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界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现状与问题
2013-12-17肖文超
肖文超
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和有序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障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与人民的诉求。中国政府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适时提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它是中国政府在外交战略思想上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在这一重大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政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理论界也加强了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为将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引向深入,本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以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已故谌取荣先生在《现代国际关系》发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与世界和平》一文,开了国内学术界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的先河。①谌取荣:“国际关系民主化与世界和平”,《现代国际关系》,1986年,第3期,第1-9页。此后,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研究成果便大量呈现在学术界视野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综而述之,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笔者查阅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资料,从中得知截至2013年7月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的论文共175篇,其中既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也有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和学术辑刊等。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的学术专著目前尚为空白。不过,国内有两本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学术专著对国际关系民主化问题进行了专章论述。一本为俞正樑教授的《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该书第12章“中国与世界”就国际关系民主化问题进行了重点阐释②俞正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本为赵可金与倪世雄教授合著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其中,第7章对国际关系民主化与新秩序观进行了详细分析。③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二,研究热度呈现递增趋势,论文学术价值普遍较高。从时间段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布局如下:1986年1篇、1991年2篇、1992年1篇、1993年1篇、1994年1篇、1995年2篇、2000年4篇、2001年5篇、2002年7篇、2003年17篇、2004年18篇、2005年17篇、2006年12篇、2007年11篇、2008年9篇、2009年13篇、2010年5篇、2011年16篇、2012年23篇和2013年10篇。从论文载体看,一些高质量文章获得了学术界认可,普遍刊发在核心期刊上。这类文章有69篇,占全部期刊文章的70%,其中核心期刊43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23篇。①中国知网(数据查询日期,2013年7月25日)。可以看出,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2000年以前,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民主化问题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2000年以后开始变化,绝大部分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2000年后。
第三,从科研立项看,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的多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目前获准立项的主要有:钮汉章200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其课题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战略选择》;②该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为钮汉章:《世界的新民主治理——终结邪恶的战略选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刘贞晔于2005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课题为《国际关系民主化与联合国改革问题研究》;张淑锵主持的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第三部门组织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
二、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观点综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研究具有面宽、点多、系统性强以及为后续深入研究做准备等特点。综而观之,学者们主要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动因、内涵、特征、建构原则、建构路径、进程、困境、意义等八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动因。国际关系民主化兴起既有历史原因,也受现实因素影响。朱大伟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现代国际关系民主化兴起的动因,认为作为近代国际法起点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近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础,民主和平等精神在战后的普及、民族国家主权体系的扩展、国际制度的发展、强权政治的式微、和平民主力量的崛起以及多元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等因素都是推动现代国际关系趋向民主化的主要动因。③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现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启动”,《学术论坛》,2008年,第4期,第127页。已故谌取荣先生从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认为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和各大政治力量相互关系的调整,集中反映了民主化趋势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不谋求霸权、相互经济援助、友好合作等民主性原则和方式在国际关系中的确立和发展,突出反映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④谌取荣:“国际关系民主化与世界和平”,《现代国际关系》,1986年,第3期,第1-3页。郭树永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与殖民体系的瓦解、强权政治的式微、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相依而行的。⑤郭树永:“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几个问题”,《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第67页;李淑珍:“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第29-32页。范锋亮从市场经济与民主的角度诠释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动因,认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发达国家的“民主输出”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进程,一些国家自觉的民主化改革也成为民主全球化的动力之一。⑥范锋亮:“试析国际关系民主化”,《黑河学刊》,2008年,第2期,第79页。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构路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具有代表性的对策建议。一是“制度建设”说。孙建社认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渐进过程。他主张在道义和舆论层面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使两者理念逐渐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在双边或多边外交关系层面努力将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和谐世界理念付诸于具体的外交政策和行动,使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外交行为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普遍行为;在国际制度领域内实现制度创新,加强有利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制度化建设。⑦孙建社:“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和谐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161页。二是“综合要素”说。倪世雄、王义桅从主体、客体、过程和环境四个要素提出了构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路径。他们认为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必须从四方面着手,包括,(1)主体: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体是国际社会的全体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组织、非国家行为体,而其关键在于实现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2)客体: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先导,世界多极化则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础,建立合作安全、共同安全机制是努力方向,解决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非均衡发展问题,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与成功标志。(3)过程:只有民主程序,才能真正确保国际关系民主。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提出,使国际关系发展目标——和平、发展、民主,从过去对结果的强调转至对过程、程序的重视。要改革联合国,使之在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使发展中国家切实有效地参与国际决策进程。(4)环境:全球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其生长环境。①倪世雄、王义桅:“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第29页。三是“历史辩证”说。