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二十年:成就与问题*
2013-12-17张慧智王箫轲
张慧智 王箫轲
2012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纪念。经过20年发展,中韩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了解与信任逐步加深,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人文交流更加活跃,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也不断加强。尽管如此,两国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几年来,韩国经济持续增长,军事实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而随着中国崛起为全方位世界性大国,韩国也面临着以何种姿态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构建健康、稳定的中韩关系对中韩两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韩关系发展的成就与原因
中韩建交20年来,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得到了中韩两国政府及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政治领域,20年间中韩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谈进行了55次,双边高层交流和外长定期互访形成机制。双边关系从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两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双方共同努力促成了朝核问题四方会谈及六方会谈,搭建了各方沟通的平台。在经济领域,中韩目前互为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206.3亿美元,是1992年的35倍。①韩国外交通商部:《韩国经济通商统计》,2012年8月,第25页。双边经济合作也从简单的贸易往来发展到包括投资、金融、物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经济合作。在人文领域,两国在教育、媒体、文艺、体育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韩人文交流持续活跃,两国文化部门在文学、艺术、动漫、游戏、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各个领域都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2011年双边人员往来达到640.5万人次,每周约有830趟航班往返于两国。②韩国外交通商部:“韩中建交20年”,http://www.koreachina2012.org.(上网时间:2012年10 月10日)两国还互为第一大留学生派遣国,官方和民间的人文交流双轨并行,稳步发展。在军事安全领域,中韩从军校交流开始,逐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2008年,两国签署《有关建立韩中海空两军间直通电话及运营的谅解备忘录》,开通作战司令部级军事热线;2011年,两国又建立高级国防战略对话机制。①“中韩两国国防部发表联合新闻公报”,《解放军报》,2011年7 月15 日,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1-07/16/content_4254989.htm.(上网时间:2012年11月15日)总体上看,中韩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已进入“军事合作的低级阶段”。
中韩关系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是由于政治上的相互理解。中韩建交始于两国相互放弃敌视态度,达成政治上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美关系解冻,中韩关系也随之松动,官方的非正式交往和民间交往开始启动。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和韩国开展北方外交,冷战格局下中韩对峙的坚冰逐渐消融,彼此的相互敌意也日趋减弱。与此同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中韩扩大交往提供了持久动力,并推动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难题,韩国能够为此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其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也成为中国借鉴的重要经验;韩国当时也亟需寻求新的市场、原料产地与经济合作伙伴,中国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为韩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机遇。
在政治理解和经济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建交后,政治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在推动中韩双边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20年来,中韩本着相互尊重、坦诚相见、合作互谅的精神,都把两国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政治上的积极态度为各领域的合作确定了基本方向。1992年至今,中韩政府间签署的主要条约、协定达70余项,涵盖了科技、贸易、投资、运输、邮电、司法等领域,为中韩关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经济合作在中韩关系中开始得最早、规模最大、层次最深,影响也最为广泛,它不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促进了各领域的合作,而且使两国国内形成越来越多的相关利益部门和群体,并通过国内机制推动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认为,经济合作具有“外溢”功效,即经济贸易等功能性领域的相互依赖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增强贸易伙伴间的政治联系,从而改善长期合作的前景。②Joseph Nye,Peace in Parts: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Little Brown,1971,p.67.经济领域合作的深入、信任感日渐增强,“将会推动合作态度的改变,或者使合作的意向从一个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③[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550-551页。。中韩经济合作的扩展和外溢也体现了这样一种规律,即两国从贸易往来、科技合作扩展到产业合作、劳务合作,并带动了与经济合作密切相关的航运合作、海关合作、金融合作与司法合作。
