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兴中华美术梦 做德艺双馨的美术家

2013-12-18李凝馨

重庆与世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吴冠中美术艺术

李凝馨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 400715)

一、继承传统,变革出新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我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五千年,不断继承传统变革出新,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发展演变居于世界前列。历经殷商汉唐,“中华民族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指南针装在巨大的海船罗盘上,远通东南亚以至非洲,各民族地区与外域的开放交流,推动了彼此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宋人辉煌的文化成就,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政权都难以匹敌的”[2]。到了元代,蒙古骑兵穿越草原和沙漠,开辟了通往欧洲的通道。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排郑和率领大船63艘七下西洋,从东南亚以至非洲西岸,前后28年历30余国。清政府的腐败及列强的炮火唤起爱国人士,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统治最后一个王朝,走向共和国的道路。但是,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国内却军阀割据,内战不止。“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岂止衰弊,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如草,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3]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提倡民主的、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怀抱着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文化艺术的梦想,有志之士分别到欧洲、日本留学,回国后创办新学。蔡元培倡导“美育”,先后在北京、杭州创办美术专科学校。林风眠、徐悲鸿他们虽然在美术教育和创作上的观点有分歧,但是在介绍西方艺术、继承传统、创造时代的艺术、复兴中华艺术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全国抗战的烽火中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全国人民团结战斗、一致对敌的号角。中国首创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艺术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必须批判、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革命知识分子纷纷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留在国统区的则创办刊物,提倡民主自由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继续贯彻落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面向广大群众,普及美术教育,创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教育鼓舞人民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美术创作的春天,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美术家们继承传统,响应时代的要求变革创新,创作出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许多作品。同时,西方新兴的各种流派也进入国门,掀起了“当代艺术”的高潮,美术创作也进入国际市场。

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中央号召在文学艺术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成就卓著,德艺双馨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中,吴冠中算1个。他2003年获中国文化部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荣誉奖。早年的他入学林风眠主持的西湖艺术院,受到艺术院林风眠提出的“……优秀的艺术家应站在时代最前沿……”“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影响。他先是师从潘天寿学习传统国画,然后专攻油画。吴冠中酷爱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在创作中,融中西古今,把传统与现代、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具象与抽象有机融合起来。吴冠中曾追忆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当时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宣传铁脚板队,光着脚步行经过长沙、昆明到重庆,曾在警报声中进入图书馆阅读的情景:“利用日机轰炸警报的时间,躲在图书馆里临摹《南画大成》,请求管理员将我锁在里边,他自己去躲藏。我今天还感激他的通融,让我临完了许多长卷。”[4]之后,他却爱上了色彩丰富的西方油画。谈到当年杭州艺专图书馆的藏书时,他说:“校图书馆里画册及期刊也是法国的最多,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我早就爱上了这些完全不为中国人民所知的西方现代美术大师。”[4]在重庆的国立艺专毕业之后留学巴黎,回国后执教于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他认为,美术家要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有思想,要用艺术感染大众,并提高大众的精神境界。美术家的作品要被群众认可,不要孤芳自赏,要坚持“风筝不断线”,做到“专家点头,群众认可”。文革期间,吴冠中被下放河北农村劳动,每天种水稻、拉煤,还要被批斗。有时他买一块农村的简易小黑板,在上面刷上胶,用粪筐作画架,便可作画了。在粪筐上,他画出了一批感情真挚,包涵乡土气息的油画《瓜藤》《高粱》《玉米》《冬瓜》等,被学生们誉为“粪筐画家”。他说:“风筝放得愈高愈有意思,但不能断线,这线,指千里姻缘一线牵之线,线的另一端联系的是启发作品灵感的母体,亦即人民大众之情谊。”[5]吴冠中曾提出“笔墨”问题:他说,笔墨等于零,否定笔墨至高无上,这引发了美术界的一场大辩论。他认为技法受到工具材料的限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而要学会怎样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的风格,能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传达给别人,才能打动人。不管是用什么语言、手段、工具或其他的新材料、新手段表现的,只要传达出来了,就是好的,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与创造性。吴冠中说:“我也极讨厌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但在绘画中讲形式,应大讲特讲,否则便不务正业了。”[5]20世纪80年代,就他涉及的中国美术影响深远的最重要的几个问题——关于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的问题;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关于抽象美的问题;关于艺术的本质等问题,美术评论界争论了近5年时间。1979年6月《美术》第5期发表了吴冠中的一篇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首先在文章中谈到美与漂亮的区别。一件丝绸衣服很漂亮,但你穿着不合身,宁可穿粗布的大方合身的朴素衣服;泥巴是不漂亮的,但是塑成《收租院》或《农奴愤》,就是美的。“美术中的悲剧作品一般是美而不漂亮的,如珂勒惠支的版画,如梵高的《轮转中的囚徒们》……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什么美术创作就不能冲破悲剧这禁区呢!”[6]针对美术界长期以来的内容决定形式的创作思想,吴冠中大胆地指出:“但愿我们不再认为唯‘故事’、‘情节’之类才算内容,并以此来决定形式,命令形式为之图解,这对美术工作者是致命的灾难,它毁灭美术!”[7]1980年10月,《美术》又发表了他的《关于抽象美》一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吴冠中在文中谈到:“谁在倒洗澡水时将婴儿一起倒掉呢?我无意介绍西方抽象派中各种各样的派系,隔绝近三十年,我自己也不了解。我们耻于学舌,但不耻于研究。”[8]

