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员的“污名化”

2013-12-19石破

公务员文萃 2013年7期
关键词:污名救灾遭遇

◎石破

官员的“污名化”

◎石破

4月7日,河南陕县6名干部在外出考察途中因车祸伤亡。消息曝光后,网上一片欢呼,很少同情的帖子。尽管当地政府解释这批官员外出是公干而非公费旅游,但网民仍半信半疑。

在“全民焦虑”的今天,“污名化”官员(以及名人、富人)成了普通民众缓释精神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作为弱者一方的民众看来,官员乃强势群体,不需要对他们理解、同情和关怀。某些遭遇“污名化”的官员,会立即被网民套上一大堆“你值得拥有”、但他却并不想要的道德缺陷,使其感到“百口莫辩”式的委屈和烦恼。

官员被“污名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众热切期待他们是某一类人,实际上他们却成了另外一类,套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是:“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污名化’)。”民众对某些官员的贪腐、靡费公帑、与民争利、作威作福等行为感到痛心、无奈、无从制约,反过来刺激了他们 “污名化”官员的心理。表面上看,遭遇“污名”的是某位具体官员,实则是民众向他所属的群体表达不满和抗议。

民间舆论对官员“污名化”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个别官员暴露出来的荒诞、丑陋行为放大为整个官员群体的共同特征,甚至进行大胆的推测、想象,如上述6名因车祸伤亡的陕县干部,就被讥为“清明节假日还忙公干?鬼才信呢”!湖南双峰县农民“合成艳照”敲诈地方官员,竟然能形成一个“地下产业”,这也是在官员群体普遍遭遇“污名化”的大势下,才会形成如此气候的。

中国的官场有一种向内聚合的特征。除了必须与民众大量接触的基层干部以外,官员的日常活动是在与普通民众隔离的情况下进行的。官员的职位越高,越是主要与官员打交道,而与普通民众接触甚少。他们在官场浸淫日久,得心应手,而一旦来到普通民众面前就会不自然、不自在、不知所措。官员职业面目的单一性与真实自我的多重性,也会撩起普通民众对其一探究竟的兴致。民众自然而然地认为,官员是最会“装”的一群人,而戳穿他们“装”的任何内幕新闻,都会令民众兴奋莫名。在民众眼里,官员甚至是一个“弱智群体”,因为他们总是做出种种有悖常识的决策,犯些“皇帝的新装”式的错误。某些官员越是刻意展现自己的“低调”、“亲民”、“实干”作风,越是刻意展现自己“普通人”的一面,反而越容易被指为“做秀”,而遭致“污名化”。

民间舆论对官员的“污名化”是一股不容小觑的社会势能,它伤害的不仅是具体的涉事官员及官员群体,对整个社会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它带来了民众对官员的信心塌陷,加剧了官民对立,强化了社会紧张,并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崩溃。

摆脱“污名化”困境的关键还在于官员自身,因为正是这个队伍中某些官员的自身不正,以及他们对公众生活过多的、不加克制的干预和控制欲望,才引起了民间舆论对官员 “污名化”的反弹。但另外的例子也是存在的。4月23日,四川芦山县一名副乡长因救灾时“擅自离岗”被免职。时值全国舆论聚焦救灾,官员稍有不慎便会获致恶名,但这位 “灾区首位被免官员”却并未遭遇“污名化”,反而赢得众多网民“力挺”。究其原因,除免职程序不符法律规定外,一是此副乡长形象朴实,日常工作受民众好评;二是当时他正冒雨前往最远村子发放物资;三是遭免职后,仍奋战在救灾一线。这说明民众并非不讲道理,不明是非,闭目塞听,只图一概将所有官员“污名化”为快;而习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或许正是解决官员队伍被“污名化”的一个良机。

(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污名救灾遭遇
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预防遭遇拐骗
遭遇野人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