二、中韩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关系在各领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一些领域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和争议。特别是在2010年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以后,中韩关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暴露出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有学者认为,中韩关系只注重量的增长,而疏忽了发展有实质内容的结构关系。学者们对中韩战略合作伙伴是现实状态还是发展目标产生了差异性认知。④詹德斌:“‘天安舰’事件后韩国对中韩关系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6期,第121页。最近,渔业纠纷、脱北者、苏岩礁等问题也使得中韩关系在建交20周年之际显得磕磕绊绊。因此,有必要在肯定中韩关系成就的同时,充分认识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
中韩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朝鲜问题、历史认识问题、贸易摩擦和海洋权益等四个方面。首先,在朝鲜问题上,中韩分歧日益明显。冷战结束后,韩国对朝政策的大方向是谋求和平统一,这与中国希望朝鲜半岛保持长期和平与稳定的立场基本一致。两国都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方式解决朝核问题,都同意通过六方会谈逐步在朝鲜半岛建立永久和平机制,⑤“江泽民主席会见李洪九总理”,《人民日报》,1995年5月10日。在处理朝鲜半岛事务的基本准则上没有原则性分歧。⑥“构筑新关系携手创未来——访韩国总统金大中”,《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4日。中韩在朝鲜问题上的积极合作推动了半岛无核化进程和南北和解。但是2008年以后,随着韩国政府对朝政策日益强硬,中韩两国对朝政策出现了明显分歧。天安舰事件发生后,韩国“确信”是朝鲜击沉了天安舰,与美国一起对朝鲜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威慑。因为中国对韩美的立场持不同态度,韩国方面出现了对中国的立场表示无法理解和不满的声音,认为中国“偏袒”朝鲜。此后,韩美黄海联合军演严重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使中韩关系严重受损。
其次,在历史认识问题上,韩国学者将历史认识等学术问题政治化,导致两国学界和民间争议激烈,并影响到双边外交关系。在韩国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史学是知识分子塑造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一些韩国民族史学家从近代就开始“以北方的高句丽为中心重新构筑韩国的历史体系”,并刻意将中国作为韩民族的对立面,“将古朝鲜和高句丽形容为古罗马那样的大帝国,并将匈奴、女真、蒙古、鲜卑族等都视为同族,强调朝鲜族对汉族侵略和殖民的‘光荣史’”,以激发韩国国民的民族精神。①王元周:“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第142页。1945年以后,韩国的一些非学者民间人士组成的在野史学派又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韩国这种无限扩大的民族史学还被写入教科书,使二战后出生的韩国人形成了颇为根深蒂固的印象。针对这些现象,中国2002年启动了“东北工程”学术研究计划,对朝鲜半岛毗邻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归属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但相关研究成果却引起了韩国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强烈抗议和指责,甚至上升到外交层面加以解决。尽管中韩两国政府在2004年就历史认识问题达成口头谅解,承诺将致力于防止古代史等悬案阻碍中韩关系发展,但这种历史认识的差异在民间长期存在,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难控制。
第三,随着中韩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发展,贸易逆差问题逐渐凸显。中韩贸易额不断达到新高,由1992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2206亿美元。同期,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也由建交初期的2.1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97.9亿美元。②根据中国商务部“中韩贸易简明统计(1992-2010)”及“2003-2012年1-9月中国进、出口分国别(地区)统计”的再计算,http://www. mofcom. gov. cn/aarticle/tongjiziliao/fuwzn/ckqita/201002/20100206776027.html;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cbw/201210/20121008403601.html.(上网时间:2012年11月18 日)中韩贸易失衡原因之一是两国存在“投资依存型”贸易结构。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市场,但韩资企业本地化程度较低,多需从母国进口机械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生产加工后再出口到韩国或第三国,投资增加虽然带动了贸易增长,但也提高了赤字水平。③[韩]崔必洙:“韩中经济关系20年:回顾与今后的课题”,KIEP《今日世界经济》,2012年8月30日,第6-7页。