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朝女性面饰漫谈

2013-12-12吕华亮侯晓珊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花黄红粉子夜

吕华亮 侯晓珊

六朝是一个奢靡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女性像器物一样,成为男人们玩味、欣赏、吟咏的对象,故此,六朝妇女尤爱装扮,她们身着罗裙,足蹑丝履、耳垂明珠、头戴华饰,把自己打扮得高贵而华美,以期赢得男性的赞赏和青睐。从纸质文献及出土材料看,六朝妇女的装饰可谓繁盛之极,仅就面部装饰看,就有以下数种:

眉饰。六朝女子注重眉饰,其法约有两种:一是画眉,即用颜料描绘眉毛。南朝民歌《读曲歌》曰:“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独孤嗣宗《紫骝马》:“远听珂惊急,犹是画眉人。”江总《秋日新宠美人应令》:“翠眉未画自生愁,玉脸含啼带似笑。”庾信《梦入堂内》:“画眉千度拭,梳头百遍撩。”六朝人画眉颜料用黛,《释名·释言语》:“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刘熙《释名》卷四,《四库全书·经部》)《采桑度》:“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沈约《登高望春诗》:“城阙郁盘桓,日出照钿黛。”另外,就所画眉形看,主要有两种:(1)蛾眉。蛾眉指像蛾子触须一样又细又长的弯眉,是古代女子流行的眉形,《诗经》就用“螓首蛾眉”来夸赞女子长得好看。六朝人也钟爱蛾眉,这在诗歌中有体现,如沈约《三妇艳》“小妇独无事,对镜画蛾眉”,范缜《嘲刘郎诗》“雀钗横晓鬓,蛾眉艳宿妆”,何逊《咏舞妓》“逐唱回纤手,听曲动蛾眉”,等等。(2)广眉,指眉阔且长。广眉在汉代已流行,《后汉书·马援传》:“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853)六朝女子亦有画广眉者:《子夜四时歌·游女曲》“氛氲兰麝体芳滑,容色玉耀眉如月。”陆机《日出东南隅行》:“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吴均《楚妃曲》:“春妆约春黛,如月复如蛾。”所谓眉如月、象翰(羽毛),即指广眉。二是以黛点眉,即在眉毛中间点黛。庾信《舞媚娘》“眉心浓黛直点”、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新妆莫点黛”、刘氏《赠夫诗》“妆铅点黛拂轻红”等,写的便是这种点眉之法。

贴花黄。古代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为点缀,或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贴附,称“额黄”、“鹅黄”、“鸦黄”、“约黄”、“贴黄”、“面靥”等。此额间饰可涂、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约效月”,指涂抹时约束使之像月;“裁金星”,则剪金星形以贴额也。另外,简文帝《戏赠丽人》“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徐陵《奉和咏舞》“低环向绮席,举袖拂花黄”,陈叔宝 《采莲曲》“相催暗中起……薄落点花黄”,费昶《咏照镜》“留心散广黛,轻手约花黄”,《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写的都是这种面饰。

唇饰,即用颜料涂染嘴唇。六朝女子以红唇为美,故常以朱涂唇。朱超 《赋得荡子行未归》:“捉梳羞理鬓,挑朱懒向唇。”《子夜歌》之一:“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丹唇含九秋,妍迹陵七盘。”左思《娇女诗》:“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江淹《咏美人春游》:“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这里的“朱”、“丹”、 “赤”、“绛”皆指红色。 唇饰也叫“注口”,《子夜四时歌·春歌》“画眉忘注口,游步散春情”,陈叔宝《采莲曲》“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是也。六朝时的唇膏添有香料,故诗人每言及唇口之香,萧纲《倡妇怨情诗十二韵》“荡子无消息,朱唇徒自香”,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艳彩裾边出,芳脂口上渝”是也。

施粉。为了让面部皮肤细柔光洁,古代女性爱在脸上擦粉。《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史游《急就篇》卷三,《四库全书》本)六朝女子亦爱施粉。陈叔宝《梅花落》:“拂妆疑粉散,逐溜似萍开。”殷英童《采莲曲》:“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粉有白粉、红粉两种,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所谓“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也。所谓“朱”,即指红粉,六朝女性尤爱红粉,此亦可证之于诗歌:江总《姬人怨服散篇》:“自悲行处绿苔生,何悟啼多红粉落。”丁六娘《十索四首》:“欲作胜花妆,从郎索红粉。”王金珠《子夜四时歌·秋歌》:“朱颜润红粉,香汗光玉色。”

点的。六朝女子爱在面部装饰红点,叫做“的”或“的子”。 杨慎《丹铅余録》引《释名》曰:“以丹注面曰的子。”王粲《神女赋》:“税衣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兮结羽仪。”潘岳《芙蓉赋》:“飞须垂的,丹辉拂红。”张景阳《扇赋》:“皎质皦鲜,玄的点锋。”皆指此。六朝人施“的”的位置,或在双颊,如傅咸 《镜赋》:“珥明珰之迢迢,点双的以发姿。”所谓“双的”,指双颊各点一的。繁钦《弭愁赋》也说:“点圆的之荧荧,暎双辅而相望。”或在两眉之间,如现代小儿所点之“美眉翘”,左思《娇女诗》“立的成复易,玩弄眉颊间”是也。六朝女子点的风俗还可从壁画中得到印证,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女性画像,双颊处有圆形图,显然是的饰;而敦煌榆林窟中一妇人画像,不仅双颊点的,双眉之间亦有的饰。女性点的之俗,起源于古代王侯妃妾进御之制,杨慎《丹铅余録》曰:“《释名》曰:‘以丹注面曰的子’,本天子诸侯有群妾,以次进御,有月事者止不御,难于口陈,故注此于面,灼然而识也。”(杨慎《丹铅余録》卷十五,《四库全书》本)

总之,六朝人很注重面饰。张率《日出东南隅行》一诗详细描述了女子早起后梳妆打扮的情景,其中“施着见朱粉,点画示赭黄。含贝开丹吻,如羽发青阳”四句,便写到了面饰中的施粉、点的、贴花黄、涂唇等。

猜你喜欢

花黄红粉子夜
“红粉”来信
《红粉》海报
“红粉”来信
王学美
好一个秋
大花黄牡丹居群及其种子萌发的相关特性研究*
月亮的第十六个子夜(外二首)
子夜吴歌·冬歌
子夜无眠(外四首)
《南北朝子夜四时歌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