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社会心态蓝皮书(2012-2013)》的美学意义

2013-12-12李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蓝皮书层面心态

李帅

“以人为本”:《社会心态蓝皮书(2012-2013)》的美学意义

李帅

蓝皮书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从心理层面、现实层面、理想层面和日常生活角度敞开个人、群体和社会构成结构,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从尊严、幸福、满意度、安全、信任、支持、公平到心理健康,真正地敞开了人的本真生存面目。这样的“还原”,正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表达了对社会化了的人的终极关怀和生命的慰藉。

以人为本 《社会心态蓝皮书》 美学意义

2013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通读全书发现,“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精神。“以人为本”语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管子·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里的“人”指的是广义的“民”,即广大的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亦提倡“以人为本”,其理论内涵与儒家说法一脉相承而又略有不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民固邦守”之“民”和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倡导的“人性的复苏”之“人”的双重含义。现已发行的两本蓝皮书可以说贯彻了这一精神,它既有对“大写”的人的人文关怀,又有对“小写”的人的生命安慰,从关注人民的尊严和幸福,到关注个人的情绪和满意度,从社会的需要到人的需要,反映了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话语的嬗变,从而敞开人的本真生存面目。在此意义上,社会心态蓝皮书不但有社会学意义,还具有美学价值。

(1)蓝皮书从心理层面在人类共性的角度上,提出要满足民众的基本需要,这是对个人之本真生存状态的敞开,尽显生命关怀。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积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从宏观上指出了全社会应该共同促进和努力的目标,但是,人民群众指的是“大写”的人,“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也非常宽泛,蓝皮书则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小写”的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它既是动态发展的,又是错综复杂的,但也不是不能把握的。《几种重要需求的满足状况:基于网络调查数据的社会心态分析》一篇,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地洞悉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结构,从而在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之间建立联系,提出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感四种社会心态的基本动机成分,提倡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社会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人们的精神生态状况堪忧,行为源于动机,动机源于需求,这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在调研的基础上,《总报告》分析透彻、直指要害,对人的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剖析,指出需求分生活需求和社会性需求,是一个不断攀升的过程,有时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同时迸发,如高级需求也已普泛化,这对政府满足民众的需求增加了难度和不可控性,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之,总报告和社会感受篇所做的,就是尝试着敞开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是对社会化了的人的“祛魅”,其旨归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蓝皮书从现实层面在人类特性的角度上,表达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注,这是对弱势群体本真生存状态的敞开,尽显人文关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社会构成结构并不是理想的橄榄型,而是有着庞大底盘的金字塔形,这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与民众的生存境遇的改善息息相关,在被忽略的冰川之下,有普通市民,有弱势群体,有罪犯,有信访人群,有新生代的农民工、大学生、青年等等。蓝皮书将触角伸向了金字塔底座的方方面面,而又不失典型性,从而敞开了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群体。比如,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无疑是数量庞大而又是转型期最为令人瞩目的。《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研究》主要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和微观的个人社会经历两个维度,透过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窥视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展现的复杂社会心态,以敞开这个群体的生存境遇;《杭州新生代农民工自尊调查研究》是从人格角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切身感受;《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分析》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展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三篇文章从自我人格、社会心理感受和现实融入三个角度敞开了作为流动人群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这种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加上底层的视角,使得所做的调查和分析真正起到了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底层民众的作用,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系。

(3)蓝皮书从理想层面在社会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又解决问题,这是对社会构成结构的敞开。每一篇深刻的分析,都有相应的对策,而且专家们的洞察力所展现的深度、高度、广度、厚度又远非一般的“申而论之”所能企及和覆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阶层意识导致的底层认同、群体分化以及社会分裂的潜在风险,对此的对策是“保障中低社会阶层的利益,关注弱势群体,用社会公平淡化阶层意识”,除了社会公平,还有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等等。其次是社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信任危机、群际冲突、公众维权等,对策是重建公权力信任。现代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卢梭所言的“契约社会”,自给自足的模式已被打破,分工合作、团结协作、共守契约已成社会共识,但“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固化,成为群际冲突、社会矛盾的温床”,如何解决信任危机已成为摆在社会管理面前的一道难题。总报告指出,社会信任包括水平信任和垂直信任,即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说到底社会信任的重建中公权力应该起到核心的作用。如果说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调查的《2010年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分析》(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还只是提出了社会信任危机这一问题的话,那么《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调查报告》(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则扩大了调查的范围并使其进一步深化、细化,从社会管理角度而言,具体对策包括:一是重建公共权力信任,这是政府的职责,让权力公开透明,提高诚信度,并从制度层面固化;二是在全社会营造信任的氛围,这属于道德层面,民众应有参与意识,让公权力受到监督;三是法律层面,严厉打击背信、失信的行为。因此可以说信任是实现社会融合、凝聚社会共识的法宝。

(4)蓝皮书从日常生活角度阐释社会情绪的调节与疏导,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情绪是主体对他人、群体、社会乃至环境的一种主观感受,有即时性、不确定性和原发性的特点,直接对应的是人的感性层面。个人情绪会影响他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状态,如果脱离理性缰绳的约束会导致不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严重者甚至危害社会。社会情绪与社会情感不同,后者是一种经过提炼和升华过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心理,比如民族感情、信仰感情等;前者多处于自发的原生态状态,是社会现象和现实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从中可以窥见整个社会或部分群体的心境状态,也因为如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关注社会情绪极为重要。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正向为主,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情绪是一种能量,负向情绪需要宣泄和疏导,正面情绪需要鼓励和扩散,最终在反思与调节之下引向理性平和健康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成熟和成长的标志”。 情绪的疏散过程实则是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在此,蓝皮书体现了一种促进社会共识的努力:从情绪到心态到核心价值体系,从个人到群体再到国民性——以期实现 “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的努力和愿望。蓝皮书展开了两个向度的追问,一方面它的研究和观察视角从大到小即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话语;另一方面,它又从关注个人情绪、特殊群体,以此消除强烈的底层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共建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上升到国民性的高度。这是它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思路。

总之,蓝皮书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从心理层面、现实层面、理想层面和日常生活角度敞开个人、群体和社会构成结构,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从尊严、幸福、满意度、安全、信任、支持、公平到心理健康,真正地敞开了人的本真生存面目。这样的“还原”,正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表达了对社会化了的人的终极关怀和生命的慰藉,从而消解强烈的底层认同、淡化阶层意识、化解社会情绪反向的怪现象,去凝聚一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

[1]王俊秀,杨宜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蓝皮书层面心态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2018年“宁夏系列蓝皮书”正式发布
《上海投资蓝皮书》发布
第八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还是“看掐架”心态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可信计算联盟联合两家机构启动蓝皮书编纂工作 我国首本《信息安全蓝皮书》即将编撰发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