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谈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2013-12-12毛宏琳韩戈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多义图式原型

毛宏琳 韩戈玲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谈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毛宏琳 韩戈玲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主要由四大领域构成: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隐喻研究以及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原型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以及意象图式理论对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

认知语言学 原型 框架 隐喻 概念合成一词多义

一、引言

一词多义(polysemy)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指一种词汇形式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一项 (one lexical form has two or more related meanings)。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语言学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新事物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者基本意义向其他外延意义、边缘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二、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与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认知语言学家 Rosch (1978),Brown(1990),Tversky(1990),Barsalou(1992)等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成员的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成员;反之,则越接近边缘成员。原型范畴不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提高最大量的信息”,而且“它们一直不断地适应新的表达需要”。

英语的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延伸义。基本词汇意义就是这个范畴的原型。我们以动词“explode”的意义演变为例,利用原型理论来解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

(1)Bombs were exploding all around the city.

(2)Suddenly Charles exploded with rage.

(3)We all exploded into wild laughter.

(4)After ten minutes the game exploded into life.

(5)Thunder exploded overhead.

(6)the exploding world population

(7)At last,a women’s magazine to explode the myth that thin equals beautiful.

句(1)中的“explode”就是该词的基本意义,或原型。指在封闭的容器(炸弹)内,化学物质燃烧产生大量的高压气体,并在瞬间释放,这些高压气体急剧膨胀,并产生巨大声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炸弹)爆炸”。句(2)、(3)中,把“explode”的源领域映射到了目标领域——人的身体内部,即感情的容器,感情挤压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突然迸发感情。句(4)中,把“explode”的意义从具体空间拓展到了时间概念上,表达了即将进入某种状态的速度之快。句(5)中,把“explode”的范围狭窄的源作用对象拓展到了自然天气现象中,为了达到强调雷声巨大的效果而用了此词。句(6)中,“explode”的意义从空间域拓展到了数量域。句(7)中,把“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后果映射到一个抽象的概念“破除、推翻”,这时,“爆炸”的原型意义已被抛弃。

三、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与概念隐喻、转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基于人们基本经验的、概念性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由两个域构成,一个是源域,一个是目标域。源域是人们熟知的、具体的;目标域是陌生的、抽象的。隐喻是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实现的,即从一个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相对复杂、难以理解的目标域。其前提是两个域要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具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结构,促进了词汇的变化。例如:英语“fire”的基本意义是“火”,是“物质燃烧的时候发出的光焰”。但是,通过“anger is fire”这一隐喻,“火”可以从物理概念域映射到心理概念域。“爱情的火花”同样如此。再如:英语“nose”本是指“位于面部中央,最为突出的部分,称之为‘鼻子’”。但是,其概念映射到汽车和飞机上,就称之为“车头”、“机头”。同样,由于嗅觉是鼻子的功能之一,“nose”还可以指代嗅觉。将其概念进一步映射到人的能力上,还可以指代人观察、发现某事物的能力。

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转喻则涉及一种“接近”和“凸显”的关系,是相近或者相关联的不同概念域中,用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一词多义现象也是概念转喻的产物。概念转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另一类是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例如:She borrowed his wheel for a spin out to Iffley(她借他的车到伊芙列去兜了一圈)。这里的“wheel”是本身交通工具车辆的车轮,而此句用之代替整个自行车或整个汽车。这属于第一类概念转喻现象。再例如:Cambridge will publish his works(剑桥将出版他的作品)。Cambridge本是英国的一个地名,而此句中的“剑桥”专指“剑桥出版社”(Cambridge Press)。这属于第二类概念转喻。

四、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与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图式”是初始层次上的认知结构,是人在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身体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简单的认知结构包括路径、作用力、容纳等。常见的意象图式有两种:

(1)路径图式。 例如:

a.We go to university from home.(我们从家去大学。)

b.Look at the long train from the first car to the last.(从第一节车厢到最后一节车厢观察一个长长的列车。 )

c.A water drop rolls from the table onto the floor.(一滴水从桌子上滚到地面。)

d.I’ll fly from Hong Kong to Sydney.(我将从香港飞到悉尼。 )

e.The highway links Beijing and Shanghai.(公路连接北京和上海。)

这些例句表示的活动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实际上具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有一个始源,或者成为出发点,沿着一个路径到达终点。他们都遵循“始源—路径—终点”这样的模式,即路径图式。

(2)容器图式。 例如:

a.I take out a bottle of milk from the refrigerator.(我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

b.I pour the milk out of the bottle.(我把牛奶从瓶子里倒出来。)

c.I pour the milk into a cup.(我把牛奶倒入杯子。)

d.我把钱装进口袋,走出银行,钻进轿车。

以上例子都和“容器”有关,例 d中,我把钱装进了口袋这个“容器”,走出了英航这个“容器”,再度进入另一个“容器”轿车。经过无数次“容器”的经验,我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容器”意象图式。

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用意象图式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介词“over”。《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中,将介词“over”解释为十四种不同的意义。可见,介词“over”意义极为丰富。下面举出极具代表性意义的例子:

a.She put a blanket over the sleeping child.(她给熟睡的孩子盖上毛毯。)

b.They held a large umbrella over her.(他们给她撑起一把大伞。)

c.She climbed over the wall.(她翻过墙去。)

d.The car had toppled over the cliff.(汽车从山崖上跌落下去了。)

e.Snow is falling all over the country.(全国各地都在下雪。)

f.We are away over the New Year.(新年期间我不在家。 )

g.We heard it over the radio.(我们从广播中听到的。)

Lakoff(1987)&Brugnan(1988)认为“over”最原始的意义是“横过、越过”。我认为“over”具有以下7种基本意义:①横过、越过;②在……上方(可触及、也可不触及);③到处、遍及;④从……边缘上掉下;⑤(尤指先向上然后再向下)从一边到……的另一边;⑥在……那边;⑦利用。

“over”还有其他引申意义,但是其各种意义都是可以归结于意象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五、小结

总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有助于把握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内部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给我们进一步对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0-90.

[2]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2-178.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多义图式原型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