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舍小说后期创作的悲剧意识

2013-12-16刘静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老舍小说

【摘 要】老舍先生经历了从精神到物质的太多的人生苦难,这使他不得不以沉重心痛的视角来审视眼前的现实人生,通过描写善良的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对于发展的追求,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对人世间爱与美的呼唤,而最终都无一例外的走向悲惨的失败,刻画了人生的悲剧,在这些作品中老舍不仅展示了毁灭的结局,更着力叙写这一毁灭的过程:人生充满着无尽的劳苦与磨难,尽管人们总在尽力回避抗争,却仍然摆脱不了命运的残酷践踏。

【关键词】老舍;小说;悲剧意识

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他出生于贫穷家庭,父亲因为抵抗八国联军入侵而殉国,母亲独自支撑着全家,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她的性格和品质给了老舍以深刻的影响。孤儿寡母度日的艰辛窘迫使老舍过早体验到生存的不易和贫穷给人带来的身体心理上的极大创伤与压抑,但是个人命运的不幸,并没有禁锢住老舍的创作思维,反而更丰富了老舍先生的视野,致使他孜孜不倦的去思考人生的真谛。“一个人一旦遇到极大的不幸,就不会再以自我为中心,他会去沉思整个人类的苦难,而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不过是普通的痛苦中的一个特殊的例子,他会觉得整个人类都注定了要受苦,他自己不过是落进那无边无际的苦海中去的又一滴水而已” [1],老舍正是如此,在他的小说创作后期稍稍改变了风格,在他的悲剧意识中更多地融注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现实体会。悲剧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境界,它产生于人与宇宙、自然、社会的对立意识,在这种对立中,人的力量永远无法战胜浩瀚的宇宙、广博自然与社会,所以人始终被灾难笼罩,始终受到忧虑、恐惧、绝望的心理的折磨。“老舍创作伊始,所面临的是一个悲剧性的年代”[2],老舍生长在动荡的时代里,这一独特的时代背景塑造了老舍独特的个人脾性。老舍以藏于幽默中的悲伤与忧虑反映了中国社会相对沉滞一角的世态人情,“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笑匠,但他的幽默一开始就带着苦涩与酸辛”[3]。在老舍的悲剧艺术世界中,老舍不仅描摹了小说人物窘迫的生存情状和悲惨的命运遭际,而且洞察了造成他们悲剧的深层的缘由。

一、“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

老舍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这就促使他以沉重心痛的视角来审视眼前的现实人生,以藏于幽默中的悲伤与忧虑来折射现实人生的悲剧感与苦难性。老舍作品中的悲剧,不是单纯的只表现人类境遇中的悲惨,而是传达了渺小的人类的抗争精神和超越意识。对悲剧特质的界定,恩格斯说的很精辟:“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5]在老舍笔下,善良的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对于发展的追求,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对人世间爱与美的呼唤,做出来种种艰难跋涉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最终都走向了悲惨的失败,种种挣扎努力都付诸流水,让人唏嘘,这就是真正的悲剧。老舍在悲剧创作当中不仅给出了“毁灭”的结局,而且还重墨描述这一毁灭的过程,毁灭有价值的事物,可引起人们普遍的社会警惕,这正是一个作家悲剧意识的意义之所在。

比如老舍的中篇小说《月牙儿》“写出了一个中国女子的悲哀的美丽,苟活的生存”[6],文中的“ 我”是美的,不仅长的好看, 而且在孤苦凄凉的境遇中更招人怜爱。在困苦中她苦苦挣扎, 洁身自好,自立自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如水晶般清莹剔透的纯洁可爱的姑娘, 最终还是被推进了现实的狮子大口里, 被吞噬得尸骨无存。她还是走上了母亲的老路, 精神和肉体饱受折磨和蹂躏。才两三年的功夫, “皮肤粗糙了”, “眼睛里灰绿绿的带着血丝”,“是拿十年当一年活着”,“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 性格变得暴躁, “嘴擦得像个血红瓢”,“我看着自己死, 等着自己死”,“我”更看到自己悲惨的结局,“卖了一辈子肉, 剩下的只是一些白头发与抽皱的黑皮”。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可是, 在精神和肉体受着双重磨难的“我”, 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我”根本已忘了什么是爱, 为了钱, “我” 连学生和老头都卖, “我”懂得了调情,也懂得了“人若是兽, 钱就是兽的胆子”。“我”甚至还要故意把病传给嫖客, 还并不觉得对不起谁。一个少女的美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吞噬, 在她柔弱的挣扎中, 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碰撞和悲剧之美,感受到有价值的事物毁灭之悲痛。又如《四世同堂》中的陈野求,他满腹经纶,连祁瑞宣都不能不佩服,如果不当亡国奴,如果没有家中那个有病的妻子和八个每天都要向他求吃求喝的孩子,他完全可以做很体面的精神贵族,然而,亡国终于使他斯文扫地,八个儿子也相继离开了这个靠出卖灵魂的养活着他们的父亲,老舍着重的刻画揭示了他身上的人的尊严的毁灭,让人痛恨之余又有惋惜之情。