另一个原因是韩国“显性”和“隐性”的贸易壁垒较高,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从2010年度中国《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看,中国大部分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在韩国市场准入配额管理范围之内,但韩国综合运用高关税、农产品特别保障措施、高补贴等贸易措施,阻碍中国商品的进口。此外,韩国政府频频运用反倾销、技术性壁垒、检验检疫措施等非关税壁垒,阻碍中国农水产品、医疗器械、电子电器产品、化学品等进口;通过提高抽检率、实行通关前审查、增加卫生检疫检查环节和措施等方法,为中国农、水、畜产品、食品及添加剂、药品及医药原料等产品进入韩国市场设防。中韩今后如何通过战略性、制度性合作推进双边贸易便利化和贸易结构合理化,将是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当然,中国也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改善贸易结构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第四,中韩在黄海、东海等相邻海域有重叠的海洋专属经济区,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两国根据海洋法相关公约提出各自的海洋权益,争议和摩擦日益突出。海洋权益纠纷成为中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两国关系大局。中韩海洋权益纠纷主要体现在苏岩礁(韩方称之为离於岛)上。苏岩礁是中国东海的一个礁石,位于公海水域,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属于中国领土,被韩国非法占领。韩国不但在苏岩礁和日向礁修建了人工建筑,还采取措施加强苏岩礁附近海域的海上安全保卫,甚至要专门组建“独岛离於岛舰队”,并开始修建济州岛海军基地。针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一些举措,韩国竟称中国“彰显野心”,不仅韩国外交部召见中国驻韩大使提出抗议,韩国各大媒体也出现了“中国向韩国提出领土要求”、“中国霸权主义”等恶意夸张的报道。与此同时,渔业纠纷也导致中国渔民和韩国海警间多次出现激烈对抗,发生了数起人员死亡惨案。中韩在海洋权益上的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第五,中韩民间负面情绪不断蔓延。2010年中韩合作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韩国人并不认为韩国从中韩贸易中受惠,并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常常流露出对中国的不屑”。对于中国崛起对韩国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负面情感溢于言表”。至于为何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大部分受访者“说不清楚这些印象形成的原因,也找不到具体的事实支撑,但是却习惯性地反复作出相同的判断”。①“几乎无人乐见中国崛起 韩国缘何误读中国?”《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5月28日。此外,中韩历史争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人民的感情。根据韩国的调查,“高句丽历史争端”一定程度上导致韩国人对中国的情绪恶化。②王晓玲:“什么因素影响韩国民众在中美之间的立场——基于韩国民意调查的统计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8期,第24-25页。中国《环球网》2011年9月进行的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调查则显示,中国人对韩国印象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韩国式历史观”。③“本网调查:中国人对韩国印象下滑主要因‘韩式历史观’”,《环球时报》,2011 年 9 月 28 日,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9/2043646.html.(上网时间:2012 年11 月18 日)韩国《世界日报》报道称,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于2010年12月2日至2011年2月4日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人近几年对韩国的印象急转直下,约有一半的中国受访者对韩国印象不佳。④“中国民众对韩印象恶化韩网民称对华全无好感”,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3-08/2891558.shtml.(上网时间:2011年4月5日)中韩民间的负面情绪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现象,而是一种群体性情绪的体现,已经成为两国双边关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中韩关系存在问题的症结
中韩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凸显了两国关系的薄弱环节,表明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分野明显地存在于两国交往之中,两国关系没有达到理想的相互依赖状态。一方面,中韩外交议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等级之分,尽管经济合作推动了双边关系深入持久发展,但一旦涉及朝鲜、海洋权益这样的政治、安全问题,双方都坚持各自的主张,因为在国家利益层次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要高于经济利益,由此导致经济、能源、环境等合作的效应难以超越政治、安全合作对双边关系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中韩关系虽然由“睦邻友好关系”迅速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经济的密切合作尚未成为建立战略互信机制的推动力,两国对战略合作内容缺少理解和认可。在中韩战略对话过程中,韩国主要关注朝鲜问题,希望中韩就朝鲜问题达成战略谅解;而中国更关注朝鲜半岛的稳定与东北亚地区和平。战略利益关注点的差异导致两国难以实现高级别政治安全合作。
