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之旅 快乐伴随——央视《欢乐中国行》解析

2013-12-12郑敬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广场

郑敬婉

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及日本等国的电视台成熟的综艺节目形态,被中国港台地区电视台模仿、移植和克隆的时候,中国内地各级电视台尚停留在各类具体的文艺类节目形态上。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看做是首开以娱乐为中心的汇演式节目的先河,自此以后,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实际上具备了后来综艺节目的一些特质,在形态上可以看做是综艺节目的雏形。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标志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新电视节目形态开始真正成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倍增,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综艺大观》的观众大量流失。2004年10月8日,开创中国综艺类节目先河的央视名牌栏目《综艺大观》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欢乐中国行》在经过了一年的微调之后,逐渐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一、节目内容的专一

2004年10月,《欢乐中国行》节目在每周日晚上黄金时段亮相至2011年历时7年,其主要以歌会的形式亮相,辅之以小品、当地知识竞猜、外景采访等内容,凸显互动性、时尚性的综艺节目风格。虽然在节目开播之初,考虑到中央电视台同类节目较多,不少专家学者并不看好这档节目,但经过一年的探索改进之后,《欢乐中国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益智、真人秀、相亲类节目统领的娱乐节目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主要是节目定位准确、主题明确以及节目内容集中。

《欢乐中国行》的主题非常鲜明,以“欢乐中国行,快乐在进行”为口号,每一期走访中国一个城市,以当地名胜古迹的推介为主题 。整台节目由于有了这一明确的主题,就有了一个贯穿全场的焦点,所有的节目都会在这一主题的统领下,通过主持人的精心串联形成一个整体。在内容上,《欢乐中国行》强化了一种纯粹的音乐内容。以2011年3月6日播出的《魅力珠海·横琴》上集为例,在43分钟的节目中共集纳了20个节目,除了固定的板块欢乐体验之外,以及一个魔术表演和一个话剧表演之外,其余的12个节目均为流行歌曲。从中可以看出《欢乐中国行》的受众定位于年轻的电视观众,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态,以明星演绎流行歌曲为明线,以当地人文景观的介绍为暗线,强化了对所处城市的一种推介力度,迎合了主题又突出了明星效应。知识性、娱乐性和时尚性三位一体,使《欢乐中国行》在受众群中占领了一个极为明确的市场。

二、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

综艺娱乐节目体现了对各门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拼凑、排列和相加,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即化合或整合。各门艺术都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都已成为组合影视艺术的基本元素声、光、色、画面、运动、剪辑等等。①《欢乐中国行》始终保持了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狂欢化,力图开创全新的综艺节目风格,突出观众的参与性和联欢性。栏目的最高境界: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鼓励观众积极参与、交流的基础上添加游戏对抗、与明星同乐等互动环节,力争有歌大家唱,有劲一起鼓。从某种程度上讲,观众就是演员,强调台上台下零距离接触的表演形式。

(一)拓展时空,增强可视性

《欢乐中国行》在开播之初恪守传统的演播室模式,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摸索之后,在2005年初确立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的表现方式。广场是狂欢的最佳地点。广场以开阔和道路汇集为主要特征,不同身份、职业、命运、年龄和民族的人们聚拢在广场里,营造一个狂欢意识的整体。《欢乐中国行》首选广场为演出现场,主舞台依据广场的实际情况延伸到观众群中,并保留了大量的通道。广场生活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是一个人人可以介入的场所,这成就了狂欢的前提和心理认同,广场成了狂欢的目的地。这种特殊的广场语言是其他场所没有的,最终的演出效果也是其他场所不能比拟的。广场的设计把人们日常生活秩序中的束缚打破了,广场成为汇集快乐的特殊场所。《欢乐中国行》与中国各城市联姻,把演出现场搬到了各地的广场,更着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情展示祖国各地的不同风采。《欢乐中国行》还充分运用外景主持及资料片来拓展时空,增加节目的信息含量和可视性。全面生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介绍,让观众在观看精彩文艺节目的同时获得了更多信息。