纵观老舍小说,其中所描写的自杀者有十余人之多:钱太太、祁天佑(《四世同堂》)、小福子(《骆驼祥子》)等等。虽然这些人物都是普通细民,在作品中也大多是小角色,对作品的情节和意义也许并未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老舍对于这些小人物却倾注了极多的热情,对于他们的形象描绘的鲜明生动,令人感伤扼腕。这些人物本性善良淳朴,自尊自爱,奋力追求理想中的生活,然而最终都走向了自杀的道路。钱太太、祁天佑以自杀来抗议日本侵略者的侮辱与暴行;小福子尽管己沦为暗娼,但是并不是好吃懒做者,也不是到道德低下者,她身在黑暗当中,却追求着真善美,最终以死维护了自己的清白或纯美的爱情。有什么样的死比死于绝望更惨烈呢?老舍基本没有刻意的渲染自杀者决择之时的心灵挣扎,在他笔下自杀虽是那么的平静淡然, 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对那些丧失了灵魂的“生者”,老舍对其人生遭遇是同情的,但对其精神堕落的结局则是充满批判的。对于那些自杀者,老舍给予了深深的理解与赞同,在这些人物看来,死亡不是恐惧,而是充满希望的解脱。所以日后老舍的自杀行为,也是不难理解的,那是他内心对于生命的最后一搏,他把死作为生命的最佳归宿。自杀,从生理上来看虽是生命的结束,但是从心理上来看则是对于无出路的环境的超越,这反映了老舍对人生悲剧的一种探究结果,寄托着一种绝望中的希望。一句话,悲剧正如鲁迅所定义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二、“被环境锁住不得不堕落” [7]

老舍小说中的悲剧主体大多数是普通的弱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挣脱不了环境的束缚而走向毁灭。在老舍的小说里,人生充满着艰苦与磨难,尽管人总在尽力的回避这些悲剧,却仍然摆脱不了命运的残酷迫害。隐而不见的命运却如影随形左右着人们,把人牢牢地控制在一条多灾多难的人生之路上。老舍曾如此阐释:“人始终逃不出景物的毒手,正如蝇的不能逃出蛛网”。这是多么的无奈和绝望[8]老舍小说中把人困住的“蛛网”,正是那个复杂庞大的的社会之网,人身陷其中寻路不得。老舍这样说:“不管人有多么大的志愿与生力,不管行为好坏,一旦走入这个魔咒的势力圈中,便很难逃出。” [9]

老舍小说中的诸多人物,他们得不到的爱,追求实现不了理想,追求拥有不了的美好社会,这些追求最终失败,势必导致悲剧。这种悲剧精神在作品中首先表现在人的拼搏与反抗上,生命在与厄运抗争中拚发出光芒。老舍笔下那么多曾拥有美好人性的人物,面对这强大环境阻力几经挣扎,最终不得不无奈屈从。放弃曾有的美好人性、自甘精神的堕落从而逐渐的步入命运的悲苦深渊是可悲的,是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最大的悲剧。《骆驼祥子》中从农村初来城市谋生的祥子,健壮,纯朴,努力而富有生气,在北京的街上拉洋车,凭着自己的体力与诚实的勤劳,经过三年的艰辛的奔波,祥子终于买了一辆新车。但半年后就连人带车被匪兵掳去。他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带回三匹骆驼,买了三十元钱,不久又被孙侦探抢走。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很喜欢祥子,祥子讨厌她,可是禁不住性诱惑的陷阱与贪心,祥子与她结婚,并用她的私房钱买了一辆旧车。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个人的奋斗一再失败使他由绝望走向堕落。祥子内心世界的最后一点微光全部熄灭,走向精神与肉体的全面堕落,他歇斯底里疯狂地酗酒、痴呆、破坏,向整个社会寻求变态的发泄和报复。老舍在对祥子的人生悲剧有深厚的同情更有严肃的批判,他充满焦虑地为祥子扼腕痛惜,清醒的悲剧意识促使老舍进一步追问祥子人生悲剧的深层根源。本小说通过主人公想征服环境而终于被环境征服,与命运的搏斗而终于向命运投降,这种悲剧正是“征服不了自然便被自然吞噬” [10] 。

