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2013-12-12鲍华新
鲍华新
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鲍华新
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认知工具,已被证明对外语教学,尤其是对外语词汇教学与习得大有裨益。但在中国外语词汇教学与习得方面,它还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隐喻理论;接下来在隐喻理论和语言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隐喻在推动一词多义和惯用语习得方面的独特作用;最后得出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意义重大的结论。
隐喻 词汇教学 多义词 惯用语
一、隐喻理论的介绍
(一)隐喻的含义
隐喻即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较为抽象的事物,是语言和思维所固有的,是人的思维认识、组织、归纳客观事物的重要媒介,也是普通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隐喻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法,文学和诗歌中经常应用隐喻来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隐喻也经常被当成比喻,因为它把两个相似的事物联系在一起(Evelyn Hatch&Cheryl Brown,2001:92)。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在普通语言中普遍存在,他们并不像浪漫主义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John I.Saeed,2000:303)。
(二)隐喻的结构
Lakoff认为理解隐喻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一个认知域(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另一认知域(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Lakoff, G.&Johnson,M,1980:3)。人们要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人类语言从整体上讲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
(三)隐喻的特点
隐喻具有四大特点:规约性、系统性、非对称性和抽象性。隐喻具有规约性引起了对隐喻的创新性的争论。认知语义学认为即使是相似的隐喻也能创新,它们只是保留了原有的隐喻特征。隐喻的第二个特点是系统性。隐喻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对比点。源域和目标域联合起来拓宽隐喻,并且这种联合的内部具有逻辑性。隐喻的第三个特点是非对称性。它并不构建两个概念的对称性,相反,它激发听者转换源域的特征去理解目标域。隐喻的第四个特点是抽象性,这与它的非对称性有关。典型的隐喻是用一个比较具体的源域去描述一个比较抽象的目标域。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隐喻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经过几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们说出来的英语听起来还是怪怪的。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还是母语思维,不能很好地应用目标语的思维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因此学习外语要强调学习它的思维方式,学习一种语言要在隐喻的基础上理解一种语言如何对概念进行编码。Gass and Selinker认为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词汇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Gass&Selinker,1994:270),但是如果只是死板地没有效率地教学将会挫败学生对词汇的兴趣,这样又怎能期望整个语言教学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呢?
(二)隐喻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隐喻用系统、具体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词汇记忆;其次,学生可以通过隐喻系统来找到自己母语中的相关知识来促进他们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再次,隐喻让学生通过文化提示来理解词汇中的隐含信息;最后,学生可以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来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中的概念。本论文主要从多义词、习语两个方面来阐述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1.隐喻和多义词
词语的多义现象在英语中是很普遍的,但在多义现象中,一种是同音同形词,各个意义之间没有关系;另一种多义现象是各义项之间有明显的联系,词汇意义有区别但又有着明显的联系。词典中每个词条下罗列的多个含义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这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是具体的,人类最初认识的原始意义。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派生得来的,是人类认知时,由一个已知、具体的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未知、抽象的认知域的结果。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隐喻能力,循着隐喻思维规律,对词汇本义产生联想,根据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其各个喻义。
2.隐喻和习语
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习语,因此对外语学习者来说习语的学习不可避免。但是由于习语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隐喻对习语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当代学者 Kovecses&Szabo(1996),Nunberg G,I.A Sag&T Wasow(1994)给出了许多证据证明许多习语是我们概念系统的产物,它不仅仅是语言而已。习语并不是每个词的字面意思的总和,而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概念系统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习语本质上具有概念性和隐喻性。因此在教习语时要给学生提供认知理据,这样他们才能更快而且长久地记住习语。
以情感隐喻概念为例,情感是人类最主要的,也是最普遍的亲身体经验之一。在汉语中和英语中表达“愤怒”情感的主要隐喻概念有许多共性。比如,“愤怒是热”,但在“愤怒是热”这一隐喻概念中,说英语的人多选用“愤怒是容器中加热的液体”这一隐喻,而说汉语的人更多选用“愤怒是容器中加热的气体”的隐喻。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英语句子:My anger kept building up inside me.我内心越来越愤怒。(直译:愤怒在我的体内聚集增长。)She managed to keep her anger bottled up inside her.她努力控制着愤怒。(直译:她设法将愤怒关在体内。)“气”在汉文化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字眼,中医理论认为,“气”是运行变化与体内维持生命活动和推动腑脏组织功能的精微物质。因此汉语中表达愤怒的词语中多含有“气”字,如“气炸了肺”、“怒气冲天”、“气呼呼”、“气急败坏”、“气汹汹”、“气愤”、“气冲冲”等(王再红,2010:134-136)。
简单地说,习语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概念隐喻来激励学生学习习语,培养他们的隐喻思维,学生才能逐渐地像说本土语那样选择本土语思维(Schmitt&Michael,2002:129)。
三、结语
总之,要将隐喻理论具体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在二语教学和习得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隐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与习得的效率。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摸索勤实践,更好地利用隐喻理论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John I.Saeed.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Evelyn Hatch,Cheryl Brown Evelyn Hatch,Cheryl Brown.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Grass,S.M&L.Solsk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1994:270.
[5]Lakoff,G.&Johnson,M.Ma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Express,1980.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