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阴湿区春油菜种植模式比较
2013-12-17唐黎葵王平生赵万千郭永录
唐黎葵,杨 霞,王平生,赵万千,郭永录,韩 宏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临夏 731100)
临夏州高寒阴湿区有耕地5.11万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34.2%。该区土壤基础肥力较高,耕层含有机质20.5~24.3 g/kg、全氮1.28~1.54 g/kg、全氮1.28~1.54 g/kg、全磷0.79~1.96 g/kg、全钾22.2 g/kg、碱解氮95~120mg/kg、速效磷(P2O5)9.16~20.62 mg/kg、速效钾(K2O)184.3~190.34 mg/kg;pH 7.5~8.5,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与油菜生长需求协调较好,油菜增产潜力较大。该区是甘肃省双低杂交春油菜的主产区之一,春油菜产量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经济收入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食油价格上涨、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等多重作用下,2011年该区域杂交油菜播种面积达2万hm2,平均产量3 001.5 kg/hm2,最高产量达5 059.5 kg/hm2。为了进一步提高春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2011年甘肃省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春油菜种植模式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与材料
指示春油菜品种为青杂5号,种子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甘肃省和政县城关镇麻藏村,东经103°19′,北纬35°23′,海拔2 233m,年均气温5.1℃,无霜期130 d,日照时数2 504.9 h,年降水量628mm,蒸发量1 374.8mm,相对湿度71%。试验地为川地黑麻土,质地为中壤,中等肥力,无灌溉条件。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①起垄覆膜膜侧沟播(垄宽30 cm,垄高5~8 cm,沟宽20 cm,沟内种2行),处理②起垄垄面播种(垄宽90 cm,垄高5~8 cm,垄面种5行),处理③起垄沟播(垄宽30 cm,垄高5~8 cm,沟宽20 cm,沟内种双行),处理④平作沟播(CK)。小区面积52m2,不设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
试验采用人工开沟撒播,行距20 cm,播种量6.0 kg/hm2。株距处理①为13.5 cm,其余处理为18.5 cm。播前一次性施农家肥30 t/hm2、N 120 kg/hm2、P2O590 kg/hm2、K2O 30 kg/hm2。其余栽培管理同大田生产。收获前每小区随机采集10株样考种。按小区单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看出,处理①折合产量最高,为4 292.3 kg/hm2,较CK增产38.63%;处理②折合产量为3 567.3 kg/hm2,居第2位,较CK增产15.22%;处理③折合产量为3469.2 kg/hm2,居第3位,较CK增产12.05%。
表1 不同种植模式下春油菜的产量
2.2 种植模式对性状的影响
从表2看出,不同种植模式对油菜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影响。株高以处理①最高,为184.5 cm,较对照高45.3 cm,处理②、③分别较对照高30.5、31.4 cm。分枝部位以处理②最高,为77.2 cm,较对照高16.8 cm,处理①、③分别较对照提高8.3、6.0 cm。有效分枝数以处理①最多,为184.5 cm,较对照增加2.3个,处理②、③分别较对增加0.4、0.8个。角果长以处理①最长,为7.3 cm,较对照长0.9 cm,处理②较对照长0.2 cm,处理③较对照短0.2 cm。
表2 不同种植模式下春油菜的经济性状
2.3 种植模式对经济性状影响
从表2看出,不同种植模式对油菜经济性状影响较大。单株角果数以处理①最多,为296.0个,较对照多150.4个,处理②、③分别较对照多42.8、34.6个。角粒数也以处理①最多,为30.8个,较对照多5.6个,处理②、③分别较对照多1.6、2.4个。千粒重以处理②最重,为4.4 g,处理③与对照相同,为4.3 g,处理①为4.2 g。
3 小结
在临夏高寒阴湿区,采用起垄覆膜膜侧沟播模式栽培的春油菜产量最高,为4 292.3 kg/hm2,较平作沟播模式增产38.63%。采用该模式栽培的春油菜农艺性状均较平作沟播模式表现好,经济性状除千粒重稍低外,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均为最多。此种植模式可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区重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