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

2013-12-17龙文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年5期
关键词:规划区域农业

龙文军,彭 超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

区域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大区域间,还是一个省区内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都十分明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一些区域发展先后做出了重要批示。针对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组织下,组成联合调研组,针对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问题开展集中调研,与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企业、基层干部、农民等进行沟通和交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疏理区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区域发展的重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将区域发展政策上升至国家层面。近年来,在这些政策支持下,区域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在区域发展政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十分明显。

1 区域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

1.1 以解决区域共性问题为目标,跨省份合作出台相关政策

在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解决某个区域的共性问题为目标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 [2008]30号),就是专门针对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发展情况而下发的,旨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的实际,中共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6]10号)。为了加快解决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发挥发展的潜力,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33号),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了新的政策措施,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发展注新动力。由于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在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48号)的形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1]1124号),把这项《规划》实施作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并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1.2 以解决重点省区的问题为目标,出台针对一个省区的特殊政策

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位于高速增长的东亚经济圈,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得天独厚。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落后,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一个省份专门下发的。为了充分发挥海南的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44号)。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国务院专门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1]32号),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将其核心任务明确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42号),提出了要在广西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针对内蒙古在发展中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提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1]21号)。针对新疆和西藏的发展实际,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推进这些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

1.3 以解决重点区域的问题为目标,出台支持重点区域政策

各省份的一些重点地区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特殊的发展背景下,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必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在改革开放上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合作、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示范作用,国务院批复了《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国函 [2008]129号)。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 (国发 [2006]20号 ),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为了推进皖江经济开发,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2010]5号),覆盖了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国务院还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关于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等,探索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新模式。

2 区域发展政策中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在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制订中,农业部门都派出专人参与其中。在调研分组时,农业部作为牵头单位,相关部门参与,组成涉农问题调研组,专门研究区域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在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中均有专门的篇幅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做出部署,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这些部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都十分强调加强粮食生产。在促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政策和规划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就成为主要内容。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将“坚持稳粮强农”作为首要原则,要求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9号)中提出,重点支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发展优质粳稻,并在其他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当发展水稻种植。建设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着力提高单产。加强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蛋白或油脂含量,实行分种分收分储,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即使是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也成为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2.2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具体到产业发展方面:

现代种植业方面,提出了要结合资源条件,大力建设蔬菜、水果的标准化种植园区,形成优势产业带。长株潭地区规划提出,建设经济作物生态农业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提出,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长三角和黄三角地区规划,还把外向型种植业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现代畜牧业方面,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成渝经济区规划提出,形成优质生猪良种繁育供应基地;东北地区规划提出,对畜牧业采取投资补助或以奖代补形式,并执行农业用水价格。

现代渔业方面,扩大养殖规模,强化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小区建设,发展高产、优质、生态水产养殖业,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规划提出,继续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扶持壮大远洋渔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规划提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广西发展规划提出要扩大优势水产品养殖规模,支持水产健康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

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强调促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江苏沿海经济带规划提出,积极发展食品工业,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河南地区发展规划提出,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内蒙古地区发展规划提出,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生产加工业,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农业机械化方面,针对东北地区玉米机收、水稻机插、深松作业等薄弱环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中强调,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多领域机械化,加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用航空。探索专业合作社、大户和协会带动模式,支持开展大型农机租赁服务。

2.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水利建设。包括东北地区、中西部水源工程和东部灌区工程建设、中部地区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西部地区节水型农业建设等等。此外,配合硬件建设,部分地区规划还在制度层面上对水权改革进行了探索。

二是耕地质量建设。有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并适当兼顾农田林网、小流域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

三是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对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高效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了部署。例如,中部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以武汉、郑州等全国性市场为中心,以区域性重点市场为骨干,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为补充,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重点发展粮食及鲜活农产品、重要生产资料物流节点,加大传统零售业态改造力度,推动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

四是完善粮食仓储设施。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仓储设施建设和承储国家政策性粮食。支持粮食企业扩大仓储能力,增加烘干设施,提高质量检测水平。

2.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强调,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贡献率。东北地区发展规划特别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储粮、粮食收储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引导各级农业教育、科研、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承担农技推广、科技培训等服务项目;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和智能粮库,积极推进种养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和粮食流通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教育、科普、农技设施的作用,以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从事种养业的骨干农民和村干部为重点,推进农民培训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大力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5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定,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抓好动植物防疫体系,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林果区和绿色有机蔬菜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规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创建沿海生态农业品牌。东北地区政策和规划强调,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东北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扶持创建若干个上规模、标准化的原料产地,鼓励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把东北地区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6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大部分区域规划都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部署:一是促进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着重解决县城以下金融网点少、农业保险滞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的问题,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东北地区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金融机构要针对东北地区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合理确定农民生产性贷款期限。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展省级农村信用联社改革试点,没有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地区,在规划中强调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理顺信用社管理体制。三是开展金融创新,大力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五是突出农业保险的作用。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牧区发展等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中,都将农业保险作为重要政策措施,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2.7 统筹城乡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农村饮用水满足、电网升级、道路建设、沼气推广、住房改造等等。例如,宁夏地区规划强调,继续加大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塞上农民新居、旧村整治改造等工程建设。广西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农村公路乡镇“通畅”和乡村“通达”工程,建设农村沼气服务项目,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电网。

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都提上了议程。珠三角区域规划中提出,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并要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社区和乡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进奖补措施,推广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有效的民主形式。

