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这样看世界
——《钟形罩》中埃斯特眼里的孤独和死亡

2013-12-12邓小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埃斯特巴迪隐喻

邓小艳

她这样看世界
——《钟形罩》中埃斯特眼里的孤独和死亡

邓小艳

《钟形罩》是著名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它以普拉斯本人早期的人生经历为蓝本,描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大学生埃斯特·格林伍德充满困惑和挣扎的心路历程。本文力图基于女性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心理对埃斯特眼中的孤独和死亡的表现及原因进行探讨。

钟形罩 观察视角 颜色 孤独和死亡

《钟形罩》曾风靡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校园,备受评论家们的关注,国内外对于此部小说的批评大都集中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批评及社会历史批评。普拉斯辞世半个世纪,她这部充满女性话语的作品仍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女性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往往较男性更为细腻,并能在相对狭窄的视野中悟出更多的诗意”(王先霈,2000:212)。本文从女性的独特观察视角和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她独特的看世界方式和眼中的孤独与死亡,其独特之处体现在对颜色的极度敏锐、擅用隐喻描述所观所感以及眼中弥漫死亡的阴影,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对颜色极其敏锐

(一)他人色彩亮丽,自己暗淡无光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感知经验总和的组成部分。埃斯特对周围人物的外貌和服饰的颜色极其敏感,运用大量的颜色词汇来修饰和描述。首先分析她眼中周围女性的色彩元素。大学好友多琳“一头白亮亮的秀发做成钢丝发……一双蓝眼睛像透明的玛瑙弹珠”;①4杰西身着紫丁香色的上衣,仿紫丁香花的帽子,紫丁香色手套;奎恩大夫身着海军蓝色套装和白衬衣;隔壁房里的病人的紫红色裙子,彩色萤石饰针,铁锈红色发丝;就连海边出现那位寻找儿子的妇女,她也留意到这位妇人身穿红色短裤和红白相间的圆点三角背心。

那么埃斯特对身边男性的色彩的观察是否同样敏锐呢?巴迪:金色头发,蓝色眼睛,土黄色夹克,蓝色布裤子;同声传译康斯坦丁有着浅棕色头发,深蓝色眼睛;马科身穿一尘不染的白色西服,浅蓝色衬衣,黄色领带;威拉德先生清澈的蓝眼睛,泛着红晕的脸颊。从埃斯特对周围人物的描述中,我们初步看出在她眼里,他们的色彩是亮丽的,至少不是黑灰色的。而她在第一章中提到自己的形象是:漆皮靴子,配上黑色漆皮腰带和黑色漆皮手袋。

两次和多琳一同参加聚会,埃斯特都身穿黑色紧身礼服,和焕发出银色光泽的多琳形成鲜明对比。埃斯特“觉得自己慢慢融入暗影中,就像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的底片”。[1]9在心理学上,对于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现象。黑色来自黑暗体验,使人感到神秘、恐怖、绝望,有精神压抑感。在她眼里别人亮丽无比,而自己却是暗淡无光的,这样的强烈对比,让她感觉如同生活在玻璃器皿中,与社会格格不入,孤独得快要窒息。暖色的东西看起来比冷色的东西大,从这个层面上讲,埃斯特感觉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如同隐形人一般。

(二)周围灰暗的环境渲染孤独感

埃斯特对颜色的敏感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周围环境的颜色感受。开篇就描写街道如同峡谷底部灰蒙蒙的;当她和姐妹们从办公大楼出来时,街道又是灰蒙蒙的,水泥黑乎乎的;当她和巴迪的父亲去巴迪的疗养院途中,灰蒙蒙的天,阴沉沉地压在头上,丛丛冷杉从灰色的山间一直延伸到公路边,深浓的绿色看上去几乎变成黑色。从纽约回家时,灰色的行李箱,灰色的车。这些是对室外颜色的描写,那么室内呢?巴迪住的整座疗养院的色彩设计以猪肝色为主,阴沉的门窗,颜色好似烧焦一般的皮椅。这些大多是暗淡的色彩,从心理学上讲,这些灰暗的色彩会增添人的负面情绪,比如孤独、抑郁和恐惧等。

(三)极端时刻的色彩充斥

埃斯特对颜色的敏锐还体现在她于极端时刻的色彩感受。当她食物中毒后,依旧对周围环境颜色敏感,比如她的白色睡衣、浴室的白色瓷砖、护士的粉红色手、金丝眼镜、白色护士帽、白色瓷杯。当她打算结束生命时,颜色还是充斥着她的双眼。自缢:母亲黄色浴衣上的丝带,卧房琥珀色的阴影;溺水:周围一片波光粼粼,宛若蓝色、绿色、黄色的宝石;吞服安眠药:绿色的保险箱,蓝色的首饰盒,黑色天鹅绒,而在她吞到瓶底的药片时,红色蓝色的光在她眼前闪烁。当埃斯特身体和心理处于非健康状态时,对色彩的感受更能体现她对外界颜色的敏锐观察力,从中也透露着她的孤独,她如同生活在钟形罩,声音不被外界听到,而自己对外界的色彩则更加敏锐。