中韩关系存在薄弱环节,其根源有五。首先,东北亚地区不仅保留了冷战遗迹,而且出现“新冷战”迹象。韩美同盟既是冷战产物,又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环节,并成为中韩政治安全互信的最大障碍。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围绕朝鲜半岛南北分治所建立的冷战格局依然存在,不仅美日韩“南三角”没有随着中苏朝“北三角”的解体而消失,美日、美韩同盟反而不断巩固和加强;韩国与中、俄等国家关系不断进展的同时,朝鲜仍然与美、日保持紧张对峙。美国的“双重规制”战略不仅要规制朝鲜,更要防范和遏制中国与俄罗斯。美国认为,“在主要的新兴强权国家中,中国是最有可能与美国发生军事竞争的国家。”⑤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February 6,2006,p.29.因此,天安舰事件后,美韩以遏制朝鲜为借口在黄海海域持续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美国全力推动美韩日形成三边军事合作,以遏制中国崛起。虽然三边合作暂时受挫,但东北亚地区的新冷战态势日益明显。由于中美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都存在战略性矛盾,如果韩国不能在中美之间实施均衡的外交政策,那么即便中韩两国都有充分的意愿深化政治、安全互信,也难以突破美韩同盟的结构性限制。
其次,中国崛起使地区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进入新时期,在此过程中,韩国希望利用中韩关系调整实现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韩国认为,中国崛起的最重要特征是“不均衡性”,即经济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而军事和软实力方面仅处于地区强国的水平。①[韩]李长奎:《韩国应对中国崛起的国家战略研究》,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2009年12月,第35页。出于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美竞争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韩国采取了对中国合作与牵制并行的战略:政治外交上,既强化与美国的全面战略同盟关系,又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韩美关系平衡中韩关系;经济合作上,既期待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受益,又防范中国威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军事安全上,既增加双边军事合作,发挥中国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防止朝鲜军事冒险主义等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又提高本国军事遏制力②“韩美同意将韩导弹射程延至800公里”,韩联社首尔10月7 日电,http://chinese.yonhapnews.co.kr/allheadlines/2012/10/07/0200000000ACK20121007000800881.HTML.(上网时间:2012 年 11月19日),应对中韩未来可能发生的小规模冲突,遏制中国军事实力增强带来的威胁。可见,韩国虽然承认中国崛起是既定事实,但认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仍“充满不确定性”。
第三,韩国国家战略目标的调整使其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微妙变化。近年来,韩国不断调整其国家战略:在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军事硬实力,成为“软实力强国”。2011年韩国GDP位居世界第15位,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③韩国统计厅,“2011年韩国的人均GDP为22489美元”,http://kosis.kr/feature/feature_0102List.jsp?menuId=all&mode=listAll.(上网时间:2012年11月16日)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成就给韩国带来了极大的信心。韩国将文化外交列入外交重点,作为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希望通过提高国家品牌价值和国力,实现“成熟的世界一流国家”的长远目标。同时,韩国还长期追求建立“自主国防力量”,不断增加国防预算,用于研发和采购“高、精、尖”武器装备,以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保障国民安全,为国家繁荣发展奠定基础,提高韩国的国际力量与国际地位。④韩国国防部:《2010年国防白皮书》,2010年,第33页。为实现“世界大国”的目标,韩国坚持实利主义原则,以能源外交、援助外交、文化外交为核心,超越东北亚,扩展新亚洲,面向全世界,努力提高韩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首要目标是成为“东北亚地区大国”。在这一背景下,韩国对中国的认知出现较大转变。中国经济增长在带给韩国无限商机的同时也会抢走其海外巿场;而中国崛起更使韩国产生了地缘政治方面的担忧和警戒心理,包括中朝关系对半岛统一的影响,中美竞争对韩国损害等。因此,韩国主动提出将美韩军事同盟上升为全面同盟关系,认为“韩美同盟应该共享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层面的战略利益”⑤“李明博:韩美同盟正迈向新阶段”,《朝鲜日报》,2008年4月7日。。李明博明确表示,“亚洲各国希望同中国和平共处,但同时也希望牵制中国。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再次介入十分重要。”⑥[韩]权大烈:“亚洲希望牵制中国?美报李明博采访引争议”,《朝鲜日报》,2011年10月13日。种种迹象已经表明,随着韩国国家战略目标的调整,国家定位的变化,韩国制衡中国的意识越发明显。如果中国仍无视韩国的企图,两国战略目标的冲突可能会阻碍双边关系的继续深化。
第四,国内观众成本制约中韩两国政府改善双边关系的努力。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性和国际事务的公开性,政府处理国际事务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治观众的关注,其中国内政治观众包括反对党、议会、官僚部门、利益集团和大众等。如果政府和领导人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出现明显退缩、不履行承诺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就会遭受国内政治观众的惩罚,包括批评、谴责,甚至于被解除职务或遭到罢免,这就是所谓的国内观众成本。⑦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理论与国际合作”,《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82页。随着自身实力的提高,中国利益边界自然向外拓展,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反而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而中国民众快速上升的大国自豪感和现实中国的自律性外交之间存在着明显落差,政府决策受到的民意压力也随之增加。韩国激烈的民族性格则使得民众、议员、工会等国内观众对政府和领导人的影响力更大。中韩两国政府处理相关问题时虽会选择理性应对,但面对国内观众成本,两国政府、特别是韩国政府往往受到所谓“民意”制约,在改善双边关系上难以有所作为。
