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第一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三年回顾及展望
2013-12-18王明泽
□本刊记者 王明泽
200进9海年南1 2国月际3旅1游日岛,《建国设务发院展关的于
推若干意见》出台,宣告筹谋近十年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拉开了大幕。2010年6月,由海南省委、省政府依据《意见》精神编制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纲要》将国际旅游岛建设划分为三步,其中“,到2012年,用三年左右打牢基础”为第一步的发展目标。
光阴如梭,转眼间三年已过。在这三年间,海南这个被注入了全新动力的海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是桩桩喜事、大事接踵而至,指标指数屡创新高、优惠政策落地生根、重大项目开工上马;另一方面,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隐患和问题,给海南未来前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无论是成绩也好,问题也罢,不容置疑的是,这三年,海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迈出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坚实的第一步。
看数字: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数字是一个地区发展情况最直观的体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三年来,海南在各项数字上取得的成绩可谓是有目共睹。各项指标超出预期,多项任务提前完成,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也充分证明,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过去的三年是海南自建省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三年。
GDP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状况和财力的最佳指标。2009年,海南省GDP为1646.60亿元。2010年,海南吹响了GDP快速增长的号角。这一年,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海南全省GDP达到2050亿元,相较2009年,仅一年就增长了15.5%,超出预期5.5%,该年也是海南自建省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海南经济发展再接再厉,全年GDP2515.29亿元,增长12%。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年,海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4000美元大关,达到了4429美元,标志着海南至此跨入了世界中上等收入地区的行列。2012年,面对全球经济体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海南秉承中央“稳中求进”的发展要求,不争功、不冒进,全年GDP预计稳步达到2815亿元。
从1646亿元到2815亿元,短短三年间,海南GDP增长了1100多亿元。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海南经济的全面复苏。其中,旅游业的贡献更是居功至伟。受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因素影响,三年来,海南旅游业逐渐发展成熟,国内外知名度显著提高。2010年,海南旅游业总收入257.63亿元,接待过夜游客2521万人次;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破3000万人次。值得注意的是,游客接待量由1000万人次增长到2000万人次,海南用了8年;而从2000万到3000万,却只用了3年。2012年,全省接待游客更是突破3300万人次,总收入达385亿元。
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的同时,海南更是积极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果与海南人民共享,民生工程年年都是海南发展的重头戏。以保障房为例,2010年,海南保障房建设投入63.9亿元,开工面积达1057万平方米,占全年计划的125%;2011年,保障房全面开工率占计划的118%,2012年,海南保障房也在11月底就超额完成任务。同时,截至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0元,高于GDP增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380元,连续2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年前,这两个数字仅为13751元和4744元。
抓项目:产业结构大变脸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三年中,海南经历了一次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换届,但换的是人,不换的是“以项目促发展”的理念。三年来,海南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扎根海南,带来的诸多项目也逐渐在海南开花结果。
凭借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这三年,海南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向热带高效农业转型,工业向高新科技产业转型,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更是以经济产业龙头的姿态一路向前。2010年底,海南产业结构由“三一二”变成了“三二一”,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
三年来,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突飞猛进。一批成熟的旅游景区迅速崛起,让海南逐步从“海滨观光”一枝独秀的局面向海滨度假、森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多元素齐头并进的“大旅游”模式转变。与此同时,通过大力扶持和积极招商,海洋主题公园、主题风情小镇、诸多购物和会展中心等一大批旅游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备,蓄势待发。“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三年,海南正努力向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三年来,海南新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光伏发电、石油炼化、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等一大批高科技产业在海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海口、三亚、澄迈、定安等多个市县的高新产业园纷纷向国内外知名企业伸出了橄榄枝。中海油、微软、英利等企业不但落户海南,还千方百计扩大项目规模。仅2011年,海南新增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就有9家、超20亿元的企业有5家,2012年更实现了工业增加值520亿元的好成绩。