马薛刚在其学位论文《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中认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一方面要强化和创造有利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条件,例如要继续提高全球民主意识、加强全球公民社会的建设、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多极化与有利于多边主义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消除不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因素,如妥善处理民主制度和行动能力的关系问题、弱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本身的复杂性、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平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完善国际机制与国际组织的功能和消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消极影响等。②马薛刚:“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60-84页。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部分学者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达成了一致,即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种强权型国际关系向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的进程。例如,俞正樑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一书中就提到,“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的转化过程。”③俞正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倪世雄、王义桅提出了所谓“三观超越论”,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对单极世界的历史性、法理性否定,也是对霸权民主观、均势民主观、集体安全民主观的时代超越。④倪世雄、王义桅:“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第25页。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征。大部分学者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征基本认定为独立、自主、互利合作与平等参与。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刘杰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征除要求不同国家在国际秩序中地位和作用的相对平等性、共同参与性以外,还提出了“认可的契约性和规则的统一性”。⑤刘杰:“论建立国际新秩序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第65页。刘文娟、俞正樑则认为,除了国家平等原则、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以外,更要注重文明的多样性。⑥刘文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理想、现实与出路”,《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第2期,第46-47页;俞正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在综合了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后,孙建社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征归结为五点:第一,任何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第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性,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文明的国家和平共处;第四,各国在求同存异基础上,互利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第五,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重大国际争端。⑦孙建社:“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大战略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43页。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构原则。目前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民主化建构原则的经典论述是以张建成为代表的“六原则说”和以房广顺、高宁为代表的“国际法说”。张建成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构建应该达到六点要求:以不干涉他国主权为前提;以不干涉他国内政和社会制度为最主要原则;应该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要坚持外力强制与内在指向的和谐统一;要以联合国框架为基础;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⑧张建成:“‘美式民主’输出的普世价值质疑——兼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原则”,《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19-121页。房广顺、高宁则从国际法角度提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必须以国际法为基础和前提。在其看来,一方面,国际法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法律规范和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普遍原则。另一方面,国际法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一整套的机制建构,包括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合理的争端解决方式;提供基本的仲裁、审判等司法程序和机构;提供公平的决策方式等。①房广顺、高宁:“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国际法的角色定位”,《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12期,第23-24页。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倪世雄和王义桅的“历史空间”说。倪世雄和王义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性论述。他们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历程上溯至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勃兴于全球化时代。从纵向上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以主权平等和尊重国际法为前提的民族国家体系,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兴起,尤其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国际关系民主化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横向上来说,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所处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迫切呼唤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世界的多极化从结构上为世界力量的平衡和稳定提供了前提,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世界力量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只有以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保障的全球化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减少全球化的负面效应。②倪世雄、王义桅:“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第26页。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困境。学术界一般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本身的复杂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政治障碍,国际经济旧秩序是阻碍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经济根源。③李淑珍:“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第29-32页;周军:“浅析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8期,第80-81页;谭吉华、刘佩龙、丁建军:“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2-16页。也有部分研究者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例如,张永会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困境主要是国家层次上的民主是否能够扩展到国际层面。如果可以,需要对传统的民主理论做出何种修正,以及技术上是否可行。从现实困境来说,他认为伊战后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以及政治对经济的优先性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④张永会:“国际关系民主化:困境与希望”,《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第80-81页。梁媛从民主的角度诠释了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困境——民主的多样性与实行民主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民主制度与行动能力的关系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与民主推进的强制力要求之间的矛盾;全球政治经济权力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国际关系中“民主的不足”。⑤梁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的两难困境”,《新东方》,2006年,第6期,第54-56页。
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意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刘杰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前提和核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建立国际新秩序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没有民主,就谈不上彻底改变旧的等级式国际秩序,国际关系更没有公正和合理可言;第二,国际关系民主化意味着人类社会首先需要从制度上和规则上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定出国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新原则和新准则,改变少数国家制定国际规范、把持国际事务决策权的现状,把国际关系行为纳入规范化和机制化轨道。⑥刘杰:“论建立国际新秩序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第65页。倪世雄、王义桅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时代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必要前提,也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戮力以求的奋斗目标。⑦倪世雄、王义桅:“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第22页。
