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缓和医疗照顾可借鉴的经验

2013-12-16米峙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由于癌症病患及慢性病患骤增,临终照顾日益受到重视。缓和医疗是目前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的临终照顾理念和模式。本文阐述了缓和医疗在国外的发展状况、人员、内容,为我国的临终照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缓和医疗;设置标准;末期病患

目前,中国癌症患者和慢性病患骤增,如何为这些病人提供满意的临终服务,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阐述了缓和医疗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及国外缓和医疗照顾中可借鉴的经验。

一、缓和医疗照顾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缓和医疗所下的定义为: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获益的末期病患所进行的整体积极的照顾。此时给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状的缓解,再加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及灵性层面的照顾更为重要。缓和医疗的目标是协助病患及其家属获得最佳的生活品质。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缓和医疗是指对不能治疗的病患采取积极的、全人的照顾,其目标在于确保病患和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质。缓和照顾的关注点在于控制疼痛及其相关症状,减轻痛苦和增进剩余生命的品质。缓和照顾结合了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照顾,让病患有尊严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及提供家属在病患生病期间及逝世后哀伤的各种支持。缓和照顾不论是在安宁或居家照顾,都提供了独特的整合照顾方式。2

二、缓和医疗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现代的缓和医疗照顾开始于1967年西西里桑德丝成立的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早期缓和医疗照顾主要针对癌末病人的照顾。在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的影响下,缓和医疗照顾首先在英国得到发展。在1987年缓和医疗在英国正式成为一个医学专科。1995年美国也成立了缓和医疗学科。其他欧美州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缓和医疗照顾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缓和医疗照顾机构和病房在欧洲各国相继出现,至今约有4000多家20世纪80年代亚洲国家相继跟进(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2001年5月,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台湾等15个地区及国家成立了“亚太安宁缓和医学学会”,这是全球第一个推动安宁缓和医疗的国际组织。目前中国缓和医疗照顾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缓和医疗领域得到的社会关注低、筹款困难、服务范围窄。目前我国的缓和医疗机构有三种;一是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如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二是医院内设的临终关怀病区。三是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的缓和医疗机构。

三、国外缓和医疗可借鉴的经验

对于末期病患来说,不仅要受到身体功能衰退带来肉体痛苦,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打击,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如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疾病的无助和焦虑等情绪。并且随着活动能力的丧失,社会交往逐渐减少,人际关系日益疏离。对于病患的家庭来说,也会面临一系列心理、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怎样提升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是缓和医疗照顾的最终目标。如何实现此目标,国外有一系列经验可供借鉴。

1、缓和医疗照顾的人员及其特点

缓和医疗照顾和传统医疗照顾有显著区别。它不仅对病患提供生理上的照顾,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灵性上的全面照顾;不仅对病患提供照护,而且对其家人也应提供服务。这样一个全人、全家、全程式的支持系统必须由一群包括医生、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营养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科专业团对来服务。各人员在团队中的作用如下:1、医生提供身体检查、症状评估、从专业角度提供详尽的治疗规划。2、护理师是医疗团队中非常重要的成员。除了需要实施缓解疼痛并使其舒适的相关处置,护理员的角色还包括教导家人照顾技巧,为医生提供病患的健康信息。3、社会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病患及家属的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病患去世后,对其家属提供哀伤辅导、促进其角色新适应。4、志愿者主要是协助照护工作,如减轻家属的照护负担。志愿者由爱心人士自发自愿参与。5、营养师为病患提供饮食建议,并根据患者病程提供专业的营养搭配方案。6、心理师主要对患者和家人进行心理评估、咨询和辅导。团队提供良好服务的重要因素包括;1、遴选合适数量的各专业人员。2、团队成员维持良好互动,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2、整合团队成员间的专业服务,定期制作全面合作计划。

2、缓和医疗照顾的内容

199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条缓和医疗原则:重视生命并认为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痛苦和不适症的办法。在此前提下,缓和医疗所关注的是:当一个人的死亡是可以预期的时候,医疗团队的目标从治愈转为照顾,缓解其身体的痛苦,并结合心理、灵性无微不至的照顾提高患者和家人的生活品质,有尊严的度过余生,平静的接受死亡。3生理、心理和灵性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下:

身体照顾:1、根据患者的病痛和症状提供专业化的治疗,2、给与患者舒适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生活保健。3、各种临终护理和死亡后遗体护理。

心理社会方面:1、给予病人的情感身心最大的安慰及最坚强的支持。2、鼓励临终病人彼此的沟通与互动。2、帮助病人维持正常生活型态,扩大其社会接触的广泛性。3、处理病患及家属的各项问题,并增强其与社区其他机构的协调能力。4、病人死亡后,对其家属进行哀伤辅导和追踪式照顾。

灵性方面主要是帮助患者接受生命的限度,协助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内心的平安,达到生死两相安的境界。

3、缓和医疗照顾的设置标准

每一个国家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了不同的缓和医疗模式和策略,然而其中一成不变的是多专业合作。由于各专业领域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若无共识很难达成目标。 因此能否有效发展并整合团队成员间的专业服务和维持良好的沟通是缓和医疗品质的重要 评量指标。 英国皇家学院工作小组针对缓和医疗设置标准做了以下的规范:(1)有关临终照顾的意义和目的必须说明清楚,提供成员作为计划服务和评估的指引。(2)必须有明文规定并在官方行政配合下保障服务的质量。(3)基于研究证据和小区需求的调查来规划服务的内容。(4)规划服务时必须考虑群众能够适当且公平的利用。(5)不同专业所提供的服务与其教育训练发展一致。(6)作为第一线照顾者必须具备胜任能力、怜悯心并且对病患和其家属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7)以一种正向关怀的态度促进病人家属和成员间对问题的讨论了解而能采取适当的调适策略。(8)团队成员必须提供病患和家属需要的照顾技巧。(9)必须重视且充分利用对病患照顾所需的不同专业的特殊贡献。(10)发展缓和医疗的质量保证计划以加速水平提升。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缓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缓和医疗学科的发展相对落后,医生和护士缺乏相关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政府没有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所以造成现有缓和医疗机构数量极少,很难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缓和医疗的需求。能否提供缓和医疗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把尺子,政府应积极推行这种医疗模式,把发展缓和医疗作为当前医疗改革的重点之一,同时还需制定配套的法律和福利制度。虽然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但缓和医疗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服务网络,社保部门需从保险支付体制上予以保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可提供资金帮助和人员协调,志愿者积极参与,宗教团体提供灵性关怀。

参考文献:

[1]陈壮梅,“海德格的死亡哲学与临终关怀之对显”,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P46.

[2]孙剑宏,2007年4月18日,“社会工作”,中山市南区青年论坛,http://bbs.nqzyz.com/topic.aspx?topicid=224 2007年4月23日.

[3]周宴竹,“安宁医护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战后台湾医疗史的意义”,淡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P 1.

[4]陈庆余,缓和医疗的原则,台湾医学.1997;1:P186-192.

作者简介:

米峙(1978-),女,汉族,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老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