三年来,虽然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通过更合理的资源分配和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改进,农业产值却有显著增长。根据国务院对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要求,海南围绕着“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等目标,在全省各市县上马多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产品加工项目使产业逐步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园使产量不断提高。通过“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项目合作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民抛弃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走上了科技兴农的路子。
三年来,除了三大产业发生质的变化,海南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不甘落后。从东环铁路的开通,到西环铁路的动工,再到跨海工程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紧锣密鼓的“海南速度”仍在不断提速;海屯高速、屯琼高速、万宁旅游公路等一系列路网设施也在逐步竣工和加快建设;随着一批发电厂、水坝、核电站的纷纷开工和投入使用,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用电缺口。
促政策:诸多利好渐落地
落实中央赋予海南的优惠政策,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及成效有着极大的影响。三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项项海南独享的政策从文件里走到现实中,犹如一个个大马力引擎,拉动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一步步走向“深水区”。
离境退税、离岛免税政策分别于2011年1月和4月启动;《海南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颁布实施;增设26个海南入境免签证国家;国内首创、海南独有的模拟赛事竞猜体彩玩法“飞鱼游戏”彩票获准上市;海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拉开序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离岛免税政策,一经推出就掀起了全国游客来海南购物的空前热潮。三亚免税店仅开业第一天,所有备货就被游客一扫而空,稍晚开业的海口免税店也有着同样的“彩头”。为了能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经多方努力协调,2012年11月,离岛免税金额限制由原来的5000元提升到8000元,免税种类也有所增加。政策优惠进一步放开,也显示出中央对海南落实政策所取得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为了能进一步使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2011年11月,海南在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片区设立“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起步区”。起步区承担着对优惠政策和发展构想先行先试的任务,目标是成为解放思想、体制机制创新区,成为未来国际旅游岛的缩影和示范区,同时为中国滨海城市的发展探索新路子。
海南深知,想要打造成为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就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近三年来,海南在继续承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传统品牌会议外,还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和筹办如金砖五国峰会、岛屿观光论坛、中非合作会议等重量级国际性会议,更积极鼓励支持海南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和交流。除了加强与国际之间的联系外,海南还积极加强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合作,2012年更是成功承办了第八届泛珠大会,借助大会影响力进一步推介海南,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合作成果。
下一步:薄弱环节应规避
当然,这三年与海南相伴的并非只有成绩和掌声。随着对海南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很多潜藏在背后的问题和隐患也逐渐凸显。然而这对海南来说并非坏事,因为问题是海南未来发力点,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就少了一个隐患,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就离建成完善的国际旅游岛更近了一步。
旅游软环境较薄弱是海南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无论是此起彼伏的“宰客门”事件,还是斩草难除根的“零负团费”现象,过去三年甚至更久,海南在旅游软环境上饱受社会舆论的指责,很大程度影响了海南的社会形象。虽然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对相关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开展了多次整治行动,但与“硬件”的高歌猛进相比,“软件”发展仍处于落后地位的事实没有改变。未来海南更应深入思考如何做到“硬件与软件”齐头并进,在加强监管和惩处的同时,应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将此类问题彻底解决。
另据调查显示,作为消费承接地,海南的游客消费却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国内来琼游客每人每天平均花销710元,而全国平均水平是731元,入境游客花费177美元,全国平均水平则为195美元。这在一方面说明海南扩大旅游消费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则预示着目前海南旅游消费市场仍不健全,吸引力较低。如何刺激游客消费,拓展消费增长空间也是海南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之一。
当前海南省土地产出不高、供地结构不优、土地闲置的问题也比较突出。2011年,全省建设用地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只有7350万元,居全国倒数第4位。全省有偿供应的建设用地近半数是住宅用地。目前,已认定的闲置建设用地有23万亩,占已供地的38.6%,还有一大批未认定的闲置土地沉睡积压在开发商手里。对土地面积稀少的海南来说,土地是最金贵的要素资源,也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加快盘活闲置土地也是海南未来要解决的重点问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