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与汉语同类词
2013-12-17杨贺
杨 贺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当代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汉语词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过去许多说不清楚的问题,现在利用范畴化理论都能给以令人信服的解释。诸如“范畴化”、“原形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心理意象图式”等,就能准确地揭示汉语“同类词”的有理性,告诉我们汉语最早、最基础、最有条理的词汇系统。
一、“同类词”疑案
“同类词”是王力先生1958年在《汉语史稿》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王先生认为汉语词汇系统有“同类词”和“同源词”两大系统:“关于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关于同源词,主要是结合语音来谈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关于同类词,王先生举例说:“欠部——《说文解字》:‘欠,张口出气也’。了解‘欠’的本义之后,才懂得‘吹’、‘歌’、‘歎’、‘欷’、‘歔’、‘欬’等字为什么从‘欠’。”“斤部——《说文解字》:‘斤,斫木斧也’。由此可以了解‘斧’、‘斫’、‘斵’、‘断’、‘斯’等字为什么从‘斤’。”注王 力:《汉语史稿》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8-541页。这就是说,在《说文解字》中,“欠”是汉字的部首,“欠”部首的属字“吹、歌、歎、欷、歔、欬”是同类词;“斤”是汉字的部首,“斤”部首的属字“斧、斫、斵、断、斯”是同类词。推而广之,《说文解字》有540个部首,就有540组同类词。
人们不禁要问,“欠”、“斤”是部首字,其下是“属字”。字是怎样跟词联系起来的?“欠”、“斤”作为部首字为什么能在“属字”中表达“词”的部分意义?表达的是什么意义?再有,“欠”、“斤”等部首字跟“同类词”的“类”是什么关系?“同类词”的“类”是什么性质?“同类词”是什么性质?总之,“词”是语言的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单位,本不同性质。“字”、“词”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是如何沟通的?等等,难点重重。因此,近60年少有人再谈过“同类词”。“同类词”成为一大疑案。
二、“范畴化”视野下的汉字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对世界万物范畴化的过程。所谓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注]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范畴化特别重视实践性、体验性、反复性,“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人类对事物的范畴化特别强调客观事物的视觉形态,“人类先是根据自然原型区分范畴,而不是分析事物的特征或作抽象分类”[注]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人类早期,范畴化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范畴化的结果是语言中出现概念。但是,文字出现之前的情况,我们无法知道了,必须从有文字记载的概念讨论起。我们还以王力先生所举“斤”范畴为例来讨论。
石斧是新石器时代常用的工具,见于多种文化遗址。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使用,石斧的横刃、斧头、把柄整体形状在人们头脑中反复出现,自然会产生以石斧的横刃、斧头、把柄整体形状为特征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进而形成概念,产生心理词汇,用语音表征出来,就是“kin”。[注]当时的读音我们无法了解,暂以上古音代替。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于是,口语中就产生了一个词,作为口语词口耳相传,以石斧横刃、斧头、把柄整体形状为特征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也会代代传递。口语词出口即失,久而久之,需要记住,有人就把对石斧的横刃、斧头、把柄整体形状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画了下来,画作“”( 公元前4000多年大汶口文化陶文)。唐兰等古文字学者释为“斤”字。到商代甲骨文,写作“”、“”。