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非·诗歌品鉴:当代诗人七家

2013-12-12赵振开

天津诗人 2013年3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北岛·同行

北岛: 赵振开(1949- ),朦胧诗人代表之一。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零度以上的风景线》《开锁》。2009年获第二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评选A奖。

同行

这书很重,像锚

沉向生还者的阐释中

你的脸像大洋彼岸的钟

不可能交谈

词整夜在海上漂浮

早上突然起飞

笑声落进空碗里

太阳在肉铺铁勾上转动

头班公共汽车开往

田野尽头的邮局

哦那绿色变奏中的

离别之王

闪电,风暴的邮差

迷失在开花的日子以外

我形影不离紧跟你

从教室走向操场

在迅猛生长的杨树下

变小,各奔东西

品鉴:

北岛先生善于曲折性的抒发胸臆的方式,含蕴构建自己的诗歌意境,这首诗歌蕴藉深细的倾诉让我们可以屏息静听到诗人是那样深情地向世人倾吐自己内心深处细腻凝重的情意,而且,千回百转,一波三折,做到了“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诗歌的艺术构思,恰似千年的古钟发出的一声声深沉厚实的音响,令人与其共鸣,同其悲悯。

诗歌是一种艺术,且是一种心灵的艺术,艺术的真实虽源自生活的真实,但却比生活的真实更概括、更集中、更鲜明、更感人。《同行》中折射出的人文关怀和内心价值取向是不言而喻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以说,北岛先生的诗歌创作与当代诗歌崛起的时代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当“朦胧诗”的狂潮巨浪过后,接下来的就是当代诗歌“低诗潮”,诗人阵线内部也开始分化瓦解,而北岛先生也长期生活在国外,那么,他又要怎样的与他人“同行”?

这首诗歌是他的新作,他镇定冷静地思考着自己之“路”,意象明晰晓畅却又阴冷沉重,比如:“这书很重,像锚”,书之“路”让“词整夜在海上漂浮”又让“笑声落进空碗里”;路之“行”让“头班公共汽车开往/田野尽头的邮局”最后的结局是“离别之王”。可见,其主题思想充分地呈现出诗人的傍徨苦闷,

忽高忽低的思想情绪往往会产生对某种事情的追忆,“从教室走向操场”那些珍贵的同窗情意也是“各奔东西”,结尾处诗人竟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情怀,整个诗篇 “感事而作,缘事而发” ,让思想情感的潮水飞流直泻充满着生命力。

这首诗歌精炼含蓄、婉曲深折,情韵深长,用旁敲侧击指法表达丰富的情思,北岛先生既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勾勒鲜明的意象,又善于把悠远的情思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之中,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他的诗歌带来了特有的朦胧美,以风格平淡、意境生新为基本艺术特征,他还能于诙谐中寄寓某种人生体验或讽刺之意,从而让诗歌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启迪性。

林雪·致——

林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其作品散见国内报刊杂志,诗作被选入各种作品选数十部。出版诗集、随笔集、诗歌鉴赏集十余部,诗作曾获国内数种奖项,诗集《大地葵花》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致——

我来过……我的襁褓从没在这里打开过

我的祖先只在梦里走进古城区。一条河

哺育的码头和世故出入在他们的褡裢里

一代代集体的肉身喂大了嗜血的历史

我的腰身从没在这里拔节……我脊椎里

那些不可理喻的激情从没在这些低矮的巷子里

变的更混乱、更具哀愁。我的青春没在这里的雨季

灌浆,我那无由反抗的一切,你还来不及荒废、分享

我的成熟没在这里秋季脱粒……那些无人所知年代里

诗句和磷一起在暗夜困乏的神经上燃烧

太阳升起,种种现实的遮羞布就会从幕府中滑落

我来过……我封存了我的酒,只带来了诗句

而把所有阅读的历史都留在半岛

我把奖章带给那需要光环的人,而藏起

那些曾与我一起在一文不名岁月里

挣扎的人们,在贫穷枯燥的生活中互相取暖

和有所期盼的人们:我藏起一双手为了再次拂过生命

我藏起一个胸怀,为了更近的越过死亡

我只想活着,并一直爱下去。我来到这里

寻找和给予一处更好的生活所在。寻找和给予

不被猜忌和误解的幸福。寻找和给予更温柔的一双手

在夜里互相擦去眼泪和血迹。寻找一个臂弯

以便支撑着不被生活的巨石辗碎。寻找一只翅膀

加上我的一只,逃离或跃入命运的深渊

品鉴:

如果把自身命运在一种诗意的精神高处投影,这影子呈现出的空灵洒脱自是不可言喻的了,林雪女士诗歌的恒久魅力或许就在这里吧!?

爱情中人无疑就像太极图的黑白鱼,他们的互绕运动构成了一个自我回归的圆周运动,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更加的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是最终的目的,爱对方仅仅是手段和过程,一如易经有语:“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个互绕着的双星体构成了一个完成的整体,爱情中人也可以说是宇宙旋转的中心。

在林雪女士看来:“寻找和给予/不被猜忌和误解的幸福。寻找和给予更温柔的一双手/在夜里互相擦去眼泪和血迹。寻找一个臂弯/以便支撑着不被生活的巨石辗碎。寻找一只翅膀/加上我的一只,逃离或跃入命运的深渊”。诗人以其锐利的目光洞穿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真正要的是什么,正常情愫的释放,价值尊严的彰显,人生港湾的幸福,比翼飞翔的快乐,让痛苦在理想的光辉中伟大,让女性觉醒意识的诗章在生命中流芳,让爱情得以升华,且赋予其更广阔的含义。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富有立体感的语言抓住了一瞬间的感受,而这一瞬间的诗意表达却是跳跃的,闪动的,触发了自己的一颗深沉敏感的心灵,诗中之“我”直接出现,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深细婉曲,含蓄朦胧,以一种疼痛且快乐的情感自我表现又自我超越,让诗中之境象呈现出一个主体之对象化的世界,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和诗化。

林雪女士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整体的象征性,展示出她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这不是某一个词语、某一个诗句用了象征辞格或者表现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的象征性,造成宽广的联想空间。《致——》这样的题目就可以让人此联想到个人的爱情境遇并唤起一种共性的爱情体验,我们在深深叹惋人生命运的同时,乃见诗人的笔调风流,神情燕婉,情意绵绵,寄意深远,读来就具有了感染力,品来就有了味道,加之意象和情感的扑朔迷离,更令人感觉有神秘隽永之感。

朵渔·细雨

朵渔:高照亮,诗人、学者。诗集《暗街》《高原上》《非常爱》、文史随笔集 《史间道》《禅机》《十张脸》。

细雨

黎明。一只羊在雨中啃食绿荫。

梧桐低垂着,木槿花落了一地,满眼让人颤抖的绿!

雨沙沙地落在园中,它讲的是何种外语?

一只红嘴的鸟儿,从树丛里飞出来,像一只可爱的手套

落在晾衣架上。

读了几页书,出来抽烟,天空低沉,云也和书里写的一样:

“他们漫步到黄昏,后面跟着他们的马……”

——然而一把刀!它滴着冰,有一副盲人的深瞳,盯着我。

一个人,要吞下多少光明,才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拉起你的手——我们不被祝福,但有天使在歌唱。

一声哭的和弦,那是上帝带来的钟

在为我们称量稻米……

品鉴:

朵渔先生的诗歌整体上的精神特质是悲悯孤独的,或许可以说成是他内心的一种情结,集中呈现了他的焦虑、他的思考、他的良知……。比如:“一只羊……梧桐……木槿花……雨……一只红嘴的鸟儿……”,这些诗句的意象准确细致,富有想象力的捕捉到一种自然情趣的动态之美,朴实刚健,直抒胸臆,陈达己见。

