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新城变空城

2013-12-18杨兴东

今日海南 2013年9期
关键词:空城政绩新城

□杨兴东

近日,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热衷于造“新城”。动辄规划数十平方公里的新区、新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可否认,城镇化进程加速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对形势的错误预判,不少“新城”逐渐成为“空城”。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的阴影、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隐忧,也渐渐浮现。

近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城市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建造新城,本是城市繁荣的象征。好的新城,也确实能够拉动地方经济,给予人们更好的城市生活,还可以极大地缓解城市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但如果欠缺长远规划,欠缺配套设施。再美好的图纸设计、再远大的抱负理想,最终亦可能变成“镜花水月”。从新闻报道来看,不少城市的新城,已经浮现空城危机。入住率低,“炒房客大量甩房”,“配套设施不齐全”,种种让人焦虑的现实,逼迫这些业主们打起“多少钱买的多少钱卖给你,只要不赔钱就行”的算盘。

然而,市场没有给予他们解套的机会,面对可能爆发的房地产泡沫,业主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漩涡中。而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第一线的业主倒下,由此而来的“蝴蝶效应”亦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这些地方政府将面临一场底特律式的债务危机,而多年来数以万计市民累积起来的城市元气也会因此遭到重创。

多地新城遭业主抛弃成为空城,这一现象不容小视。其实,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与会的代表们就提出,在新的五年里,中国应反思以往过热的“造城运动”,避免无序化城市发展。遗憾的是,在GDP导向的催生下,“造城”热情依然有增无减。

地方政府,绝不是缺乏远见,看不到房地产泡沫的风险。相比较可能潜在的风险,多数官员更倾向于拥抱房地产带来的“繁荣”。毕竟,全国主要城市的房价依然坚挺,《国际金融报》就指出,全国100个城市的住宅平均价已连续15个月环比上涨。显然,从短期来看,房地产业的冬天很难骤然降临。所以,相比较任期短,却又试图“功成必当在我”的官员而言,投资兴建新城,便成了响应城镇化号召,多出政绩、快出政绩的选择。

而如果从推动城市繁荣的角度考虑,部分官员的这种打算也无可厚非。城市人口基数总在不断膨胀,而城市的基础设施规模也应当配套增长。更多的新城,更好的卫星城市,都有助于分担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过,尽管这种思路在理论上站得住脚,但从实践来看,却仍潜伏着一个名为“立竿见影”的陷阱。

建造新城,明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果要建,就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充分考虑资金承受能力,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但对这些新城变空城的主政者而言,一面是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热闹以及快出政绩多出政绩的诱惑。一面是国家对大城市房产市场的调控,房产游资大量涌向他们手中的新城项目。在一连串的利好因素面前,这些渴望发展,渴望做出成绩的主政者们又怎能安下心来,谋求科学发展?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发生在部分城市的空城现象,尽管令人惋惜,但对于正处在城镇化建设关口的官员们而言,却是一堂很好的教育公开课。从这堂课中,已经建造新城的主政者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正在建造新城的官员们亦可推出更全面的对策防患于未然。而更加重要的是,他们都应借此看到自身的浮躁病,从而在今后开展工作时,注重更好更全面地吸纳专家与市民的意见,以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工作作风,为城市居民谋千秋福利,给子孙后代留余地空间。当然,想要达到这一点,光凭借思想教育和官员对自身的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相关的政绩考核制度相配套支撑,将衡量政绩多寡的指标多标记在过程,而非结果。这样一来,少数“好大喜功”者则必然没有了“奋斗”的推动力,而踏实肯干者则更加有苦干实干的激情和目标。不但如此,大量新城新区的出现,其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四风”行为作祟?又有多少权力再次得到寻租的释放口?这也必然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摸底排查,启动问责和惩戒。

“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在新的五年中,中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如今,多地“新城”成“空城”,显然有悖于这一战略部署,地方应当果断拿出解决办法,顺利迈过这一道坎,才能为“十二五”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空城政绩新城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玉树新城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泰国·曼谷
珠江新城夜璀璨
长江新城
“政绩”何以成“政债”?
空城
不太饿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