻的种植上。2001年,张居中先生等曾对双墩遗址发现的稻壳印痕进行鉴定,发现在可辨类型的稻壳印痕总数中,粳稻占22.2%,籼稻占44.4%,中间型占33.3%,粳稻、籼稻和中间型并存[11]。又据杨式挺先生考证,籼稻直接源于野生稻,粳稻是由籼稻或者野生稻通过人工选择栽培而成[12]。双墩遗址籼稻所占比例相对略大,而粳稻所占比例相对略小,中间型所占比例恰好在两种稻类之间,可见,此时水稻的种类已开始由籼稻向粳稻演化,且演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说明双墩人很早就将水稻作为栽培的对象,并且在栽培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水稻的品种进行优化选育,表明水稻的种植已并非最原始的阶段。

特别指出的是,在渔猎条件优越的地区,农业的发展通常是较为缓慢的。尽管双墩人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已并非初始的阶段,但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和渔猎工具则证明了双墩时期的农业经济较渔猎经济而言尚不够发达,此在刻划符号中也有所映射。事实上,有关渔猎活动内容的刻划符号远较有关农业活动的刻划符号多。可见,双墩时期社会经济特征应是以渔猎经济为主,辅以农业经济。

农业与房屋营建的关系,传统的观点是前者的发展促进后者的出现,但在农业不尽发达的地区,只要自然界能够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依然会有房屋营建的可能。双墩遗址周边有着丰富的鸟兽鱼虫等自然资源,为双墩人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因此,在渔猎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双墩人已进行了房屋的营建。

4 结 论

双墩刻划符号内容丰富,详实地记录了双墩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其中关于太阳、山川、河流、植物等刻符,直观地反映了双墩人对赖以生存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关于捕鱼、猎猪、养蚕和驯猪等刻符,生动地记录了双墩人的渔猎对象和渔猎方式,揭示了饲养出现的前提和发展情况。水稻种植和房屋类刻符,则说明了双墩时期的农业经济已并非初始的阶段,且人们已进行房屋的营建,开始了定居生活。但通过对刻划符号的分析,发现反映饲养和农业经济内容的刻符远远少于反映渔猎经济内容的刻符,揭示了双墩社会是渔猎经济占据绝对地位,而以采集、饲养和农业经济为辅的实况。

参考文献:

[1]徐大立.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N].中国文物报,2005-12-16(7)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02-603

[3]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118

[4]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文物,1973(2):32-35

[5]徐大立,阚绪杭.文字起源之前:双墩607件刻划符号的文字学含义[J].中国文化遗产,2006(1):70-74

[6]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38-39

[7]徐大立.试析双墩遗址植物类刻划符号[J].东南文化,2006(6):68-72

[8]徐大立.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简述[J].中原文物,2008(3):75-79

[9]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6

[1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石山孜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J].考古,1992(3):253-262

[11]张居中.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J].农业考古,2004(3):84-91

[12]杨式挺.谈谈石峡发现的栽培稻遗迹[J].文物,1978(7): 22-28

[13]徐大立.从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巢居刻划谈起[C]//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合肥,2003:48

[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5-27

[15]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讨论[J].考古学报,1975(1):39-72

猜你喜欢

渔猎刻划籼稻
从稻名演变看籼稻的起源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论陶瓷刻划花艺术类别与特征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杂交籼稻花药基部开裂性状的遗传研究
光栅刻划机刻划系统光机电集成优化方法研究
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突破6 666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