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换常新
2013-12-18许诺
许诺
如今的电影都是3D版,一个座位要八十块。当年放映车来家属大院,都是自己提着马扎子,免费看。老人们不懂什么叫3D,都琢磨着贵可能就贵在这儿了。再说如今都是带空调的沙发座,那时候是没有的,还得随时拿着蒲扇赶着蚊子。如今这待遇变了,自然就顺应起来。这便是常换常新。
常换常新,哪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平媒也不想把自己做成皮影戏,最后都统统进了博物馆。话说回来,看得起3D电影的,未必看得了皮影戏。有时候文化就是一种贵,这种贵,不是贵在形式,更不是价格,而是贵在坚持。
短短几年,这来来往往的杂志,新办的,停刊的,又新办的,又停刊的。文化产业的革新往往如此,绵延而不绝。这有点像学校食堂墙面上挂着的菜谱,常换常新。只是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大厨还是那几个,菜虽说是不同了,口味却依旧。如若食之无味,早晚沦落到弃之不惜的下场。杂志也正如这精神食粮,更需要常换常新,不然就食之无味了。
看杂志的人少,不是杂志不好,是又换了一拨学生,吃不惯这大师傅的食堂,都改吃肯德基了。如今都是快餐文化,“微”字头时代,还有谁捧着一本杂志看!
得上班,得开车,得挤地铁,得遛狗,得看孩子,得陪父母。没时间,真没时间。
如今的日子,就像之前的米饭,已经被下饭的菜代替了主食的身份。过日子的没时间,到头来就忙了一身的功名利禄,空落落地留了“生活”二字在时间中错过。没有生活的人,肯定是不会需要杂志的。就像一个机器,充充电,加加油,不需要什么精神食粮。日子就是不停周而复始地劳作,为了所谓的成功,或是理想。
可是,生活,岂能活得食不知味呢?
一直以来,总想做本与生活真正有关的杂志,或者说,一本有归回精神的绿色读物,去引导人们回归生活本身。在这里不讲求形式,更不推崇浮夸。它一定是潮流的,但又融人生活的淳朴,还要享有时代的气质,能真正代表一种生活态度。现在,它来了。
这才是常换常新,在“微”时代重塑生活中的人性魅力。更是贵在坚持,坚持了杂志原本的人文情愫。它的出现,注定是一种转而不折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