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分离
2013-12-19
如何应对分离
对孩子来说:
培养安全感
在孩子最初的两三年,需要获得足够的内心安全,这个安全感建立在两个字上:“爱”和“在”。“爱”是指抚养人(一般是妈妈或长辈)对孩子的需求敏感并能及时地回应。“在”是指爸爸妈妈要在孩子身边。对于婴儿来说,不在就是不存在,他们不能理解父母不在身边可这个人还是存在的。如果幼年过早、过频繁的分离,在成年后他们往往不能承受分离所带来的空白和孤独,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关系。
区分是否为分离焦虑
当妈妈和孩子分离时,很多孩子都会哭闹,看起来很伤心。但当妈妈真的离开后他们就找东西玩起来。当妈妈回来时,他们又开始哭闹。他们其实是在向妈妈表达被“抛弃”(象征性地)的愤怒并希望妈妈因此感到内疚不再离开他们。所以妈妈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是在表达对分离的不满还是真的有分离焦虑。真的有分离焦虑的孩子,会在妈妈走后一直无法开始新的活动,沉浸在伤心难过的情绪中,其他人也很难安抚。
找到平衡的方法
面对孩子的哭闹妈妈首先要给孩子安慰,然后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方法来面对分离,比如带上心爱的毛绒玩具、分离的时间逐步变长、先在幼儿园上早教班,等等。但要注意的是,去幼儿园、读书是很正常的事,家长不要觉得是让孩子受委屈吃苦了,这样不利于孩子接受外面的世界而变得有分离焦虑。
对妈妈来说:
请爸爸加入
孩子持续“黏”在母亲身边往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功能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亲去世、父母离婚妈妈带着孩子、父亲常年不在家、父亲在家被妈妈贬低、父亲在家的参与性很差。不管原因如何,最终的结果就是父亲不能介入母子的二元关系,帮助孩子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在孩子面对分离时,父亲这个角色,一方面可以为母亲提供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提前了解、熟悉外部世界的规则,帮助孩子把视线转向未来。
找到情感和精神的依托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父亲的功能或是角色缺失,妈妈就需要刻意地寻找第三方帮助自己从融合的母子关系里走出来。这第三方可以是属于自己的生活、朋友、兴趣爱好,等等。而且此时让孩子住校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接受心理咨询
如果妈妈对分离有强烈的恐惧、有被抛弃的感觉,我们会假设这与她早年的经历有关,早年的创伤在当前的情景中被激活。当妈妈难以自己处理这部分时,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修复早年的创伤,重新面对当前与孩子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