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走出同质化怪圈
2013-12-18本刊评论员柳明
本刊评论员、记者 柳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海南未来如何加速发展,尽早建成小康社会指出了明确的关键点——农民问题。而在海南,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增收问题。近几年,海南各级政府在此问题上动过不少脑筋,下了不少力气,投了不少资金,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海南要想在农民增收问题上有所突破,尽快走出发展中的同质化怪圈尤为关键。
这里要说的同质化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农产品的同质化。近年来,海南接连曝出农产品滞销问题,豇豆、佛手瓜、香蕉等农产品接连成了海南农民心中的“敏感词”。“冰点”般的收购价让农民赔的欲哭无泪。究其原因,农产品的严重同质化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就以香蕉为例,由于海南香蕉品质好,利润高,需求大,在省内多个市县都有大量种植。这本来就有缺乏统筹规划之嫌,加之周边的广东、广西等省份以及菲律宾、老挝、越南等地的香蕉品质也并不逊色,相近的上市时间也使香蕉成为了“撞车”的重灾区。2011年海南蕉农遭遇了“蕉急”甚至引得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省农产品,无论是与省内还是省外比,都存在着同质化明显的问题。自身优良的自然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种类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与人“硬碰硬”必然难以带来令人满意的利润。
第二个方面则是发展思路的同质化。如今,建设美丽乡村、打造风情小镇等口号响彻海南,各个市县都纷纷着手改造升级农村。其实这本是一箭三雕的好举措——既可以美化乡村环境,又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更能显著提升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的收入。但实际情况则是,绝大部分市县的“美丽乡村”都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现象。笔者曾到过几个不同市县的“新农村”采访,发现它们当中,主题相同、娱乐项目类似、档次相近、风格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极大地降低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也难怪不少“新农村”虽然规划振奋人心,可现实却门可罗雀。发展思路同质化不但不会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更会平添许多负担,这种为图省事的跟风发展应当在海南得到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