三、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联性研究
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联性研究中,学术界关注最多的就是中国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系,尤其注重中国在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过程中的主要理论贡献与实践活动。从理论层面上说,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了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贡献,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11篇之多。①例如,孙建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略论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吴波:“江泽民国际关系民主化理论初探”,《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S1期;杨丽娟:“江泽民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探析”,《理论月刊》,2004年,第12期;张殿军:“试论江泽民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时代意义”,《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1期,等等。也有学者论述了毛泽东同志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②毛德松:“毛泽东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理论界》,2007年,第6期,第234-235页。在注重理论与实践双层面的成果中,任晶晶的《新世纪以来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详细考察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该文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一项国际关系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战略思想上的一项重要创新和理论建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心作用;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大力倡导多边主义,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③任晶晶:“新世纪以来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第109页。
除此以外,也有学者论述诸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区域主义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系、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房广顺、高宁在论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时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多维层面,全球性联系要求民主化的国际合作,全球性问题需要民主化的国际协调,全球性挑战呼唤民主化的解决方式。④房广顺、高宁:“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国际法”,《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第55页。周咏樨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互动关系。⑤周咏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辩证关系”,《考试周刊》,2012年,第1期。罗志刚认为,冷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尽管有了一定进展,但也遭到少数西方国家的破坏。全球化要求有一种新型的全球政治秩序来适应全球经济体系,而从政治战略工具的意义上看,国际关系民主化正是解决全球问题和保证全球化本身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同时,全球化对国际关系民主化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⑥罗志刚:“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83页。在区域主义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李桃英认为,区域主义兴盛发展有力地抵制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对国际关系民主化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但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⑦李桃英:“区域主义的发展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38页。关于国际组织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问题,学术界近几年也开始对其给予了重点关注。焦世新在《文汇报》撰文论述了金砖机制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问题,认为金砖国家处于快速崛起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现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的羁绊,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观点和利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创立反映出各国希望加强合作,确保自己的现代化崛起能够持续下去的愿望。⑧焦世新:“‘金砖机制’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汇报》,2013年3月22日,第3版。杨成论述了上海合作组织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他认为,上合组织的成立是非西方世界在冷战结束后发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其重要性不在于创造了一个新的国际性地区组织,而在于在思想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为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国家间和地区内人民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⑨杨成:“上合组织成功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文汇报》,2012年6月6日,第6版。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研究旨在为中国外交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该项研究深化了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理论、内涵、原则、进程等的认知,拓宽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畴,尤其是推进了中国本土化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增加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章远《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美学关照》、房广顺和高宁《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国际法》、宋永刚和杨志刚《大历史视野下的国际关系民主化》、花永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民族主义视角分析》、巨永明《资本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陈广亮《资本的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悖论及真正驱动力》等论文都值得重点关注。①章远:“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美学关照”,《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房广顺、高宁:“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国际法”,《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宋永刚、杨志刚:“大历史视野下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理论月刊》,2005年,第8期;花永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民族主义视角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巨永明:“资本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8期;陈广亮:“资本的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悖论及真正驱动力”,《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在肯定其积极贡献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第一,绝大部分学者过度重视宏观理论阐述,对微观案例研究和中观对策研究重视不足;第二,研究视角过于狭窄,跨学科研究意识整体上来说比较淡薄;第三,国内研究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科研力量布局相对分散,学术梯队和专职科研中心尚未形成,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第四,现有研究成果不乏低水平重复研究,甚至伴随学术不端现象。
为使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更加扎实、深入,笔者认为未来应重视如下四个方面。首先,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强化中观研究在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证案例研究和中观实用对策研究。其次,研究主题范畴上需进一步拓展空间。应继续深化现有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学理及内涵、特征、困境与对策问题的研究,研究视野上应将中国与世界相结合,还要重视对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理论探源的研究,并强化西方发达国家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态度与反应的研究。②西方大国破坏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研究,相关学者已经有所涉及,具体参阅:罗志刚:“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82-83页。再次,研究视角上,要进一步强化和推进跨学科研究。国际关系民主化与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外交学、管理学、传播学、法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这就为实现跨学科合作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最后,学术体系上,要重视学术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的成立,有助于凝聚相关研究人员的科研力量,对形成团队合力,塑造品牌专业,构建国际关系民主化研究的前沿阵地,为国家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培养后备人才,构建学术团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