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图、色彩与笔触
——浅谈阿利卡油画的特色理念

2013-12-12刘莞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阿利笔触作画

刘莞莞

构图、色彩与笔触
——浅谈阿利卡油画的特色理念

刘莞莞

阿利卡完成了从抽象艺术领域向具象写实绘画领域的成功转变。他在绘画上的突出成绩在于他将与众不同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以及独特的绘画语言成功地应用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并且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阿利卡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自然真实的色彩、不拘泥于传统的构图、前卫大胆的色彩搭配以及逸逸有草的笔触等。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阿利卡的独特的绘画艺术。本文就阿利卡绘画的理念以及构图、色彩、笔触等方面探讨其绘画风格。

阿利卡 理念 构图 色彩 笔触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当代油画,在整体上已经告别了形式前卫与自我表现的现代主义指标,更为强调对人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关注。阿利卡独特的创作理念正是与这一观点在内容上相一致。夏加尔曾经说过,艺术中的每一个点,都应该对我们的血液流动做出反应,与我们所有的本质,甚至我们的潜意识相呼应。[1]阿利卡在从具象艺术领域的学习中领悟到绘画的实质不再是记忆和重构,而是观察。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思想,对当今的绘画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绘画理念的转变

阿利卡绘画生涯的初期作品总是带有非常典型的抽象主义特征。但是在他了解和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之后,渐渐地转变了他的创作理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因为阿利卡受到过早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无不都是潮流的、现代的。60年代后期,阿利卡观看了卡拉瓦乔的画展,他突然意识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绘画到绘画再到绘画而已,并没有将绘画行为与观看事实联系起来”。与其说是卡拉瓦乔给了阿利卡第二次绘画生命,不如说是阿利卡终于潜心探索到了他的绘画真谛,具象写实主义才是他真正的艺术方向。阿利卡在作画的时候总是直接进入绘画状态,同时将新的绘画语言和新的表达形式运用在绘画中。在写生的时候,他要求一幅画必须一次性地尽快完成,过久的作画时间会使对物象最初的短暂的新鲜的冲动的感受丧失。他认为画家应该画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活,应该按照画家自我的感觉方式来表现对象。于是阿利卡的艺术重新开始转向具象方向。

画家被物象吸引,物象被画家进行主观改造。阿利卡摒弃了抽象绘画创作思路中以内心思想为主导的理念而逐渐走向观察具体事物,在进行写实绘画之后,他的画中描绘的通常是他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最平实的东西。比如毛巾、衣服、眼镜、雨伞、植物以及亲人等都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他没有特定的绘画思路只是跟着当时物象给予他的感觉走,并且始终致力于捕捉人或物一刹那间稍纵即逝的鲜活感与生动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确是高于生活的。阿利卡的绘画有一种禅意,能够在最平实的东西中找出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阿里卡的画不仅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还渗透着一种形而上的意味。可以说他的画并不像传统绘画规规矩矩地再现客观真实的事物,又不像抽象绘画那样特立独行的从内心自我的想法出发,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阿利卡的绘画在技法上并无令人惊奇之处,反而将技法降低到最原始的程度。其艺术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绘画的自我的观念及独特的视角。他所画的通常都是对日常生活的瞬间感受的捕捉,在创作之前并没有具体的构思,而仅仅是随着自己当时对物象的感觉由一个中心点向周围扩散,慢慢地一步步地试探性地摸索前进。阿利卡一直强调在作画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他认为仔细观察要比如何去画好更重要。他将绘画的技法降到最低程度,更显得画面简单而又自然。他与邓肯·汤姆森的对话中提到过:“自从我感受到了根据亲眼所见的事物来画画的乐趣,对于我自己而言,就必须放弃我已经学会的东西,必须学习不再归纳,不再制造,不再结构,只是用线条和笔触去捕捉和追随我看到和感觉到的一切。”[2]在作画时,阿利卡认为“观察与着色”应该同时进行,思考包含在对物象的观察中,严格的审视,不停地在画布上着色,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然而这个过程需要画家对物象的独特感觉来平衡,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视觉材料全部内化,一点点地,将密度强度自发性、一致性、真实性融为一体。它必须用一种能量重新安排,就像在海滩上风吹沙一样,这种能量是一种“气”。 若没了“气”,绘画就没有了“生命”痕迹。[3]

