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寻求转机
2013-12-16雷顺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广东涌现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专业镇,比如广州花都狮岭的皮具、中山古镇的灯饰、汕头澄海的玩具、顺德乐从的家具等,他们自成体系,颇具规模,并成为近30年来助推广东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而在成本高涨、用工荒不时涌现、外贸出口受阻甚至企业外迁的当下,这些专业镇,也像整个广东经济一样,正面临着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问题。
这些企业乃至专业镇,应该如何实现从代工到品牌,从广东制造变为广东创造,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国际兼顾的转型升级?《南都周刊》为此专访了曾为学者、记者,现为中国知名民间战略智库策划人的王志纲。
不能只做“代孕妈妈”
南都周刊:产业升级的问题,其实说了很多年了,为何现在还在说、还要说?
王志纲:这个问题,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和大的经济发展周期下来谈,今天珠三角面临的困惑、尴尬甚至进退维艰,其实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只不过珠三角表现得更为突出,是以往地方政府只顾眼前、GDP挂帅等短期行为历史积累所致,最终形成了今天头上的经济悬河。
中国的改革,我曾经概括为三句话:逼出来的改革,摸出来的市场,放出来的活力。“文革”十年,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创伤是方方面面的,也逼着中国必须调整,这才有了改革开放。改革的前提是要尊重历史、尊重规律、尊重民意、尊重国情,所以当时整个中国才会出现“放活”,农村包产到户,城市里涌现个体户、外资合资企业等,其实就是放活经济。
环境总在变,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调整。现在我们还在说产业升级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又必须解决。
南都周刊:珠三角地区第一次意识到产业升级改革是在什么时候?
王志纲:在1988年的时候,刚好是改革开放十年,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以东莞“三来一补”为代表的经济模式必须要升级换代,要转型。当时,这些地区经济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了,这个时候要考虑到往产业链的两端,就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去发展,否则即使你生了很多孩子,你也只是一个代孕妈妈的角色。
改革开放,让广东得到了一个“先行先试”的权力,当时恰逢国际经济的产业大转移,用了十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纳入全球化协作链条,形成了一种“三来一补”式的新型工业化,是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低端,微笑曲线的两端是在欧美,就是我们所讲的品牌和研发,还有渠道和营销。而珠三角的企业则是微笑曲线的低端,就是代工。
我跟当时的东莞市委书记欧阳德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说东莞目前的状态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日子虽然好过,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可怕的,政府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当时东莞也做了一些尝试,拿出几千万出来,奖励做品牌和做终端的企业。但是面对全世界蜂拥而至的转移产业,钱很好挣,甚至当地农民都已经腰缠万贯,政府拿出来的这点奖励,根本没吸引力。
南都周刊:汪洋主政广东以后,也提出过“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计划,为何广东企业的发展还会面临今天的局面?
王志纲:汪洋到广东的时候,2008年前后的那次金融危机还尚未波及到广东,可以说是在珠三角企业日子还算好过的时候,就预感到危机,提出了“腾龙换鸟”,升级转型。但广东人务实的特点有时也有负面的影响,很容易形成惰性,日子好过的时候,他们不会选择改变。另外,广东的经济里也有一些既得利益官员,牵扯的人太多,这也是不能推动改革的原因之一。
南都周刊:富裕也是阻碍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之一?
王志纲: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既然做代工相较于做市场、做品牌要简单很多,谁还会那么辛苦去做市场、做品牌?我从来不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发性,人都得靠逼,不逼迫的话,谁都会有侥幸心理。
中国企业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由于一开始习惯往外销市场,就已经很难回头,已经做惯了代孕妈妈,也不想学如何当母亲。还有就是品牌公司、跨国公司也已经垄断了渠道,珠三角的小企业很难挤进去,这样就将这些企业固定在产业链的低端上了。
要唱《国际歌》,不能唱《东方红》
南都周刊:你觉得2008年那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珠三角企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志纲:其实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是一个生机。金融危机的到来,会逼迫企业做出改变,就像韩国和日本,每次都是在危机中,企业思考升级转型的问题。日本的汽车企业,如果不是因为当年的中东石油危机,也不可能发展那么快,因为日本的石油100%依赖进口,日系车企选择背水一战,这才诞生了小排量的省油汽车。韩国的三星集团也同样是在危机下进行的转型。没有危机,怎么会有转机?
但珠三角的企业并没有选择在危机中转型,并且靠中央政府投放的四万亿庞大救市计划渡过了危机,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依然还在,反而错过了五六年的励精图治时间。所以,珠三角的企业如今还是必须要升级转型,不然就是死路一条,被淘汰。
南都周刊:珠三角企业的转型升级,除了受历史遗留问题外,如今促使其改革的因素还有哪些?
王志纲:这几年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也变得更贵,所以更需要企业升级改革,因为企业不可能一直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廉价劳动力。就相当于企业是一匹狼,平常吃的都是兔子,但兔子涨价吃不起的情况下,就只能物种进化。而且现在国内的经济环境也变得比较艰巨,逼迫企业要用比原来还要多十倍的力量才能实现升级转型问题。
南都周刊:珠三角企业,大部分都是做出口外销的,如今国际市场订单萎缩,企业是否应该选择外销转内销的战略改变?
王志纲:现在中国的内需市场,早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购买力十分虚弱的规模了,现在全球购买力最好的就是中国,例如奢侈品在中国就卖得很好。放着中国市场旺盛的购买力不做,反而主攻国际市场,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南都周刊:在企业升级改革当中,政府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王志纲:本来广东的传统就是没有神仙和皇帝,要创造幸福从来都是要靠自己,所以广东企业应该要唱《国际歌》,不能唱《东方红》。要向韩国和日本学习,虽然升级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前途肯定是美好的,是能浴火重生的。
政府动不动就几万亿地救市,这样也惯坏了企业。政府要做的事就是战略孵化,要引导,开拓企业的视野,而不是危机一来了就随便救市,这样很容易造成两个恶果,一个是企业的承受能力更弱,另一个是可能危机来得更大,就像现在,危机又来了,还是躲不掉的。所以政府也应该好好反省自己。
南都周刊:如今促使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条件成熟了吗?
王志纲: 不进则退,升级换代是必然之选。其实升级转型,珠三角在中国的条件是最好的,一是物质基础最好,二是工业最强,三是触顶天花板的时候,站的台阶更高,四是国际交流更全面。
但关键是要避免失误和心存侥幸,不能仅仅把目光锁定在国外,中国那么巨大的市场,一定会有多种升级转型的方式,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嫁接,要么通过让利,要么自己洗心革面,慢慢探索从生产到营销到品牌的延展。
还有一个战略问题,不能等和靠,珠三角的老板有个特点简单总结就是“小脑发达,大脑不发达”,他们看得见实际的东西,看不见未来的东西,现在是要虚实结合、要找战略的时候,一定不能心存侥幸。
南都周刊: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王志纲:企业在转型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一定要意识到大祸临头、在劫难逃,不要心存侥幸。其实五年前的救市计划并没有减轻灾难,如今灾难又再次席卷而来。历史证明,只要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往10000美元发展的时候,这种业态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工业化。所以危机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