2.8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东部和中部的规划主要强调农业生产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环境的恢复改善,西部地区的规划主要强调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例如,中部地区规划中特别强调,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建立大江大河上下游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补偿机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规划中提出,发展绿色种植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鸭等畜牧业,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保护近海滩涂主要经济生物资源。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和自治区的规划要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恢复性生态工程,抓好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草原和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环境综合治理。东北地区政策和规划强调,要保护东北地区黑土资源,以有机培肥为基础,定向培育退化黑土和薄层黑土。开展退化草原治理,通过禁牧、休牧、轮牧及生态移民等措施,增强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控制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9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中,不断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拓展。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健康养殖业、园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3 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积极作用

区域发展政策大大增强了针对性,有效解决了国家宏观政策空间尺度过大和政策“一刀切”,明确了各区域战略定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序过度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推动了发展理念的转变,为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探索了新路。从近几年农业政策和规划执行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积极作用。

3.1 区域农业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根据定位,明确了各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关支持政策和具体项目以及措施。这些政策既是中央相关农业方针政策的细化,又是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而出台的具体措施,与中央政策一脉相承。新制订的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农业科技支撑建设,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等。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对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部门支持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有据可依,地方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强有力的抓手。

3.2 区域农业发展主动性明显提高

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出台,弥补了国家在宏观管理上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改变了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靠、要”的局面。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相辅相成,政策效应十分明显,各地的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国家战略直接指导下的农业发展明显加快、农民生活改善力度空前加大、农村发展更加和谐稳定。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中部6省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同比增长速度均超过30%,河南省2009年达到72.53%。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图们江区域规划之后,当年吉林省地方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204.45亿元,比2008年增长90.47%。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发布之后,黑龙江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很快,从2009年的19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38.1亿元,增幅达到75.7%。此外,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地区的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也有明显增长。

3.3 对区域农业的发展带动明显

区域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发展活力较强、经济聚集能力突出的重点地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核)。例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海峡西岸地区所涉及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强劲,经济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加之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资金和技术引进速度明显加快。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尤其是对中西部较低层次的农业产业形成较大的需求拉力,带动中西部农业更快地发展和提高产业档次。

3.4 区域农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区域农业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内容不断深化。区域农业合作,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势产业互补,推动了地区间的横向联合。各地区形成了一批专业性农产品流通中心,例如,郑州的粮油、杭州的肉禽蛋、武汉的水产品、寿光的蔬菜、广州的干鲜果品等骨干市场。这些市场带动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从批发市场数量上看,长三角地区在规划通过之后的两年中,增加了15个,中部地区则增加了9个,珠三角地区增加了7个。

在地区规划带动下,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农村安全饮用水、电网改造、道路建设、能源网络以及住房改造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社会管理都开始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明显加快。以中部6省发展情况为例,在中部6省中,只有山西省的城乡收入差距略有扩大。2006~2010年间,安徽省收入差距缩小了9.2%,其他各省的收入差距也缩小了3% ~5%。

表1 中部崛起规划通过之后的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4 区域发展政策中农业政策执行存在的突出问题

4.1 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近年来,尽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但区域发展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潜能和对外联系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发挥,但是,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较脆弱、中西部地区面临“赶超”与“转方式”的双重任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压力大,居民生活比较困难;一些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4.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具有使要素价格和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作用,当发达地区的水、土地、劳动、能源、环境及其他资源价格上涨、收益下降时,资金必然流向要素价格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由于当前的要素价格还没有充分反映其稀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金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由于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制约,不能在地区间自由流动。

二是财税体制仍需完善。基层政府财力薄弱,造成欠发达地区政府难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对经济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名目繁多,但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不能满足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要求。

三是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尚不健全。各类规划之间,如区域规划、行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缺乏协调机制。因此,部分地区出现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缺乏统一协调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区域规划的部分内容在实际管理中无法落到实处。

4.3 区域政策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协调不够

区域发展的特殊政策对支持特定地区的发展无疑起到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这种“一对一”讨价还价的区域优惠或支持政策在刺激特定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容易诱发“跑部钱进”。由于政策制定与各地的谈判能力密切相关,自然会诱发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公关和游说活动。二是导致区域政策的“泛化”。由于政策是“一对一”的,所以国家对某特定地区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必然会对其他同类地区形成不公平,由此将造成不公平的区域竞争环境。

5 几点建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建立起惠及所有人口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地方层面看,关系到地方发展水平和后劲,也关系到地方的繁荣与安定。因此,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以推进重点地区发展为抓手,破解协调发展难题;以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基础,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互补以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为纽带,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政策细化实化差别化为着力点,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努力保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加快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5.1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民经济是区域经济有机耦合的整体,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把区域农业现代化战略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战略之中。产业政策的实施与区域政策紧密相连,依靠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互补充,建立在区域政策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形成区域特色,而建立在产业政策基础上的区域政策,则有利于推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5.2 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处理好资源开发、改善民生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引导东部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进一步鼓励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技术转让、人员培训、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开发等形式多样的对口支援为内容的活动,在投资立项、企业所得税征管、投资风险担保和运力安排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5.3 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从我国国情出发,有效改善现代农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把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推进。具体到规划编制中要体现出:拆除城乡壁垒,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要让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土地合理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5.4 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

深化区域合作,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把各省区的某些或单个产业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优势。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建设对外通道和其他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若干区域经济共同体和区域市场。一方面要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引导,促进各省区之间按照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合作各方的成效,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1]陈栋生.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起点.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2]杜平,肖金成,王青云,等.西部开发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3]肖金成.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国家发改委重点课题研究报告

[4]夏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关系与实现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东西部关系研讨会论文,1995.11

[5]马建堂.中国区域问题研究.经济学动态,1996,(2)

[6]文同.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新华文摘,1996,(2)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10-11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

[9]高国立.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研究.区域经济论丛 (五),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规划区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分割区域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区域发展篇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