二、绘画魅力的要素

第一要素是色彩的把握。他曾研究过色彩只有在自然光线下,才可还原到本质意义上的真实的色彩。他的画室采用自然的白色,避免了其他的色彩对作画环境以及物象造成色彩上的干扰。他的油画中的物象几乎都运用固有色来概括丰富多变的自然色,他作画时用的颜色也是少之又少。他力求最本质的色彩来表达对象,色彩单纯优雅,新鲜简洁,其间透露出一种纯真自然的效果。他的作品虽是现代的、独特的,却没有后现代的无聊颓废,而是让人感受到了淡定优雅的从容。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提到,画家在运用色彩时并不是根据色彩是否真实与自然,而是因为它们对某幅特殊的画面是必要的。我们察觉到了阿利卡在色彩语言的表达上的个性观念和情感流露对作品形式的作用。阿利卡绘画中的色彩不考虑时间、环境光源和气候的不同,会给物体带来千变万化的甚至非常微妙的色彩变化,尽最大可能纯净物象的色彩,减少色阶的层次,淡化形体,在大块对比色中找出其和谐和视觉上的统一。[4]

第二个要素是画面独特的构成。阿利卡的画面具有很强的构成感,简约却不简单。就如我国古代画家马远和夏圭常常采用边角构图和半边构图,阿利卡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独特的画面风格是得益于他曾经学习抽象绘画的经历。阿利卡的画面有自己的风格,他对画面的体会和掌控力是自信的,描绘出了画面中属于他的一种情趣。 就如潘天寿先生所说的:“对景写生,要懂得舍字。懂得舍字,即能懂得取字,即能懂得景字。”[5]正是因为阿利卡对“舍”充分的领悟,所以使得其作品极富情趣并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由于阿利卡之前是从事抽象艺术的,所以他的具象绘画不同于古典绘画那样有具体的有理论指导的表现形式,而是更自我地表达物象带给自己的感受,即兴地表现物象。

最后一个要素是笔触的美感。他使用比较硬的毛笔作画,通常用比较稀薄的颜料,在画布上涂擦色彩的时候,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如中国画的皴笔。由于阿利卡创作的时候是放松的、自由的,这种笔法的形成与他的创作理念有紧密的关系。阿利卡的画面色彩都很薄,在调配颜料的时候,他加了大量的液体媒介剂,颜色稀释了就更容易在粗糙的布面上自如地行走,用笔更加随意轻松。

首先,对湿壁画的研究过程中,使他渐渐领悟到了一次性作画和局部着色以及画面留白的意义和用笔技巧。作画时他用笔时就如中国水墨画中用笔一样,有时需要一泻千里,有时需要长短不一,力度也不尽相同。这都是根据画面需求和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阿利卡也需要笔触来传达他当下的感受,于是便形成了其笔触特有的表现力。

其次,在皴擦用笔的过程中,颜料与媒介剂的比例不同,运笔速度的快慢会使画面产生留白效果,画面会产生出轻松的透明感。阿利卡的笔触犹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却也不缺乏对事物形体的表现,结构造型色彩都有独到之处,用笔舒缓得当,有很强的形式感,很强的绘画性。

第三,中国的水墨画也给阿利卡相当大的影响。阿利卡曾经说过:“依据生活作画并非仅仅是再现。”[6]他从来不用素描打草稿,而直接进入绘画状态,犹如中国画写意追求的“气韵生动”。阿利卡认为在作画时要把色彩与形式交织运用,使他们能贴切画面并达到想要的效果,而笔触的绵延亦是诠释“气”的一个重要成分。

当代绘画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阿利卡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坚持依据真实的现实生活作画。他以自己独特的观物模式享受生活,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呈现给我们一种新的艺术理念。他的绘画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生活中并且他始终坚持这一理念。他的作画理念与创作手法让我们对具象艺术的发展有了更好的认识,对具象艺术所深藏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以后的具象艺术探索做了很好的指引。

[1]迟柯.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20世纪[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93.

[2]邓肯·汤姆森.阿利卡的早期生涯[J].世界美术,1995 (3).

[3]阿利卡.具象表现绘画文选——源于观察的素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217.

[4]严明.论阿利卡的油画艺术[J].艺术百家,2003(1).

[5]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顾丞峰.阿利卡画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阿利笔触作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第七页 知识点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折段麦秆来作画
艺术之春
墨水作画
阿利的红斗篷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梵高:笔触与激情
指纹来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