第五,中韩民间交流的有效性不足。“中韩民间产生的相互不满情绪是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对对方幻想破灭而发生的”。①石源华:“中韩民间文化冲突的评估、解因和应对”,《当代韩国》,2009年夏季号,第40页。建交之初,中韩两国将与对方的交往互视为“学习经验”和“发展机会”,随着交往的扩大,双边关系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彼此预期的圆满形象慢慢发生变化,不满情绪逐渐产生和放大。事实上,中韩建交前,韩国关于中国的宣传几乎都是负面的。这种固有的认知在短短20年的建交时间里不可能根除。中韩在历史认识上的争议和现实利益中的纠纷,加上媒体对中国有选择性的报道,自然会使这种认知以新的形式出现。这一方面是由于中韩两国在历史认识、经济摩擦等问题上确实存在不同立场,而媒体的片面和炒作性报道也“功不可没”。韩国媒体历来是大量报道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较少报道相关的正面新闻;近年来中国媒体也开始受到这种韩国式新闻报道特点的影响。对此,两国媒体都应当做出检讨。
四、进一步推进中韩关系的几点思考
中韩关系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但总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随着中韩FTA谈判的正式启动,两国将在未来几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中韩FTA的建立将会产生显著的经济及政治效应,其所带来贸易投资的扩大、统一标准的推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对接等,将加快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使中韩共同利益更加充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韩两国需要面对的是日益走向成熟却复杂的双边关系。一方面是经济相互依赖继续加深,多层次的沟通渠道逐渐增多,相互了解和认知也更加深入;另一方面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合作的相对滞后,地区事务上分歧增多带来摩擦几率的上升。因此,中韩既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基础——政治理解与经济合作,也要明确经济相互依赖的局限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解的层次,增强战略互信与合作。
第一,中韩两国需要摆脱建交初期的相互认知,重新调整对彼此的定位。韩国仍以1992年建交之初的视角来评价中国,未能准确认识崛起的中国,未能及时把握东北亚力量的结构性变化;②詹德斌:“‘天安舰’事件后韩国对中韩关系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6期,第120页。中国则认为中韩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存在着天然的亲密感,经济合作又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两国国情与文化的差异性估计不足,对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之间的差距存在过于乐观的看法。中韩合理地调整对彼此的心理认知,消除错误知觉、降低乐观预期,有助于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
韩国需要正视中国崛起的客观事实,充分认识对华关系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如前文所述,韩国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大都来自于过去认知的思维定势,中国崛起引起了韩国的“担心害怕”,冷战思维更使很多韩国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强大后不会起到好作用”。③“几乎无人乐见中国崛起 韩国缘何误读中国?”《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5月28日。实际上,在朝鲜问题国际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半岛统一,韩国不仅需要美国的支持,也需要中国的合作。没有国际社会的理解与配合,任何国家都难以凭借一己之力解决朝鲜半岛问题。韩国应该理解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作为大国处理国际事务时的立场和原则,中韩两国在半岛问题等东北亚地区事务上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也需要对韩国国家战略调整和中韩关系的未来保持客观认识。当世界都在讨论“中国崛起”时,我们应认识到中国并非单一的崛起者,还有韩国、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崛起。成为“东北亚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绝不是韩国虚设的目标。韩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韩国反对朝鲜的核武器计划,自身却是世界核能生产与出口大国,继美国之后举办了第二届全球“核安全峰会”;韩国反对朝鲜发射卫星,却坚决搞自己的航天计划,因为韩国对中国是与美俄并列的世界航天大国非常不满;韩国不满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不满国际上有关“两个韩国”的说法;不满日本和中国在亚洲与国际上的地位;韩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与日本一样,不满亚洲只有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④庞中英:“谁是真正亚洲‘崛起’的强权?”《联合早报》,2012年3月23日。韩国“崛起”必然影响到其对外战略及外交关系,中国对此需要有清醒认识,不能仍将韩国当作美国的跟班,忽视韩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作用,否则,当韩国成为地区秩序的挑战者时,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韩关系必将受到损害。