二、世界是隐喻的画面

“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个文字图画,意味着:请试着这样来看世界;它倾向于通过描述另外的事物来解释某一事物以便帮助听众或者读者理解这一事物”(smith,2011)。埃斯特倾向于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所观所感。她经常凭借某种形象的事物或者具体的动作来描述眼前的世界和自身的心理状态。在她眼里,似乎世界就是一个个隐喻的画面。从小说的标题及第一章,我们已初见端倪。标题“钟形罩”,取词于埃斯特在医院见到的钟形玻璃罐,她用“钟形罩”比喻现代人的孤独感和窒息感。第一章多处体现埃斯特眼里的隐喻画面来描述她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孤独:自己像一部呆头呆脑的有轨电车、龙卷风眼;在莱尼的房间,感觉沉寂像从林中的荒草那样又高又密,自己就像地板上的一个洞。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她在纽约实习时的茫然和渺小,最终导致深切的孤独感。另外,埃斯特的眼里,汽车如同囚车,房屋好似被罩在巨大又无法逃避的笼子里。她仿佛是生活的囚犯,被关在孤独的囚笼,眼里充满囚禁的画面。

她用非常形象的画面叙述自己的人生及未来,从中依稀透着独孤与无望,“我看到日日年年如同一长串白晃晃的箱子向前排列,在箱子与箱子之间横搁着睡眠,仿佛黑色的阴影一般”。①108“我看见我一生的岁月好似竖在路边的电线杆,电线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第十九根电线杆之外却一根杆子也看不到”。①104小说结尾部分,埃斯特从医院出来时,对于她的未来,她所能看到的只是一连串的问号。埃斯特把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迷茫,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现给读者。

三、死亡的阴影四处弥漫

海德格尔认为 “死亡是存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普拉斯崇尚死亡之美,提出“死亡,是一门艺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埃斯特一直生活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中,也曾多次尝试走向死亡。开篇就提到:“我老是看见那具尸体的脑袋……像带着一只黑乎乎的,散发酸臭味儿的没嘴气球。”①1她见到的周围物体也经常联想到死亡,比如电话机像一言不发的死人头颅、现代浴缸形似棺材、微微发亮的墓碑般的牙齿、似墓碑般的鲨鱼牙齿和鲸鱼耳骨、抛洒在空中的衣服布片被风带走、如同一位亲爱的人的骨灰等等。她听到的声音或听不到的安静会联想到死亡,比如招生办公室的电话留言似僵尸般的声音、夏日的静谧像死亡一般抚慰着一切。埃斯特内心深处的茫然与孤独,一步步把她逼向死亡,也让她处处感受死亡的阴影,如同她描述的那样被越来越深地塞进一只叫人窒息的黑口袋,没有出路。

四、埃斯特为何这样看世界

(一)时代背景

虽然这部小说问世于1963年,但是其创作于50年代。战争的阴影以及冷战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孤独感、自我分裂和错位,在小说中都有体现,并通过埃斯特的叙述和他人叙述表现出来。比如把疾病与核能毁灭联系起来,“肺结核就好像藏在肺部的炸弹”。①73“处于失去人性和陌生化的文化里”(smith,2011),关于文化和政治的碎片在小说中闪现,当埃斯特去疗养院看望巴迪时,茶几上杂志的某页,艾森豪威尔的脸对着她:“没有毛发,没有表情,恰如浸在药水瓶里一张胎儿的脸。”①73这可以视为二战后和冷战期间,个人身份的迷失和孤独。俄国姑娘翻译习语时,埃斯特看着他们的嘴唇上下翕动,却听不到一点声音,仿佛他们坐在一艘正在远去的船只的甲板上。表面上是因为语言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而往深层次窥探,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家庭影响

父亲在埃斯特9岁时离世,当时,她母亲念其年幼没让她参加父亲的葬礼,尽管父亲的离世对她来说感觉并不真实,但是缺少父爱给她造成的孤独感是挥之不去的。埃斯特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用墨不多,形象模糊,但有些细节:把《读者文摘》中《捍卫贞操》寄给她以提醒其洁身自好,并认为速记比诗歌写作更重要,从中可以管窥其母亲观念保守,并不清楚埃斯特想要的生活。她与男友巴迪无法产生共鸣,巴迪把埃斯特挚爱的诗歌视为“一粒尘土”。与她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都不理解她,这在某种程度上雪上加霜,她更感孤独,最终选择沉默和死亡。

五、结语

埃斯特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心理:颜色敏感,擅用隐喻,死亡弥漫,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心理状况。她这样看世界,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精神和思想状况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埃斯特看世界的方式也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知识分子在男权社会面对家庭和事业的困惑和挣扎。

注释

①西尔维亚·普拉斯.钟形罩[M].杨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Boyer,Marilyn.The Disabled Female Body as a Metaphor for Language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J].Women’s Studies,2004.

[2]Heidegger,Martin.Being and Time.Trans:Macquarrie, J.and Robinson,E.SCM Press Ltd,1962.

[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埃斯特巴迪隐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超级外婆
最好的奖牌
最好的奖牌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巴迪的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