斧头、斧刃、斧柄赫然具在,惟妙惟肖。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个像斧头形的汉字“”、 “”、“”,斧头的横刃、斧头、把柄整体形状不是对客观事物照像式的摹写,而是造字者心中石斧的横刃、斧头、把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的投射。换句话说,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范畴化进程中,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形成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产生了范畴(或叫作概念),用语言表征出来是词。而造字的时候,原形心理意象图式投射到汉字上,又表征为汉字字形。这样,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不仅是词义的基础,而且是汉字字形的基础,它沟通了字形与词义的关系,沟通了汉字与词的关系。例如“斤”词义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斤”字形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都是“有横刃、斧头、把柄的斧”,可以描写为“[斧]{+[横刃]+[斧头] +[把柄]}”。而“斤”词义可以描写为“[斧]{+[横刃]+[斧头] +[把柄]}”,“斤”字形也可分析为“[斧]{+[横刃]+[斧头] +[把柄]}”——意象图式、字形、词义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应当是索绪尔所说的:“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就应当指字形符号通过原形心理意象图式和概念发生的关系。所以索绪尔又说:“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注][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0-51页。“文字就是第二语言”的理据就在于汉字字形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沟通了汉字与词的关系。所以,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汉字字形,都有表义、表词的功能。即使经过隶变的楷体字,也没有失掉表义、表词的功能。
A.象形字
名词
A1 斤——像有横刃、斧头、把柄的斧形。斫木、斫人、斫兽、斫地用的斧。
“斤”表斧头原形心理意象图式,并以“[斧]{+[横刃]+[斧头]+[把柄]}”的完整原形心理意象图式投射到“斤”部所有的会意字、形声字中,成为联系部内所有词的核心义素。
B.会意字
会意字中,“斤”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斧]{+[横刃]+[斧头]+[把柄]}”,全部投射进由它所构成的新字的词义中。
名词
B2 斦(yín)——从二斤,会意。两把斧。
“斤”表示斧头原形心理意象图式。
动词
B4 釿(yǐn)——从斤、金,会意。以斤整齐地截断金属。
C.会意兼形声字
动词
C6 新——从斤、木,辛声(依段玉裁说)。以斤砍取树木。
“斤”表示以斤砍取树木的工具,“木”表示被砍取的对象。“新”义素{[以][斤][砍取][树木]}中的[以]、[砍取]是结构义素。而不是“斤”在“新”中表示了“砍取”的意义。
C附
《说文解字》“斤”部之外,“木”部有从“斤”的动词:
析——从木,从斤,会意。以斤劈开木头。
“艸”部有动词:
“车”部有动词:
斩——从车,从斤,会意。(以斤)截断。段玉裁注:“从车之意,概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鈇钺,故字从车。斤者,鈇钺之类也。”
D.形声字
形声字,值得注意的是,义符与声符的结合,是拼合,关系是松散的。义符不产生结构意义,一般情况下,义符只为形声字提供所在的语域或相关的语域。
名词
“斤”在所构成的形声字中,是以“斤”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 “[斧]{+[横刃]+[斧头]+[把柄]}”指示所构成的字是同一语域的:
D7 斧——从斤(父声)。斫削的斧。
D8 斫(zhuó)——从斤(石声)。可砍可击的斧。
D9 斨(qiāng)——从斤(爿声)。方形孔可安装长柄的斧。
D7义符“斤”与形声字“斧”是同义词。“斤”在“斧”中指示语域和语义中心。后来“斤”假借为衡量单位,“斧”代替“斤”成为常用词。D8义符“斤”与形声字“斫”是同义词。“斤”在“斫”中指示语域,也是语义中心。D9“斤”与“斨”也是同义词。“斤”把“有横刃、斧头、把柄的斧”原形意象图式全部投射到“斨”中,只是“斨”的把柄长于“斤”。D7、D8、D9“斤”表示“斧”、“斫”、“斨”同在“斧”语域,都是同义词。
“斤”表示形声字语域扩大的,例如:
D10 所——从斤(户声)。(以斤等)砍伐树木的声音。
虽然该模拟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方法,但我们更常用广角反射/折射数据进行模拟,而用近垂直入射反射法调查数据经处理和成像得到地球反射系数。
“所”是个象声词,《诗·小雅·伐木》:“伐木所所。”砍伐树木的声音未必皆由“斤”,还可以有锯等,“斤”由“斧”语域扩大到表示所有砍、锯的工具的语域,由下位概念上升到上位概念。
“斤”语域转移,由“斧”语域转移为“锄”语域。例如:
D11 斪(qú)——从斤(句声)。斫地锄草的斤、锄。
D12 斸(zhú)——从斤(属声)。斫地锄草的斤、锄。
D11、D12“斤”本来是可以斫地的,斫地的工具也就是锄。
动词
“斤”语域转移,由名词“斧”语域转移到“斧”的动作行为语域。例如:
D13 斯——从斤(其声)。以斤劈开。
D15 斮(zhuó)——从斤(昔声)。以斤正断面地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斜斩曰砍,正斩曰斮。”)。
D13“斤”由“斧”语域转移到“以斤劈开”语域。D14“斤”由“斧”语域转移到“以斤相互砍、击”语域。D15“斤”由“斧”语域转移到“以斤正面地砍”语域。
从认知语言学观点看,“斤”范畴不断扩大,从远古到《说文解字》,共有18个范畴成员,可分四大类:
第一类,“斤”范畴的起点:
A1 斤——像有横刃、斧头、把柄的斧形。斫木、斫人、斫兽、斫地用的斧。
第二类,“斤”在范畴成员中表示“斧”:
B2 斦——从斤,两把斧。
D7 斧——从斤。斫削的斧。
D8 斫——从斤。可砍可击的斧。
D9 斨——从斤。方形孔可安装长柄的斧。
第三类,“斤”在范畴成员中表示以“斤”为工具产生的动作行为:
B3 斲——从斤。以斤符合绳墨规矩的斫削。
B4 釿——从斤。以斤整齐地截断金属。
C6 新——从斤。以斤砍取树木。
C附
析——从斤。以斤劈开木头。(木部)
折——从斤。以斤斩断草。(艸部)
斩——从斤。以斤截断(人)。
D10 所——从斤。以斤等砍伐树木的声音。
D13 斯——从斤。以斤劈开。
D15 斮——从斤。以斤正断面地砍。
第四类,“斤”在范畴成员中表示“斤”一类的工具:
D11 斪——从斤。斫地锄草的斤、锄。
D12 斸——从斤。斫地锄草的斤、锄。
以上“斤”表示斤、锄。
我们可以发现:
1.“斤”范畴成员形成了一个以“斤”为原形心理意象图式的范畴结构。这个结构中,“斤”是核心,是原形范畴,即基本词汇。第二类、第三类是次基本范畴,是基础词汇。第四类是边缘范畴,是不常用的词汇。
2.“斤”范畴成员形成了一个以“斤”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为标记的范畴家族。每个成员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家族相似性,是都有“有横刃、斧头、把柄的斧”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字形家族相似性就是都有个“斤”部首。“斤”字形作为部首把“有横刃、斧头、把柄的斧”的心理原形意象图式投射到每个字中。
三、汉语的同类词
同类词就是经过范畴化后同一范畴成员中的词。汉字部首是汉语同类词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标记。同一部首中的词,就是同类词。汉语对万事万物的范畴化,为同一事物范畴造出同一部首的字来,构成同类事物的范畴结构,从而形成汉语的同类词,是伴随着汉语的发展、汉字的发展和对汉字的研究进行的。
一种语言的范畴化,是一个无数次反复而且漫长的过程。我们研究词汇,特别是历史词汇,都是文字记录下来的词。它的范畴化,至少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造出口语中的词,这可能经历了几万年;第二个阶段是为口语词造出字来。就现存的汉字系统看,每一个字都不是胡乱造的,一点一画都要受系统制约。并且,从古陶文、甲骨文到《说文解字》,一个字的定型大都经历了1000多年,甚至数千年;第三个阶段是用字。口语中的词如果没有字记录它,慢慢就消亡了。一个字造出来,如果没有人使用它,也会慢慢地消亡。造出字来,还必须有人用。每用一次就是一次重新范畴化;第四个阶段是把字整理成字典,特别是有科学系统的字典。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重新范畴化。第四个阶段的范畴化,必须要有精湛广博的知识,如文字学知识、文献学知识、文献语言学知识等,这样范畴化的结果才有科学性、可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是第四个阶段范畴化的重要成果。范畴化,就是一类一类地认识事物,把一类一类的事物表征为词,再把一类一类的词表征为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类,就是540个范畴结构,就是540组同类词。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一部范畴字典,也就是同类词词典。《说文解字》经过范畴化所归纳出来的范畴、范畴成员是基本可信的。因此,以《说文解字》为基础来研究汉语的同类词,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不过,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西周金文,《说文解字》中许多字形还应当验以甲骨文、金文字形。许慎以个人之力,所汇集先秦文献中的字不够全,往往需要我们补充。
