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无兄弟,不篮球”谈起

2013-12-12朱文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林妹妹副词语义

朱文琦

一、引言

近年来,“副词+名词”现象日趋流行,不仅口语中经常使用,更频繁见于各种媒体以及文学作品中,“无兄弟,不篮球”、“很中国”之类的说法已是广为流传,因而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并试图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但多数学者多重点解释“程度副词+名词”,对“否定副词+名词”的现象或在文章中略带提及或直接忽略,避而不谈。基于此,笔者将在前人关于副词修饰名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汉语中大量“不+NP”结构用例的考察,对“否定副词+名词”现象中为代表的“不+NP”结构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不+NP”结构的类型

在对“不+NP”结构的考察中,根据汉语语言语汇习惯和名词的性质,“不+NP”结构可分以下几类:

(一)五种特殊构式

1.A不A,B不B。如:1)那个唱戏的有什么好的,男不男,女不女,阴不阴,阳不阳的。2)莎莎抽泣起来:“大宝又被送回精神病院,难道你还要我过这种寡妇不寡妇,妻子不妻子的生活吗?”(李国文《花园街5号》)

2.不A不 B。如:3)今天不年不节的,喝什么酒啊?!4)不人不鬼。

3.什么A不A。如:5)她理应帮我的忙,不能说什么报酬不报酬。(老舍《方珍珠》)6)曲三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我双腿已废,还说得上甚么绝技不绝技。”(金庸《射雕英雄传》)

4.还A不A的呢。如:7)还他不他的呢。8)还酒不酒的呢。

5.管它A不A。如:9)管它台风不台风,我们都不怕。10)管它客人不客人,我们开始吃吧。

(二)词汇化的古汉语

如:不才、不日、不法、不轨、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毛之地、不情之请。

(三)不+抽象名词

如:11)这不人情,太不人情。(《人民文学》1986,1)12)这件不名誉的事会像影子一样永远追逐着她们母女直到老死。(航鹰《东方女性》、《作品与争鸣》,1984)13)可是不能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些本来很“文化”的事,也变得不“文化”起来。 (《变味的文化》、《杂文月刊》,2004,2)

(四)不+具体名词

1.不+普通名词

(1)不+指人普通名词。 如:14)在宴会大厅里,她着一身浅蓝色印花旗袍,真是风姿绰约,可是坐下来后,居然跷起了二郎腿,这动作对她来说太不淑女了。15)我已经很不男人了,我一辈子都不会成功。(安顿《绝对隐私》)

(2)不+指物普通名词。 如:16)无兄弟,不篮球。(阿迪达斯2008年篮球系列广告语)17)我们力主用游击战为唯一作战方向,来个麻雀满天飞。现在不麻雀了吧,麻雀长成了野鸡。

2.不+专有名词

(1)不+人物专有名词。如:18)而旭丹将来如果做出很不林妹妹的行为,那今天的蛋粉也必然离开她,这点大家心中有数。19)他这个人也太不雷锋了吧,这么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都不肯帮忙。

(2)不+时地专有名词。 如:20)同时,她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本来就是个非常不现代的女人。(陈染《无处告别》)21)上海,“最不中国”的城市。 22)可不可以不江南。(曲阜师范大学琅環诗社石文学《可不可以不江南》)

前两种类型已列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范围,而后两种类型正是现代流行的超常规语言现象,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后两种。

三、“不+NP”结构中NP的语义特征

对“副词+名词”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撰文讨论过,如刑福义、张静,但早期的探讨主要侧重于这种结构在汉语语法的合法性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种现象的讨论愈演愈热,但大多数学者仍然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作出解释。进入21世纪,学者们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很多专家从功能解释转向语义解释,在语义特征方面,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指称义丧失,陈述义显现

名词一般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义指就是该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物,这是名词的指称义,所以名词的指称义是客观的,而“不+NP”所表达的意义是说/写者对人或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或看法。这时名词具有了主观化,表示陈述义而非指称义。因此,又有学者认为“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属性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而这些特定的属性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所构成的意象或意象组合又能因特定的认知语用需要,在一定的语言使用情景下被该名词所转指”。这些特定的属性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所构成的意象或意象组合就是名词的陈述义。

如:23)近些年,赵薇在角色创新和演技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她可一点都不“花瓶”了。

24)这一体认更夹杂着对自我不乡村不都市的尴尬身份难以言说的酸楚。

上两例中的“花瓶、乡村、都市”不再是某种指称的概念,而是与这些概念相关的特定属性意义或社会文化内涵的陈述义。这里“花瓶”是指外貌美而内在匮乏的女人,“乡村”是指乡村的朴素、守旧、落后、缺少文化等特征,“都市”是指都市的现代、繁华、文明、教养等特征,所以,“花瓶”是陈述“花瓶”的社会文化内涵义,“乡村”、“都市”则是强调其属性意义。

