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弹弦外之音
——拒绝语探析
2013-12-12王勤
王勤
一、引言
在拒绝他人时,为了不使对方难堪,维护对方的面子,我们一般不直截了当地拒绝,而是想方设法托词间接地拒绝,以减少说“不”的机会,这是语言交际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尽管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希望双方能够直抒己见,言符其实,但实际的言语行为要比理论复杂得多,作者意在通过探讨言者何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听者何以明白语言的 “弦外之音”、“言外之力”,以免带来尴尬的局面,或使语言交际双方关系恶化。
二、拒绝语
拒绝通常在对话者提出请求、发出邀请、提供帮助或建议等语境下发生,拒绝语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直接拒绝语,包括施为型与非施为型陈述两种语义公式;而间接拒绝语则分为表达遗憾,表达愿望,寻找借口,理由或解释,提供可供选择的办法,提出将来或过去接受的条件,说明原则,申明哲理,试图劝阻对方,貌似接受实则拒绝以及回避等。
Searle(2001)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Leech,1983)对成功地实现拒绝言语行为至关重要,为我们分析拒绝言语行为提供了依据,并产生出相对的拒绝策略以实现拒绝为目标而又体现礼貌行为。
三、拒绝策略
由于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到被拒绝者面子的行为(Chen,1996:7),人们在使用拒绝策略时需要更高的语用技巧和水平,从而无损于被拒绝者的尊严和面子,也为自己留有余地。
(一)妙用辅助性词汇及句法以柔化直接拒绝
1.词汇手段的使用
拒绝行为通常被看成一种失礼的行为,因为从语言目的和本质上都会威胁受话者的面子,为了尽量回避或缓和这种本质上不礼貌的行为,使语气婉转、意义含糊,加强客观原因的真实性,同时给予对方一定的回旋余地,拒绝者常常喜欢使用缓和语、加强语、称呼语、人称代词、名词化动词。(1)使用缓和语减轻负面影响
seem to,I’m afraid,you know,frankly speaking,somewhat,likely,probably 等缓和语可以用来缩短 与被拒绝者的距离,以避免激怒对方为目的,减轻拒绝的负面影响。
例如:
a.You know,I’m busy withmy work these days.
b.Well,to be honest,I am not good at playing chess.
(2)使用加强语强调客观原因
使用 really,terribly,I’m sure,do 这类加强语以加强缓和语的语气,体现客观原因的真实性。
例如:
a.I’m terribly sorry that Ican notarrive on time.
b.I’m sure that you willmeet your Mr.Right.
c.Ido hope you can pass the exam.
(3)使用称呼语谋求利益共识
buddy,love,honey,baby,son 等词汇能表明自己和对方属于同一会团体或相近的社会阶层,具有共同点,继而建立利益上的共识,使拒绝变得比较容易接受。
例如:
a.Here,buddy,the seat is occupied bymy friend.
b.Love,Iam busy at themoment.
(4)使用人称代词缩短情感距离
若使用you显得粗暴无礼,但如果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或不定代词时,使拒绝语听起来更像是发表一种评论,进而缩短与受话者的距离,在情感上作出一种补偿。例如:
a.Iwon’t rent the apartment to anyone.
b.We shouldn’t follow suit like that.
(5)使用名词化动词避免粗暴无礼
拒绝时,名词的使用最为礼貌,动名词则次之,动词的其针对性最强,最为失礼。根据英语语法特点,大多数的英语动词具有与其对应的动名词或名称,使用名词化的动词以实现礼仪。
例如:
a.Iam sorry for notoffering timely help.
b.Iam sorry formy failure.
2.句法手段的使用
可通过特定结构、语态、词序、成语结构来间接表达拒绝的含义。
(1)用疑问词、语气词等结构体现选择余地
带疑问词、语气词、连接词、感叹词、条件的结构能给被拒绝者提供选择的余地,具有缓解直接拒绝的作用。例如:
a.Can wemake itnext time?
b.Maybe next time.
c.However,it is too late.
d.If possible,I’d like to leave rightnow.
(2)用省略结构体现亲密关系
使用缩略或省略结构在双方之间可以产生亲密感,不使被拒绝者感到尴尬。
例如:
a.I’d love to,but...
b.Whyncha decide itby yourself?