如短篇小说《月牙儿》里,主人公对困住人的环境做出了顽强的抗争,却也同样摆脱不了“蛛网”。“我” 一直在跟命运抗争, 一心要挣脱厄运。虽然家境贫寒, 但“我”还是想体面尊严地活着, “我”时时保护着自己的纯洁, 努力念书, 饿着肚子努力攒钱, 拒绝了母亲去做暗娼的提议, 忍受了被母亲抛弃的绝望。“我”四处苦苦求职, 直到被骗失身后仍不放弃自尊, 不当别人廉价的玩物。“我”一直想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去生存, 到小饭馆做招待, 但最终还是为了不出卖色相而被辞退。这一次次的挫折, 让“我”意识到如果想活着, 就得抛弃掉体面和尊严; 想要体面和尊严, 就活不下去,两者只能择其一。“我”开始懂得这是黑暗时代所摆在穷人面前的“别无选择”。“ 我”太年轻了, 太想活下去了, 所以最终还是沦为出卖肉体的暗娼,走上了那条一直竭力逃避的母亲曾走过的老路。“我” 的悲剧命运在“我”的清醒与挣扎中显得格外触目惊心。《月牙儿》的悲剧色彩在于, “我”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看到: 母亲沦为暗娼, 是因为它反复铺陈的如果不卖淫,“我们”就吃不饱饭的事实。“ 妇人只有一条路走, 就是妈妈所走的路。”这种命运感一直笼罩在“我”的心头。每当“我”的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 它马上就会浮上心来,成为“我”的生命感悟。类似的典型表述还有“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 我仿佛看得很清楚:“ 有朝一日, 我得比她还开通,才能挣上饭吃” 等。生活宛如一口深不见底的井, 落入其中的主人公无论如何好强, 挣扎, 都只能一步一步坠入深渊, 彻底毁灭了本来就很卑微的人生追求。这是女人的命运“还不如一条狗” 的年代的真实写照。母亲做妓女是注定的, 女儿的职业也是世袭的。 “我”的现在正是妈妈的过去, 妈妈的现在正是“我”的未来。那个时代穷人没有选择的选择, 要想生存, 男人就要靠出卖体力, 女人则靠出卖肉体! 母亲在小说中从一个温顺善良,吃苦耐劳的慈爱的女人变成了一个见钱眼开, 贪婪和麻木不仁的人。当女儿得了病, 希望母亲能让她休息一下的时候, 母亲却硬着心肠让她多接些客。“妈妈能相见了, 爱死在我心里了, 像被霜打了的春花。”这样哀婉的笔调, 在主人公的前头总有一个自己未来命运的大坑, 不得不向它走去, 无论怎样也躲不开。就像《俄狄浦斯》里, 主人公与命运抗争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让人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悲剧感。作者一直都用淡淡的笔调,述说着母女俩无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即使明明知道厄运降至, 却也无可奈何的任由命运屠宰。残酷的现实像一把寒气逼人的利刃把“我”一步步逼到人生的悬崖边上。

在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中,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敢于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者,他敢于揭示让人痛苦的疮疤,从痛苦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老舍是成功的,他奉献给世人的大部分杰作都是他审美的悲剧意识体现,他的才力不在于惊世骇俗的见解或是狂放不羁激情,而在于对社会对人生那种无与伦比的洞悉”[11]。老舍在对市民世界进行揭露和批判的时候,他以独特的喜剧方式和幽默手段去体现其作品的悲剧品格:把悲伤藏在嘻笑中,笑和泪并在一起,在某些喜剧因素和嘲讽手段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老舍从自己生活体验出发,以表现中下层市民社会见长。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和苦斗,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和人物的艺术概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

[2]赵凯:《论老舍作品的悲剧意味》,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11月第26卷第6期

[3]谢昭新:《论老舍小说的悲剧艺术世界》,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4]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 页。

[5]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收入《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版,第198页。

[6]李萌兰:《浅谈月牙儿的悲剧美》,河南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7]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8]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9] 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10]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11]张国珍:《老舍的悲剧意识》,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作者简介:

刘静, 女,1985年10月出生,现任新沂市委党校教员。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老舍小说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对话”小伙伴老舍
生命的映像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