他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从动物的特征入手感悟人类的情感,言此而意彼,托物而言志,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虚象则是由实象诱发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就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他直面人生掷地有声的诘问:“一个人,要吞下多少光明,才会变得美好起来?”一个诗人对世间真相的洞察自然呈现于字里行间,语言简洁而有力,给予我们足够的警醒力量,好似“一声哭的和弦,那是上帝带来的钟/在为我们称量稻米……”,这种阔大意境、无羁无束的诗歌形式始于有意识的感情却终于无意识的感情,而诗人的感情是借助于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二者相互作用、彼此渗透、有机统一。

笛卡尔说:“我们的意志的自由是自明的”。我在品读朵渔先生诗歌的时候,总能在不经意间就想起了这句话,一个诗人能借意志的自由表达一种完美人性的思想,也是人的本性对事物必然性的理性把握。这首诗采用动物和人物两种经验的比较进行构思创作,其价值判断是建立在时空的一种比较上冷静而从容,其表现是间接的,有层次的,有深度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能使读者更深邃地理解生活,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展示了“味外之味”的诗歌艺术的魅力。

荣荣·循环

荣荣:原名褚佩荣。多次荣获国内各种诗歌奖项,著有诗集三部,诗集《看见》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循环

他们一次次看见那些人走动

世间变化太大 他们仍坚持着旧时模样

一些灰尘停留在往昔的桌布上

一堆乌云 孤立者的深渊

静夜里细小的声响 灰的黑的事物

太多的旧眼光 无法被一只蛰伏的野蜂带走

不通灵性的人 还在盲目地前行

他在惊惧或逃遁

他亲历的险境 早被那些人忽略

我不是他们的同谋 我只想绕道远行

我也只是反复地看见

一个远逝的人 留下的回忆里的针芒

品鉴:

循环——让人自然想到花开花谢、生老病死、转换不息的生命现象,一如:“兴衰兮循环道理。”(明·张景)。

诗中的“他们”只能“一次次看见”而“坚持着旧时模样”;而“不通灵性的人 还在盲目地前行”。这周而复始的人生,这麻木不仁的生活。似乎有一个清醒的“他”又“在惊惧或逃遁 ”。“他们”——“他”——“那些人”就构成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在循环中,循环可是封闭的圆圈,也可是周而复始的在螺旋中上升抑或螺旋中下沉。

荣荣女士这首诗歌从感觉、感知的审美的角度,通过客观世相去阐释一种出世的意义和入世的精神。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时代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死水漂浮无根。因此,她从容淡然的说:“我不是他们的同谋 我只想绕道远行/我也只是反复地看见/一个远逝的人 留下的回忆里的针芒”。可见,以出世的境界去做入世的事情,这无疑是一个学者、一个诗人磊落豁达的胸怀。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这种意境在荣荣女士的笔下已不是一首诗一幅画,而是有质感,动感,光感的立体思维创设的虚实相生的智者形象。情与理统一,形与神统一,在这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与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这首诗歌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开拓丰富的想象力构成了一个艺术形象整体的诗意空间。可见,诗歌的意蕴和内涵及由此产生的冲击力量,都是通过诗人的精心构思和精彩描绘来实现的,在提炼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加工更具有典型性和感染力。

荣荣女士的诗歌平和恬淡、含意深婉、脉络细密,注重于感性思想主要借助于意象或联想,用简洁自然的诗句道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反映生活情趣,擅长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小生动的景象描绘出一个悠远的意境,让人在自然而然中体悟人生的哲理。诗人感觉敏锐精细,思想特立独行,而一首好诗只有在感性和理性都达到极致并相互渗透以后才可引起他人心灵的共鸣与回音。这首诗歌诗人没有刻意安顿高深的哲理,只是通过原生态的感觉于质朴中见厚意、平淡中寓深情,可谓言近旨远之作。

张树方·在北纬五十三度仰望

张树方: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歌、歌词、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先后在《北京文学》、《新华文摘》、《诗刊》、《词刊》、《星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报刊媒体发表、播出转载300余首(篇)。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大奖,著有诗集《冻土带》,现任《北极光》文学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在北纬五十三度仰望