同时,中国民众需要降低中韩文化同根同源的固有看法,明确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减少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中国辽阔的幅员和多元化民族构成使其传统文化在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同时吸收了多元文化因素,而韩国李氏朝鲜时期弘扬的儒家文化主要是程朱理学,反对多元化的流派争论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倾向,并塑造了此后韩国社会的基本形态。韩国半岛属性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民族结构则使其文化具有“半岛性格”和“岛屿文化”的特性,更注重等级结构,更具进取性、刚烈性和危机感,同时也容易滋生自大或自卑的极端心理和急躁情绪。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文化和知识也对韩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方价值观体系在韩国达到了普遍流行”①崔志鹰:“全球化对韩国社会的影响”,《当代韩国》,2007年冬季号,第33-34页。,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也渗透到现代韩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韩国是亚洲最大的基督教国家,拥有1300万信徒。韩国人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人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跨文化组织行为学研究项目“全球领导力和组织行为效率”(GLOBE)的相关数据显示,在儒家文化圈内,韩国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距离是最远的,无论是现实距离还是价值观距离,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和韩国企业沟通与合作的时候面临的困难是最大的”。②蒋璐、程兆谦、林棍:“儒家文化圈内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第123页。因此,中国民众在对韩国的认知上应该降低心理预期,更加重视两国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因现实与预期的差距导致的不快。
第二,两国应继续巩固基于共同利益的积极合作,同时开展基于冲突性利益的消极合作。中韩两国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朝鲜半岛无核化、非传统安全、东亚共同体建设等领域享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海洋权益纠纷、历史认识、应对朝鲜问题的方式以及朝鲜脱北者问题等领域则存在着冲突性利益,在产业竞争、贸易摩擦方面还存在着竞争性利益。“积极合作的目的在于扩大相互有利的利益,消极合作则主要是通过预防潜在的冲突或对抗的发生,或者限制这些冲突和对抗所产生的破坏效应,以减少相互不利利益给彼此造成的损失。”③阎学通:“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2期,第16页。中韩应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东亚区域合作以及朝鲜半岛无核化等领域继续深化现有合作水平,形成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外交和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落实两国共同声明中建立外交部门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的倡议;在共同利益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沟通和多样化合作,逐渐提高两国间复合相互依赖的水平。两国还应重视冲突性利益和竞争性利益,推动消极合作的开展。天安舰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反应令韩国失望,韩美联合军演又将中国置于韩美的对立面上。产生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韩忽视了两国之间存在的冲突性利益:中国认为制裁和武力威胁不利于朝鲜问题的解决,并对美国在周边的活动保持警惕;韩国近年来对朝政策日趋保守和强硬,在外交与安全方面更倚重于美韩同盟。因此,中韩有必要在冲突性或者竞争性利益领域采取更加明晰化的战略,做好对方出台对己不利政策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第三,巩固和扩大双边合作,以建设中韩自贸区为契机提高合作的机制化水平。紧密的相互依赖与国际和平的关系历来备受争议。相互依赖会增强互信、增加战争成本,但同时,“一国在相互依赖关系中高度脆弱性的现实会加强其对国外市场变动的敏感性以及减少其政策调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对该国的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④苏长和:“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欧洲》,1998年,第4期,第38页。正因如此,近年来中韩经济相互依赖不断提高,增加了韩国关于对中国依赖度过高的担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高度相互依赖是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健康发展,还是起相反的作用,与国际制度密切相关。国际制度的建立“使各方的需求汇聚在一个中心,为官员的合法行动以及决策者达成可行的一致模式提供了指南,并降低了行为的不确定性”。制度还“可以通过禁止确定的行动来约束国家的行为”。⑤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1,No.4,Autumn 1987,p.743.2012年5月,中韩两国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这是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升级进而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立中韩自贸区首先能够降低两国贸易成本,促进双边经济关系健康发展。