(二)声画交融的和谐美

爱森斯坦在他著名的《蒙太奇论》中发出过这样的呼声:“消除图像和声音之间、视觉和听觉世界的矛盾!在两者之间建立统一与和谐的对应。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课题!古希腊人和狄德罗,瓦格纳和斯克里亚宾,谁没有做过这样的梦?谁没有试图解决这个课题?”②《欢乐中国行》通过对画面、音乐、音响、灯光、色彩、舞美等声画元素的重新包装,声画完美结合的审美形象,营造了狂欢的氛围。前面讨论过,《欢乐中国行》的节目现场多在宽阔的广场。根据广场演出的要求,用变化自如的镜头组合和流畅的场景切换,体现了镜头的一种二度创作能力,既能体现出现场的恢宏大气,又能体现细节的完美精致,使得不仅仅是现场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演出的美妙效果,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体会到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在灯光的设计上,除了营造舞台光的意境外,也注意了观众席的布光,给观众制造了一个“如在舞台中”的假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一瞬间成为表演的主角,增加了观众的一种强烈的心理认同。《欢乐中国行》也十分重视音乐、音响的作用,歌手均为现场演唱,其专业化的音响效果既保证了演出的顺利进行,满足了观众的收听欲望,同时也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声画结合符合人类感知世界的生理属性,也最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对观众元素的重视

综艺类节目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后,一直注重观众的参与,从早期的观演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大众参与、全程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观众与节目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当代综艺节目需要维系的关键也是核心的纽带。《欢乐中国行》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趋势,在平民化和互动方面下足了工夫。

(一)视角的平民化

所谓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化,就是指普通观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综艺节目中去,与节目进行良好的互动,甚至成为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主角。与没有观众交流互动的纯表演节目相比,有观众参与的娱乐节目让观众本身有一种参与感,很想加入到这种娱乐活动中来,所以这类娱乐节目很吸引大众的眼球。实践证明,从“明星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大众”,不但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也是一种正确的市场选择。在《欢乐中国行》的节目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的绝活,绝技经过重新包装的再表演。这种贴近老百姓的民间化元素消融了节目的假定空间与观众真实生活之间的鸿沟,真正实现了与观众“心贴心”的交流,不管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参与性都大大地增加。

(二)全方位互动

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为节目聚合了巨大的观众群体,成为电视与其他信息传播手段立体化结合的典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麦克卢汉曾提出“传播媒介混合能量”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杂交释放出的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③当代媒介的发展,为我国电视的生存提供了一个高水平高起点的技术化空间,传统的报纸、广播、杂志等加上新媒体网络,共同构筑了立体传播的多维通道。媒介间的组合与立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又极具效果的方式。《欢乐中国行》借助手机、短信、声讯电话、网络留言等现代通讯手段与观众进行全方位的互动。电视借鉴其他媒介的优势和特长,为丰富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充足的精神食粮。不同的媒体优势互补,整合出新的能量,产生强大的传媒合力,构筑起一道现代传播的亮丽风景线;而且在一个起点较高的新平台上,电视节目的议程设置、传播效果无疑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文化品格的坚守

当前中国的电视竞争呈现出越转越快的陀螺状态,收视率让中国电视行业成为腥风血雨的“竞争红海”。综艺节目发展到现在,其结构形态曾经分为两种倾向:一是综艺节目坚持电视的宣教功能,坚守文化品格。不过,当坚守到极致时,如果演变成僵化的教条模式,节目形式老套,墨守成规,不思更新,守着既定的 “板着面孔说教”的样式,那么这样就失去了综艺节目自身的主要功能,势必被淘汰。二是综艺节目在“观众市场”的参照下,将收视率作为节目成败的首要标准,把娱乐性视作第一要素。这一方式往往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较为可观的收视效果。然而,如果过多向市场屈服,其结果往往是不惜降低节目的文化品位以迎合一些低级的收视趣味,走到最后就演变成审美堕落,节目里充斥着粗俗的玩闹噱头,虽然在某一阶段博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观众不会一直买账。上述两种倾向无论哪种倾向,只要娱乐与文化的权重出现失衡,综艺节目就没法存活。

2012年,《欢乐中国行》作为《综艺喜乐汇》的一个版块以重播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欢乐中国行》契合新市民文化的理念,提倡内容的多样性,弘扬社区文化的健康品质,平民化、充满亲和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文化品格的坚持,有意识地引领观众的娱乐趋向;通过坚持健康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品格来培育观众的成长,坚持观众的主动参与但不盲从于观众;根据观众和时代的需要,在娱乐中融进主动性引导,既保持娱乐性的特质,又承载和传递高品位的主题思想,这种文化品格的坚持、节目形态与主题的与时俱进,正是综艺节目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注释

①陈旭光.电视综艺节目:历史及本体特征[J].中国电视,2001(6).

②(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富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45.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2.

[1](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富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魏南江.影视声音造型论 [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白小易.新编电视学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广场
吉隆坡独立广场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百姓爱跳广场舞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让“沉睡”的文化广场“活”起来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