没有哪一座山脉能中断

即使暂时看不见

两山间的触须也根根相连

其实石头是最忠诚的

总是或隐或现

让人忘不了

山的真实存在

有小溪或河流穿过

即使是冰封

也形同一把刀

亮剑般提示山的威严

在北纬五十三度

仰望最北的天空

仰望最北的太阳

仰望最北的月亮

仰望最北的一座山

仰望最北的一棵树

仰望最北的一片雪

就如同水

放平了自己

头顶上所有的高度

都会降低

与你交流的视线

品鉴:

试问:在北纬五十三度仰望?他在仰望什么?

品读张树方先生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一直这样问自己,真的就如他在诗歌中写道的:“在北纬五十三度/仰望……天空……太阳……月亮……一座山……一棵树……一片雪……”吗?这一个个目不暇接的诗歌意象又隐喻着什么?

是。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是告诉我们真的能够令他仰望的就是这些大自然的景观,这是他真实的心境,一生的追求。而人生的意义何在?这首诗也给了一个答案:如山,如水。

大兴安岭的一切事物本身是具体可感的,它们是以感性的、具体的影子投人到诗人的心灵里,并在这一触发下得到一种感受进行分析、揣摩和体验来悟出哲理,深厚的感情也充盈其间。古语说的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与水的形态与人的内在形态达成一种共识,我们在接受山水的精神遨游的时候一直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潜能的双向提升。诗人正是通过自己这样的艺术感受,把我们带到一种“生态大我”的境界。一如:“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设入作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张树方先生的诗歌全心致力于描写大兴安岭的自然景色,简约中见深意,厚重中见飘逸,广博中见豪迈,这和他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恰如其分栩栩如生的比喻句,含蓄隽永蕴涵哲思的象征句,让心中情、眼前景充满着雅健清新的精神气质,酣畅淋漓的营造出的画面基调明亮,清韵天然,进一步扩展了诗歌的可容性和时空感,诗风呈现出一种朴素随和、又健朗豪迈之情。他的诗歌十分注重语言的自然节奏和诗句的音乐效果,而且语意连贯、虚缀于实、凝练深厚、平白晓畅、极具鲜活自然、苍浑劲健的地域特色,呈现出一个北方汉子淳朴真挚、刚直不阿的创作风格。

王雪莹·越来越喜欢一张白纸

王雪莹:诗人,历任某中央新闻单位驻省记者站长、《北方文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诗歌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杂志,作品入选各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三部,其中《我的灵魂写在脸上》荣获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骏马奖”。

越来越喜欢一张白纸

最美的初逢

最深的伤痛

最长久的期待

失而复得 得而复失

——谁在幕后安排

制造这神秘的旋涡

这不断升起又沉下的泡沫

靠手中的一粒沙自赎

我已从沧桑之河

返回童年的岸边

当你来到 亲爱

就是云游的浪子还乡

离散多年的兄弟重聚

我会为你准备好一切

——盛大的庆典

水 粮食 温暖的床榻

一季又一季狂风

一场又一场飞雪

倔强的心已了然寒冷的品质

——宽容地爱吧

我已放弃独享温暖的权利

低处的尘埃喧嚣向上

高处的流水一路向低

而我越来越沉默

越来越简单

越来越喜欢一张白纸

品鉴:

一首诗歌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之间的那种化出化入的圆通和谐,王雪莹女士笔下的这首诗中人为动,纸为静,这一动一静之间可谓是妙合无垠,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一个完美契合,人生何尝不是一张白纸,来去之间的过程一如那开启又闭合的天堂之门一样,平静得就像不存在;白纸很薄,只有零点一个毫米,薄的只可用手触摸白纸的存在,摩挲的轻微声响又好似一种生命的叹息。她的文字质感在于触动人心,清晰的显现出一种亲和的魅力;这样的暗喻似乎只属于柔软又知性的女性,言简而意韵深长。这让我们一次次的走近诗人,如同一次次的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亲和感何尝不是诗意哲学之所在!

