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一文一评:移步换景展不同
2013-12-11李辉
李辉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站在某处欣赏风景,并不觉得景色怎样美丽。但如果你适当地移动几步,你会对同一处景物有新的发现。不断地移动,景色不断地变换,眼中的景色真可谓“气象万千”。
在写作中,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写作内容以“移步换景”的形式展现出来。
如写“难忘的初中生活”,仅写一件事情是难以表现老师、同学之间难舍难分的真挚情感的。不妨以移步换景的形式,选取初中生活中的三、四个片段,表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可以写个人,可以写群像;可以写学习方面的,可以写文体活动方面的……然后把这些“景”通过小标题的形式组合起来,便会是一篇成功的作品。
要想在考场上灵活自如地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多积累、多练习。这样才能在需要移“步”的时候,游刃有余地写出美丽的“景致”。
活力,请延续下去
上海考生
有人说:“每一段岁月都有独属于它的活力,每一段历史也有它充满活力的一面,哪怕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不解。
但我记得:陶弘景婉拒做官,踏着清幽的山间小道,留下了一种自足和幸福的活力。他倾心于山顶的一片云海,沉醉于山间的泉水叮咚,忘怀于眼前的树木山石,满足地给君王寄去了“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诗句。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自足”。
我记得:在暴君执政的秦朝,无数劳动人民在长城脚下留下了一种艰辛而又骄傲的活力。他们用满是老茧、瘦骨嶙峋的双手砌出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坚实城墙。那一块块沾有鲜血的灰红色砖头不仅砌出了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更砌出了一条东方巨龙,砌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宝库。 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智慧”。
我记得:六君子中的谭嗣同,他血气方刚,慷慨激昂,一心想拯救自己的国家。他曾慨叹:“天意从来高难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他虽没能成功,但他“有之,请自嗣同始”的爱国之情却永留人心。谭嗣同抱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豪迈,在壮志未酬中留下了一种雄壮而又不甘的活力。 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爱国”。
我还记得: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在茫茫沙漠上留下了一种艰辛而又无奈的活力。他两次出使西域都未能完成使命,这让他自觉不堪。但他建立了西汉与西域的友谊之桥,更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骄傲”。
那么多的历史人物,留下了那么多充满活力的岁月。正是继承了那么多的活力,我们才有了今天。继承着孙中山这位革命先行者的活力,中国的革命事业风起云涌、巨浪滔天;继承着但丁、达·芬奇这些文艺先行者的活力,欧洲掀起文艺复兴的狂潮,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继承着法拉第这位科学先行者的活力,人类走进电气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原本不解的我懂了:前人是文明的先行者,那些活力是他们留给我们的财富。细细品味和阅读这些活力,我们才能走得更快、更轻松。活力的延续使文明得以发展,文明的发展又使活力延续下去。我们要继承前人的活力,更要开创出自己独有的活力留给后人。
在充满活力的岁月里,考生在中考考场上打开记忆的画册,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独特的风景。
一、三幅风景画展示出三种活力。以长城为背景的画面展现的活力是“智慧”;以雄壮为背景的画面展现的活力是“爱国“;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画面展现的活力是“骄傲”。三个场景的变换中没有更多的闲言赘语,自然连贯。
二、大场景“移走”,小“场景”紧随。在文章后半部分,考生还设计了几个微小的“场景”:中国的革命事业风起云涌、欧洲掀起文艺复兴的狂潮、人类走进电气时代……这些场景,正是考生深厚底蕴的真实记忆,正是考生“移步换景”手法的高超再现。
三、场景变化为突出主题服务。三个场景的转换表现了三个小主题,三个小的主题有力地支撑起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