(二)概念义隐藏,性质细节义凸显

“名词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词的本质意义或初始意义,具体表现为词典上的释义,这种意义是理性的,具有稳固性、概括性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概念意义。另一类意义不是词义本身所具有的内容,而是附加在词义之外,具体描述了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一种性状或功能,这种意义受到时代、社会、文化、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主观性、多变性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性质意义。”从语义角度看,典型名词进入“副词+名词”结构,用的不是本然意义(概念意义),而是一种临时赋予的“异感”意义,即细节义、性质义,在“不+NP”结构中也是一样,名词的概念义隐藏,名词的性状义表层化、显性化,性质细节义得到了凸显。

如:25)南孙才凄然发觉自己的心态同母亲一样,怕,怕对方知道她不名誉的一面。(亦舒《流金岁月》)

例 18)、20)、25)中“林妹妹、现代、名誉”的本然意义都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它们的性质细节义。“林妹妹”是凸显其“柔弱、温婉”的细节义,“现代”则体现的是一种“时髦、开放”的性质义,“名誉”显现的是其“体面、光鲜”的性状义。

四、“不+NP”结构的语用价值

储泽祥、刘街生在判别新现象条件中指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一般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是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所以“不+NP”这种搭配格式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发展能力,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修辞效果。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不+NP”结构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系统。”“在交际时往往会用尽量少的语言形式来负载尽量多的语言信息,这体现了它的‘尚简’原则,即经济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量大的信息、说话者觉得重要的信息、听话人预测度较高的信息,往往用复杂的形式表示。反之,用较简的形式表示。”一般的,人们趋向于用简洁的语言形式传递较多的信息,从而创造出符合经济原则的超常规组合,“不+NP”即是。“不+NP”本身具有语义的模糊性、多样性,人们可根据自身经历、知识结构、所处时空等因素结合当时语境去感悟和补充,极大地增大了信息量,言简意赅,经济有效。例15)用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如果把“不男人”换成“不勇敢、不成熟、不沉稳”就会显得啰唆、不简洁,并且虽然说出了“男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但却无法完整精确地表达出“不男人”的意思,不如用一个简洁又耐人寻味的“不男人”表达更有表现力。

(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

“不+NP”结构中,由于受“不”的修饰和限制,名词的语义特征发生变化,细节义凸显,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形象更突出,立体感更强。刘正光认为“不+NP”结构是“具体指代抽象”的转喻映射。如例14)中,“淑女”一词形象表达出了女子的美好气质,若用“不优雅”、“不美”等,意思可能接近,但太过直白无味,还不全面,没有“不淑女”一词形象生动;如例18),我们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形容词形象表达“林妹妹”的性格特点,而如果把“不林妹妹”改成“不符合林妹妹的形象”,意思虽然接近,但平淡直露,更没有“不林妹妹”生动形象,令人遐想,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语言表达的创新性

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不仅会推出许多新词新语,导致词汇的变化,也自然会影响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中国目前处于历史上思想最为开放、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新事物、新行为、新观念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表达需要与之相符合的载体来承担,这就必然促使汉语自身也发生激烈的变革,突破原有模式,创造新颖方式。而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创作语言的简洁经济、幽默含蓄更促使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而出现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于是“不+NP”结构顺应新时代人们猎奇、求新、求异、求简的心理和表达的需求应运而生。如例22),就给人诗的意境,给人无穷的想象;例16)就让人感到新奇有趣,且耐人寻味,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

五、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 “不+NP”结构的各种类型,“不+NP”中名词语义特征的变化以及从语用价值角度分析其存在发展的原因对“不+NP”结构这种现象进行了阐释。由于能力有限,在讨论中可能存在不足,但我们应承认潜在的语言世界是丰富而神秘的,且“存在即合理”,“不+NP”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的,它的发展将是富有生命力的。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 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徐连祥.论名词前加“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1):52-54.

[4]刘正光,王燕娃.“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J].外国语,2009,32(4):26-33.

[5]胡学文.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句法操作及限制条件[J].山东外语教学,2005(2):36-39.

[6]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5):368-377.

猜你喜欢

林妹妹副词语义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语言与语义
林妹妹在2018
激活与“林妹妹”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狠撕“柔弱林妹妹”标签请叫我率性蒋老板!
陪你去拍婚纱照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