她的诗歌独道之处还在于内在节奏与乐感,内存韵律自然而生,思想情感的升华、人生要义的审视、梦想现实的解读、自我价值的认定,从生活到哲理,从景致到情感无不涉及,达意准确、富有韵味,将文字的主旨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这个角度俯视睥睨,诗人自然以一种澄澈空灵的心境阐述了自己愉悦的是“越来越喜欢一张白纸”。这样的构思新颖奇特,想象力自然来自于生活磨砺的体验,准地把握住一张白纸特征,找到了一张白纸特有的心理暗示,可以看出诗歌精神是一切生命的本原和真义。

王雪莹女士通过“一张白纸”的意象,给人一种立体的、真实又虚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感染力,巧妙的将人生大智慧蕴藏在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主题下。可以说,一张白纸会在他者的诉说中安身立命,童稚地涂鸦也好,诗意的书写也好,一张白纸就是生命的守侯,而对于像她这样胸有大爱的诗人来讲,这分明透着一股岁月的风韵,以及凛然独立的一份豁达,她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位展现出生命的立体感,适度的控制了情感,留下了一方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与诗人之间产生一种心有灵犀的共鸣。读之,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谭五昌·证词

谭五昌:诗人、博士、文学批评家,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篇,编著专著十余部,2007年4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

证词

我常常想为自己的生命写下一份证词

或者一段别致的墓志铭

以预防天空中一万束阳光背后一团浓黑的乌云

生活里一万次幸运当中一场巨大的厄运

而我对于这个世界的雄心远远没有完成

一栋大厦的事业还刚刚搭起高大的脚手架

一首辉煌的长诗也仅仅书写出一个漂亮的开头

而我对于生活的爱恋更是亏欠太多

百米之外必定有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他沉默的灵魂还期待着我穿透岁月的洞察

以及充满真诚的致敬

方圆数里总有一位为爱情击倒的少女

她受伤的心灵暗自渴望我光明言辞的抚慰

还有大大小小的聚会散布在不同的时辰和场所

它们神情慷慨地为我预留下一份由衷的欢乐

此刻当我微笑着完成了这份生命的证词

我就好象完成了对于世界的全部雄心

以及对于生活的所有爱恋

而时间也乐意以博大的胸襟替我接纳

这份虚构出来的生命的完美

品鉴:

品读这首诗歌时,我的耳畔适时响起:“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谢灵运语]这样的济世情怀在谭五昌先生的很多诗歌中都很常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所感之物不仅包括自然现象,而且包括全部社会生活,是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渴望的必然结果。当然,社会生活本身并不是诗歌,诗人把社会生活进一步的挖掘,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把美超脱于现实之外,就构成了诗歌特有的气质。

诗歌的情感本质不是主观的臆说,而是对艺术现象的本质性概括。“高情”指诗人的情感与个性,诗作所要表达的主要是指情感在个性心灵中的活跃状态下而产生的一种人生的高洁境界。这境界就是:“百米之外必定有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他沉默的灵魂还期待着我穿透岁月的洞察”,以及“ 方圆数里总有一位为爱情击倒的少女/她受伤的心灵暗自渴望我光明言辞的抚慰”。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也是一种善良朴素的人文精神,更是一种达观朗键的诗性智慧。

“诗性智慧”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最早见于18世纪意大利美学家维柯所著的《新科学》,按照维柯的论述,“诗性智慧”是一种以超越世俗功利为目的的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这首诗歌就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注重情感的体验,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来展现生命中最本质的真实,将来自心底的一声长长的感叹一并发出,给人强烈的心灵震颤,一如孟棨说的:“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谭五昌先生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形式多样灵活,常常爱借助富有特征性的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的刻画来唤起一种大境界,物小蕴大,更有利于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对象,表现重大的内容;托物兴怀、感悟咏志,让寄托于物的思想裹着感情自然的抒发出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托义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次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营造寓意深远的意境。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感情上的熏陶,艺术上的享受。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