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日周改革的今日启示
2013-12-19□文/李下
□文/李 下
吕日周改革的今日启示
□文/李 下
吕日周从地方政坛退下来已近10年。今天回头再看他的施政改革,拂去一些烟云,也许会看得更清晰、更准确,其中许多值得回味的做法、值得总结的经验,乃至需要吸取的教训,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
吕日周在三起三落的“从政生涯”中,有原平、朔州和长治的三次主政机会,在这三次出任地方主要领导职务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不乏业绩可陈,但撮要有两件事:一件是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活。另一件事是改变党政干部的作风。在原平县,搞了“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创举;在朔州,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和“小政府,大服务”;在长治,提出“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虽然提法各异,具体内容有别,但都是为当地发展经济提供战略决策的。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这一系列的改革思路,都体现了执政理念的刷新,那就是重新给政府定位,反复明确:政府是搞服务的,是创造环境的,是生产公共产品的,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的。这种改变对一些官员来说是伤筋动骨的,甚至是脱胎换骨的。
现在回头看吕日周的口号,并不是没有改进的余地。改革不是一种“零和游戏”,理应让民众和干部同时受益,这样的改革才能调动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改革的成果才能巩固。
吕日周的长治施政,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我认为是成功了。这个成功可以用吕日周给长治留下的“家底”和后来长治的发展来证明,也可以用百姓的口碑来衡量。
吕日周的改革经验、教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打铁先要自身硬。吕日周对党和人民确有大爱,他有大志向、高境界,敢把自己豁出去,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事。他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相信有比做官更诱人的东西,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就是理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国家的理想。”因此,他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清正廉洁。对吕日周的清廉,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他先后经受了前后6次、多达500天的调查,没查出任何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打铁先要自身硬。古人云:廉生威。贪腐者、懒散怠惰者面对这样的一把手,是不能不有所畏惧的。他的一身正气也就能带出一个好的队伍,形成好的风气。吕日周的名言中有个“三敢”:敢吃苦、敢吃亏、敢惹人。吕日周说到做到。就连反对他的人,对此也不能不服气。他敢吃苦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不辞劳苦的搞调研。他每年坚持1/3以上的时间在基层调查研究,下过险象环生的小煤窑,在不足70厘米高的巷道里爬行六七百米才见到井下的矿工;他睡过修路民工睡的隧道。在到长治以前,他就已经走遍了全省100多个县的大部分工厂和农村。在长治工作时,吕日周大部分时间是在基层群众中度过的。吕不止一次谈到,他的不懈动力,就是改变他亲见的百姓的艰难生活状态;他的不尽的智慧,也是来自基层百姓的实践。深入基层是党对领导干部一个很基本的要求,但像吕日周这样彻底做到的,并不多。这种率先垂范,使吕日周掌握了有第一手资料支撑的发言权,也有了严格要求别人的资本。在不正之风盛行的今天,为政清廉就显得有些“吃亏”,这时候就需要一大批愿意吃亏的领导干部充当改革的闯将。吕日周认为领导干部必须有这种牺牲精神,才能带动整个领导干部,并带动社会上一批先富裕起来的人的奉献精神、回报精神,其结果是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奋斗精神。这三个精神合在一起,就能创造出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奇迹。
第二,改革路上,苦干不等于傻干。要实干,也要做明白官。吕日周十分清楚中国当代的改革在世界史和中国史的位置,也十分明白此番改革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方面的历史地位。他谙熟马克思主义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改革的指导意义。吕日周对理念的把握和国情、省情的熟稔,使他能始终保持清醒的改革头脑。 他懂得改革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也懂得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工程是浩大的。因此,改革的要求是急切的,改革的步子又必须是扎实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反复强调,他是一个稳健改革的实践者。他认为,改革路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不应该悲观,相反,更应看到,旧体制暴露的问题越多,改革的方向就越清楚,人民群众改革的力量也就越大。
第三,人格魅力是个好东西。吕日周充分利用自己“一把手”的位置、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加大改革的力度,提高改革的效率。他用切身体验证明,许多改革措施,如果不是他牵头,很难推行。但这也使得一些人怀疑他是不是在搞“人治”。其实,在目前的体制下,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无论党内民主还是社会民主,我们都有较大的改革空间。从上到下,各级党政一把手尤其是党委一把手,都握有很大的决策权力,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如果说这就是“人治”,那么大家都是“人治”,不独吕日周如此。“人治”的特点是以个人为中心,唯我独尊。吕日周推动舆论监督,接受舆论监督,请全国的媒体到长治挑毛病,这不仅是“法治”,而且在民主方面迈出很大一步。试问有几个县、几个省能做到这样?“人治”的另一个特点是“人亡政息”。反观现实,吕日周的好经验、好做法至今还在长治实行,还在显示其优越性。吕日周对一把手举足轻重地位的负面作用并非没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一把手权力大也有弊端,就是当他对民主的认识不到位时,会做出各种错误决策。”
笔者认为,领导干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风采,其实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一种求之不得的优势,一种凝聚群众、为党争光的极具重要的本事。西方一些国家搞竞选,缺了这东西,很难胜出。依我们现在的干部状态观之,能以个人人格魅力赢得群众爱戴的,还属凤毛麟角。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魅力是弥足珍贵的、需要保护的一个好东西。
第四,除了在宏观上把稳方向之外,工作方法上的讲究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譬如,密切与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联系,各种改革取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误会和夹生饭,不给改革对象制造谣言、挑拨离间留下空间。地市级领导干部的改革举措,毫无疑问会对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的上下级人事关系造成震动,形成利益损害。如果没有上下级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是很难做成什么事情的。吕日周改革顺利的时候,也就是这个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身处逆境的时候,多半与这个问题发生故障有关。如果说难,这是所有改革者不容易跨越的一道坎。譬如说,他认为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必须用科学的工作法推动。吕日周摸索创造的“五步法”是: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案例教育。吕日周特别看重“案例教育”。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案例已经很丰富,只要把这些案例归纳演绎,就可以形成脉络清晰的指导性纲领。再譬如,对干部的教育与保护。他对干部不单严肃处理,还注意教育爱护,转变较好的立刻使用,让大家看到出路、奔头。吕日周的这个做法,能够把干部队伍最大限度地团结在自己周围,减少改革的阻力,增加改革的力量。
最后一点,个人的作用总是微不足道的,能改变的东西不多,不能有太多奢望,但要相信滴水可以穿石。吕日周经常以海浪打比方:海浪在涨潮的时候,来来去去,对礁石没有明显的改变,但积以时日,礁石毕竟还是要变的,这就需要韧性的战斗。
吕日周的改革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从政生涯的波诡云谲颇具传奇色彩,从中既看到改革之艰难,也看到改革的希望,更看到改革的大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编审,因本刊已经报道过吕日周的改革事迹,故该文有删节)
编辑点评:
吕日周、仇和、王天琦都曾是公众眼中的风云人物,锐意改革却饱受争议,他们分别是一个时代冲击顽固保守势力的代表。重温吕日周的从政经验、得失教训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下一步的体制改革很有益处。(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