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栅栏”中的文化对比
——以中英“栅栏”为例

2013-12-12谢济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私权有形栅栏

蒋 廉 谢济光

“栅栏”中的文化对比
——以中英“栅栏”为例

蒋 廉 谢济光

栅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主要用来对人们及其所属物品进行隔离和保护,以示所属。然而,目前对于“栅栏”的探讨和研究大多局限于农林科技领域,其实“栅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以中英两国的“栅栏”为例,简要对比分析两国“栅栏”中所蕴含的文化涵义。

栅栏 文化涵义 对比分析

一、引言

栅栏,人们并不陌生,通常是用木材、铁丝等材料做成的,类似篱笆且较为坚固。古往今来,“栅栏”作为一名“无言卫士”,一直默默守护着其业主的私权。然而,“栅栏”不仅仅是“有形栅栏”,还可以引申为“障碍、隔阂”之意,即“无形栅栏”。在人们建造“有形栅栏”的同时,心中也会渐渐筑起一道“无形栅栏”,相互戒备。尽管人们都了解“无形栅栏”的修建并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无形栅栏”的消亡却是不可能的。

二、“有形栅栏”和“无形栅栏”的流变及其文化涵义

自远古时代开始,某一部落的人们为了共同抵御野兽的侵袭便就地取材建造简易的栅栏,对族人的生活区域进行集体隔离和防护。在这个部落内生活的人们都是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但部落和部落之间似乎又存在着竞争甚至敌对。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起初人们只是修建家庭式的小栅栏,以前的群居生活也逐渐变成了各家各户的生活。日积月累,随着人们的私欲日渐膨胀,所要保护私权的范围和价值日益增大,建造栅栏所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修建出来的栅栏日益高大、坚固,顿时会给他人一种不友好、不信任之感。

随着一个个个体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的增强,众多个体私权的保护会慢慢变成小范围即某一阶级私权的保护。例如,早在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借“圈地运动”暴力使用栅栏把强抢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以饲养牲畜,发展畜牧业,为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当时的英国政府对于“圈地运动”没有采取过多措施予以干涉,法律上也允许新兴阶级将其圈占的土地据为私有,并且“神圣而不可侵犯”,但依然有相关法规限制了土地圈占的范围及程度,以防止新兴阶级私权的无限膨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同样也是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夺取农民或其他地主的土地为己私有。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的,所以中国古代官员们仅仅只是划分田埂,把圈占的土地租给老百姓们耕种庄稼,以维持生计。普通百姓不能随意买卖土地,同时还要缴纳地租或者皇粮税。即使后来朝廷默认了民间的土地交易,却也只不过名义上的土地买卖和土地占有。由于“皇权”的存在,始终没有权威律法保证老百姓能够合法私有土地。

又如,英国某一贵族居住的庄园或者古堡同样也是小范围群体修建栅栏以保护私权的典型例证。庄园和古堡里面居住的仅仅只是王室成员,四周方圆几英里也许都不会有普通民众的住宅。这一方面是由于普通百姓忌惮王公贵族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英国君王和人民之间互相尊重隐私。可以与英国古堡相媲美的莫过于中国的城墙了。城墙里面居住的既有君王也有普通百姓。君王将所有都囊括在城墙以内,掌握着对一切的生杀予夺,这是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的典型体现。然而,百姓之间却“以邻为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同时,早在南宋诗词中就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优美诗句,似乎是对围墙束缚的抱怨和控诉,又似乎是在表达想要透过围墙了解外面世界的心情。另外,中国古代在政治上采取中央集权制。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之下,“皇权”凌驾于律法之上,人们的生命和合法权利均得不到有效保障。反过来,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政治制度,又会促使人们筑建更加结实的 “栅栏”,作为自我暗示的基石,让自己的合法私权能够得到心理上的保护。

众所周知,中英两国在历史上都曾修建过长城,名义上说是镇守边疆、保家卫国,实则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王权不被外侮侵犯而采取的防御措施,却也在一定时期内保卫了国家太平。沿着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分界线有一条逶迤的土墙,人们称之为英国的长城,或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或罗马长城 (Roman Wall),在欧洲颇有名气。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为了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经济。从建成到弃守,其一直是罗马帝国的西北边界,包括城墙、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展现了罗马帝国时代的戍边系统。中国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是古代不同时期的君主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纷纷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便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曾加固增修长城。虽然长城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守卫住了华夏大地,使得人们安居乐业,却也使得各朝各代政府逐渐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在近代,长城最终还是没能够抵挡住英国的坚船利炮,国门自此被打开,战争、割地、赔款也自此开始。到了现代,由于飞机的发明、空军的出现、现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完善,中英两国的长城都再也抵挡不了外敌入侵,甚至已经完全失去了以往的军事意义。

尽管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地球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紧密,有些国家之间甚至取消了贸易关税壁垒,但军事上各国仍会设有“无形”的导弹防御体系作为“无形栅栏”以保卫国家安全。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有人认为“无形栅栏”的存在是必需的,但是“无形栅栏”的存在并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也许有人会说,当下社会的治安问题日趋严重,道德日益沦丧,就连“有形栅栏”都不能很好地保证我们拥有安定的生活,如果拆除了“有形栅栏”,我们要如何抵挡盗窃、破坏等种种恶行呢?人们的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同时也表明,“栅栏”不再只是一道不可逾越的人为障碍,甚至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无奈与丑陋。

地理上,英国是一个岛国,周围的海洋环境变幻莫测、动荡不定。海洋岛屿式的特性直接孕育了英国文明,使得英国民众逐渐形成了一种好奇开放、积极进取、崇尚竞争的性格特征。所以,尽管在过去,“栅栏”的确是英国大大小小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但是现在英国新建的建筑物都逐渐不再设有“栅栏”,有的大学甚至都没有标志性的大门。这一方面要归功于英国法制的健全,另一方面还是在于英国人民心胸开阔和开放进取的高贵品质,表明英国人民心中正在努力拆除“无形栅栏”,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乐意向外人“袒露心扉”。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农耕性社会,即使在当代,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渐渐使华夏儿女养成了一种固守本土、安逸知足、内敛含蓄的文化心理特征,但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保守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西学东渐”的发展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渐渐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开始学习外语、翻译外国文学名著,甚至出国留学亲身体验异域风情。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并将其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表明中国人民愿意并且已经开始向世界各国人民打开了“心门”。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的“有形栅栏”在很多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的确都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却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依然具有各自的特征。英国的“有形栅栏”能够切实维护百姓、贵族和君主的私权,中国的“有形栅栏”却是古代“大一统”思想的集中展现。但无论两国人民将“有形栅栏”装饰得多么美轮美奂,却始终给他人一种拒绝、防御的感觉,甚至会因此而徒生彼此之间的敌意。当下,“有形栅栏”在中英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渐渐萎缩,然而人们心中“无形栅栏”的拆除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或许只有相关法律才能给予“无形栅栏”一定的限制。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贺毅,苏峰.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5]栅栏历史和当代的栅栏文化[J/OL].http://www.lygtx.cn/news/xinwen/1077.html.

[6]百度百科:哈德良长城[J/OL].http://baike.baidu.com/ view/76823.htm.

[7]百度百科:长城[J/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03.htm.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私权有形栅栏
从无形到有形 化复杂为简单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涉税信息共享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以纳税人权利保护为切入
未定义
围栅栏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嘴巴里的栅栏
论对私权限制的限度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
论私权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