(3)用部分否定结构体现迂回转折
部分否定结构隐藏了否定的态度;可以回避直接的否定态度。
例如:
a.Idon’t like it verymuch.
b.I’d like to accept your invitation if I were not busy.
(4)用时态语态体现尊重、尊敬
相比进行时态强调动作的持续性,过去时态的使用能够将拒绝在时间上推远一点,使拒绝听起来好像只是说话者一时的想法,并非精心的策划。被动语态则避免了直接把对方作为主语,强调动作的执行而并非执行者,给予对方以尊敬。
例如:
a.Iwaswondering whether the choice is right.
b.This book is not to be taken out of the reading room.
(5)用特定词序体现否定态度
通过对正常词序进行调整,体现动作的结果,而并非话语者的意图使整个语句传送了一种否定的信息。
例如:
a.You!They want.
b.Is it right?Idon’t know.
(6)用套话或成语结构体现轻松氛围
套话和成语可以创造出相对轻松的氛围,有时甚至连被拒绝者也会感觉不到自己被拒绝。
例如:
a.Excuseme.
b.Giveme a break.
c.Practicemakes perfect(=You do itby yourself.)
(二)巧用刻意曲解以实现间接拒绝
刻意曲解是交际者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话语中模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何自然,2004)。
1.曲解隐含意义避免尴尬
隐含意义指的是说话人的隐含意图。它并非直接表达,而是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话语中推理而得的。(Sperber﹠Wilson,1986/1995)。 其特点之一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欲表达的真实意图往往大相径庭。听话人往往利用隐含意义的这一特点故意曲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而实现拒绝。
例如:After dating for somemonths, the girl wants the boy to make a proposal for marriage.But the boy does notwant tomarry at the present.
Girl:Darling,Iwant to dance like this forever.
Boy:Don’t you everwant to improve?
虽然男孩是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出女孩很想让男孩向她求婚的意图,女孩所说的“永远跳下去”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永远在一起”,但由于自己还不想马上结婚,通过刻意曲解了女孩的话语意图进行了间接的回绝,避免了尴尬。
2.曲解间接言语行为创造幽默
根据Austin(2002)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以言表意的行为、以言施事的行为和以言成事的行为三类。言语施事的行为体现了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还要从字面意义中推断出其间接用意,是三种言语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故意的曲解可以创造出不同寻常的结果。
例如:一个警察在大街上拦住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司机生气地说:“你胆敢拦住我的车,你知道我是谁的儿子吗?”警察回答:“这个问题你得回家问你的妈妈。”不难发现,司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不要找我的麻烦,我出身高贵”,但警察故意不去理会其真正意图,用句子的“字面意思”作出反应,其回答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拒绝了对方力求仗势欺人、谋求私利的企图。
3.以回避暗示拒绝
回避策略可以让说话人避免对听话人造成潜在的面子损伤,在Beebe等人(1990)的“语义公式”中的“借口/理由/解释”等都可以表达说话人回避直接做出拒绝,体现模糊的语义及委婉的语气。
例如:Father: Linda, somebody is at the door.
Linda: I’m washingmy hair.
Father: Mary, someone is at the door.
Mary: I’m watching the basketballmatch.
Linda和 Mary都理解父亲 “Someone is at the door”的言外之意是要她们去开门,但一位正在洗头,另一位正专注于喜欢的电视节目,不愿意走开。通过不直接以“NO”拒绝父亲,而表达了自己正在忙于他事,难以脱身,让父亲自己来推断间接的拒绝。
四、结束语
体面的拒绝是由说话者的语用水平、社会文化心理及其他如社会地位、性别等社会语言学影响,在此作者就不一一赘述,本文试图围绕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间接地进行拒绝,希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帮助人们改善交际方式和效果。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with Words[M].Beijing: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earch Press,2002.
[2]Beebe,L.T.T.&R.Uliss-Weltz.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In R.Scarcella,E.Anderson&S.D.Krashen(eds.).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M].Cambridge,MA:Newbury House,1990.
[3]Chen,H.J.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metapragmatics in refusal.(Doctoral Disserta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1996.
[4]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
[6]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 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7]何自然.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8]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9]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