三、肩负使命,复兴中华

20世纪初陈寅恪论中西绘画:“西人画山水,必就山水之处画之,画花鸟必就花鸟之处画之……中国人之画,意中之画也。先入于目而会于意,发于意而现于目,因具体而得其抽象,因抽象而完其具体,此其所以妙也。然行万里路又必须读万卷书者,正以培养精神,融洽于客体,以生画外之韵味也。”[9]吴冠中博采中西,融通古今,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他写的美术评论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以及强调人体美是艺术天经地义的基本功的文章《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等,以及许多的油画和中国画作品等,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荣宝斋出版《吴冠中山水画谱》,香港《名家翰墨》杂志出版《吴冠中专辑》,台湾美术家杂志社出版《吴冠中画集》,台湾出版吴冠中文集《要艺术不要命》等。他捐出水墨画《峨眉劲松》,由香港翰墨轩义卖,所得港币购买《名家翰墨》1992年全年杂志,无偿赠送150所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吴冠中向国家捐赠作品仪式,并举办了由国内外学者和美术家参加的“吴冠中艺术学术研讨会”。吴冠中为中华文明传承、为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吴冠中获得很多殊荣: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主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画展;1993年获巴黎市金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3年获中国文化部终身成就奖。吴冠中的艺术道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他代表着近代以来在艺途上苦苦求索的中国画家的现实与理想,他是背负着传统绘画沉重的历史包袱,肩担着“十亿人民”变革现实的使命感,而从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走通了一条中国绘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路[10]。

2010年7月20日,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展览了吴冠中的作品,以及手稿、画册、文集等珍贵资料,展示了他高尚的人品风貌、深邃的艺术思想、不懈的艺术追求、高远的艺术境界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吴冠中同志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美术家。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主张博采中西、融通古今,创作了大量富有鲜明民族气派、时代特色、个性风格的油画和水墨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留下了丰厚的宝藏,为我国文化艺术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淡泊名利,一身正气,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格精神,堪称文化艺术界学习的楷模。”[11]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7年就已指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設文化大都市,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二为”方向,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节拍,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赋予時代进步之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形式多樣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

我们的祖国五千年来创造了举世触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0世纪以来多少有志之士为梦寐以求的复兴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宣言书,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动员令。我们青年美术家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希望,理应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争取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美]韩森.开放的帝国.[M].梁侃,邹劲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M].1917年手书本.上海:上海长兴书局,1918.

[4]吴冠中.出了象牙之塔[J].美术史论,1985(1).

[5]吴冠中.我负丹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J].美术,1979:(5)33-35,44.

[7]吴冠中.内容决定形式? [J].美术,1981:(3)52-54.

[8]吴冠中.关于抽象美[J].美术,1980:(10)37-39.

[9]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26.

[10]陶咏白.吴冠中——走通了一条路[J].美术史论,1991:(3)46.

[11]李长春.做德艺双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家——在参观“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时的讲话(2010年7月20日)[J].美术,2010(9):6-8.

猜你喜欢

吴冠中美术艺术
春江水暖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美术篇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