范畴论是中国哲学的传统。许慎继承了先秦关于汉字系统的基本理论,就是范畴论。许慎《说文·序》认为,“八卦”卦画符号就是人们对天、地、鸟兽、自身、他物范畴化后画出来的。他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他还说:“黃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认为,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受了看到鸟兽的蹄印就能知道是什么鸟兽的启发,造出字来。那就是看到鸟兽的蹄印,就能对鸟兽范畴化。造出字来,一个字就是对一类鸟兽的范畴化。
许慎还把仓颉造的字分为“文”、“字”两类。他说:“仓颉之初作书,盍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就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按照一类一类事物范畴的原形,经范畴化造出来的,是物象的根本,也就是一类范畴成员中的原形基本范畴。这一部分“文”在《说文解字》中大多作了部首。“字”是指有“形符”有“声符”的形声字。“形符”就是“文”,在《说文解字》中,就是“部首”。
许慎特别交代了他著《说文解字》对文字再次范畴化的原则:“分別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部居”就是对部首所代表的范畴的安排,也就是他在每部前首先宣明告示的“凡某之属皆从某”,也就是我们所说第四阶段的范畴化。《说文解字》是一个范畴一个范畴分别编排的,互相之间不交叉。他的范畴尽括天下之物,有不太明确的地方,他都给予了解释。
许慎在《说文·后序》中又说:“其建首也,立一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说文解字》对一个范畴集合,建立一个部首,这好比一个地方的物一个地方的物类聚在一起,万事万物一群一群地划分。凡是有原形心理意象图式相似性的都牵属进同一部首,贯穿起来。系联的原则就是字形上同一部首原则,汉字虽然杂乱而不会越轨。由同一部首引而申之,把一个一个成员联系起来,可以穷尽万物之源。《说文解字》的部首,从“一”开始,结束在“亥”,能了解天下之变化,穷究事物之神妙。许慎之子许冲《上说文表》也认为《说文解字》是一部讲范畴的书:“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再以“牛”范畴的同类词为例。《说文解字》“牛”范畴的词有47个,形成了复杂的范畴结构。如下[注]《说文解字》对字形、字义解释有误,我们根据甲骨文、金文,有改动。:
名词
A1 牛——大牲畜。象角、头、脸之形。
1.泛称
B3 物——从牛(勿声)。万物。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数:事。
2.牛家族称谓
C4 牡——从牛(土声)。畜父。
C5 牝——从牛(匕声)。畜母。
C6 犢——从牛(瀆省声)。牛子。
C7 特——从牛(寺声)。没有阉割的牛,种牛。
C8 犍(jiān) ——从牛(建声)。阉割过的牛。
C9 犅(gāng)——从牛(岡声)。公牛。
3.牛年龄称谓
D11 犙(sān)——从牛(參声)。三岁牛。
D12 牭(sì)——从牛从四,(四亦声)。四岁牛。
4.牛毛色称谓
D13 牻(máng)——从牛(尨声)。白黑杂毛牛。
D15 犡(lì)——从牛(厲声)。白脊牛。
D17 犖(luò)——从牛(勞省声)。毛色不纯的牛。
D20 犥(piāo)——从牛(麃声)。黃白色牛。
D21 犉(rún)——从牛(享声)。黑唇黄牛。
D24 犝(tóng)——无角牛。从牛(童声)。
5.祭祀用牛称谓
E26 犧——从牛(羲声)。宗庙祭祀用的牲畜。
E27 牲——从牛(生声)。(祭祀用的)完全的牛。
E28 牷(quán) ——从牛(全声)。(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牛
6.牛相关称谓
E30 牼(kēng) ——从牛(巠声)。牛膝下的骨头。
E31 犨(chōu)——从牛(雔声)。牛喘息声。
E32 牿(gù) ——从牛(告声)。牛马圈。
E33 牢——养牛马的圈。从牛,从宀,取其四周帀。
动词
7.牛的动作、状态
F34 牟(móu)——牛鸣。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
F35 牴(dǐ) ——从牛(氐声)。牛用角触撞。
形容词
8.牛的状貌
G41 牣(rèn) ——从牛(刃声)。牛肥满。
动词
9.人对牛所施行为
H42 犓(chú) ——从牛、芻(芻亦声)。以斩断的草喂牛。
H43 犗(jiè)——阉割牛。从牛(害声)。