目前的自贸区协定(FTA)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范畴,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及中介机构等多个行为体参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自贸区的建立将会提高中韩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将中韩相互依赖关系中双方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这种法理化的制度规定除了能控制经贸领域的交易成本外,还在客观上“形成一种信息结构,它们决定什么行动原则是可以接受的,以作为减少冲突的基础以及判断政府行动是否合法的标准”①Robert O.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n Interdependence Work?”Foreign Policy,Spring,1998,p.91.,从而为中韩关系提供更稳定的基础和框架,降低不确定性。但是,中韩也不能对自贸区建设过于乐观,尤其需要注意合作过程中“更多考虑地缘战略的时候,合作就被竞争所取代”②Shaun Breslin,“Comparative theory,China,and the future of East Asian regionalism(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6,No.3,2010,p.709.的现象。“在经济关系向政治互信转化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结构性因素会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重要作用”,这在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③王玉生:“中国东盟自贸区一年评估”,李向阳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1):亚洲与中国经济模式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9页。对此,中韩两国应该未雨绸缪。
第四,改善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约束狭隘民族主义。一是继续扩大中韩人文交流,注重提高交流质量。人是情绪的载体,是沟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是国家间互信的基础。中韩两国非常重视人文交流,多次在联合声明或公报及领导人会晤中强调加强人文交流。中韩友好交流年、中国访问年、韩国访问年等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人文交流的公共性得到提高。然而,两国人文交流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互派留学生为例,中韩互派留学生人数都居对方留学生首位,但对中国表示明显反感和厌恶的韩国民众往往有在中国旅行的经历;而从韩国旅游或留学回国的中国人也往往表现出对韩国的失望和厌恶。④[韩]韩仁熙:“当前韩中文化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韩国》,2011年春季号,第86页。这样的人文交流不仅没有产生积极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因此,中韩人文交流在量增的同时,也需要及时地对交流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以提高交流质量,实现有效交流。
二是规范媒体报道,构建民间友好的重要渠道。规范报道不是指刻意限制报道的内容,妨碍新闻自由,而是追求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防止片面报道和恶意炒作,坚决抵制各种怪论和假新闻。媒体报道具有引导大众的作用,对民族主义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中韩两国主要媒体的报道活动“应充分考虑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与作用,避免因一些错误、片面的新闻报道而造成两国民众之间的民族情绪对立”⑤[韩]朴秉光:“改革期中国民族主义出现的背景与现状”,《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秋季号,第90页。,应当恪守职业道德,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中韩之间的历史认识、海洋权益纠纷等相关敏感问题上,应杜绝虚假报道,避免片面的具有煽动性的报道。
三是合理疏导民众情绪,防止民间情绪对立。中韩两国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两国民意沟通的桥梁作用,合理引导民众情绪。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继续巩固和提升,政府应当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大国的国民风范。基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众应具备成熟厚重的民族心理;基于新兴的世界大国定位,中国民众应拥有现代国家应有的公民精神,以平等尊重、自信包容的公民精神来看待韩国;韩国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新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培养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
中韩建交20年来,双边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中韩关系的日益成熟,其复杂性也逐渐凸显。妥善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构筑更加密切的双边关系符合中韩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实现地区和平与繁荣的重要保障。未来的中韩关系应当是建立在友好的民意基础上,有充分制度化保障,各领域均衡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随着FTA谈判的正式开始,中韩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合作中共同呵护与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中韩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