H44 牽——从牛,象引牛之縻(玄声)。牵牛向前。
这是一组“牛”范畴的同类词,共有9个次范畴、47个具体范畴,从多方面反映了汉语同类词的系统,特征如下:
3.“牛”范畴同类词反映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与“牛”相关的社会生活。“牛”范畴同类词,可分为基本范畴词、次范畴词、具体范畴词三个范畴等级。“牛”是基本范畴,是基本词汇。次范畴包括泛称、牛家族称谓、牛年龄称谓、牛毛色称谓、祭祀用牛称谓、牛相关称谓、牛的动作状态、牛的状貌、人对牛所施行为,是“牛”范畴涉及的语域,非常广阔。每个词是具体范畴,对“牛”区分得那么细,更是反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4.全部词形成了多类型范畴结构:(1)上下位等级范畴结构。这有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如“牛”与牛家族称谓、牛年龄称谓、牛毛色称谓、祭祀用牛称谓等。还有“物”与“畜牲”,“畜牲”与“牛”,“牛”与各种具体的牛,多种层级上下位关系。(2)选择性范畴结构,如“牛”范畴与“牛”的动作、行为范畴的选择关系,“牛”范畴与“牛”的形态状貌的选择关系,人对“牛”范畴的施为关系。
5.“牛”范畴同类词,如果把《说文解字》以前的全部收集起来,例如,《尔雅·释畜》中有“牛黑眦,牰”、“牛黑脚,犈”、“牛绝有力,犌”、“ 黑耳,犚”、“ 犝牛”等。“牰”是黑眼框牛,“犈”是黑脚牛,“犌”是力气大的牛,“犚”是黑耳朵牛,“犝”是没长角的小牛。《左传·喜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牛十二犒师。”“犒”指以牛酒宴饷军士。等等,就形成了先秦汉语“牛”部语域完整词汇体系。
《说文解字》以后,“牛”部字还在发展。例如,《玉篇》水牛叫“”,使牛声叫“”,公牛叫“”牛,牛鼻圈叫“”,母牛叫“牸”等。《集韵》母牛叫“牛”,止牛声叫“”等。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把能拉动一张犁或耙的牲口叫一“犋”。直到现代,还在利用“牛”部造字,例如把执拗、倔强叫“犟”,东北方言把公牛叫“牤”牛等。如果把自甲骨文及今“牛”部全收集起来,就是“牛”部同类词的发展史。先秦“牛”部字形成了先秦“牛”范畴共时同类词系统。甲骨文之后的“牛”部字形成了“牛”部同类词发展史。这两个方面,为后代与“牛”部同类词相关的复音词发展提供了以“牛”范畴为核心的汉语词汇基本框架和汉语词汇史基本框架。
四、同类词研究的意义
汉语语法、语音研究,都有形式可循,因而可以深入。语法方面,有几十种句式、几百个虚词,语音方面,有声、韵、调,皆形式璨然。唯独词汇,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抛开了文字,因此,不知道它的形式是什么,于是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法驾驭。“同类词”研究,应当说是找到了词汇的形式——字形,从而找到了共时、历时的纵横框架,因而也找到了以简驭繁的的方法。“同类词”,主要是利用字形,特别是本字字形进行研究的。有了本字字形,自然也就有了本义、本音。所谓同类词,仅限于本字、本义、本音。同类词所解决的是汉语词汇和词汇发展的形式问题。有了词汇形式,进而可以研究语义、语义系统。
汉字的部首,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看上去好像只是分析汉字的形式,其实它是汉民族先人的意象图式思维模式。意象图式思维模式创造了语言,也创造了文字。汉字部首的产生要比《说文解字》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就有了“部首”的规律性。据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统计,甲骨文有222个部首,金文有274个部首[注]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后附《常见偏旁对照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春秋战国时期,汉字激增,到了《说文解字》已编制到540个。甲骨文的222个部首字当是汉语最早的、最基本的词汇,可以说是汉语词汇之源头。由此出发联系出汉语同类词,当是汉语最早的一批词汇。而《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应当是先秦汉语最基本的词汇,由540部联系出的同类词应当是先秦汉语的基础词汇。“同类词”研究的意义主要是:
1.“同类词”找到了汉语词汇的形式。
2.“同类词”找到了联系词与词意义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
3.“同类词”找到了以物质形式为基础的汉语词汇系统。
4.“同类词”使汉语词汇、汉语词汇史有了条理清晰的基本框架。
同类词理论为探寻汉语词汇系统提供了一道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