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2013-12-11许龙
许龙
【摘要】有效教学只有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只有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现结合平时教学工作的实践,说说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1.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儿童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时,创设 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春天里观赏花展,激发学生欣赏美的一种情感。
1.1 呈现花展情境图
教师设问:看了花展,你想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公园里的花可真多啊!";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颜色很美,有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真想去闻一闻,花儿香不香"。同学们对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到苗圃里去看一看吧!
1.2 观看苗圃情境图
教师又问:在苗圃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1排红色的花,2排黄色的花,还有3排紫色的花,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儿";有的学生说:"我数了数,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还有的学生说:"有一个工人叔叔在运送鲜花,他说'我要搬走10盆紫花'。"
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你们在苗圃里,看到了这么多,你们想根据在苗圃看到的,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有的学生提出:"一个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紫花,哪还有多少盆紫花?";有的学生提出;"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的学生提出:"红花,黄花,紫花一共有多少盆?"。你们想先解决什么问题:"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小组1::我是用接着数的方法,10、20、30;小组2:我是用数的组成算的,应为10和20组成30,所以10+20=30;小组3:我在想,因为1+2=3,很快就能算出10+20=30;小组4:我跟他们不同,我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小棒,一共有了3捆小棒,每捆是十个1,所以10+20=30;小组5:我是用十作单位,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也就是30。
同学们太棒了,说了这么多算法,真了不起,在计算10+20时用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10+20=30.
那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紫花后,还剩多少盆紫花?"怎样列式计算呢?请小朋友们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算法,把它计算出来。
学生在热爱大自然的美,敬佩工人叔叔辛苦劳动,培养出许许多多鲜花的情境中,用数学眼光看苗圃里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运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三种花一共有多少盆?"等计算问题的情感下,而产生计算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兴趣。
2.创设诱发思维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生活原型绝不等同于数学知识,生活经验也绝不等同于数学思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把这几种关系的简单等同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数学味"变谈的一个重要原因。"数学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味,一般情况下,越是低年级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越紧密;越是高年级的数学知识越远离实际生活,教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更要从数学内部引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例如:在"平均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设问:
"你们分过东西吗?""有没有听说过平均分?";说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两人分得一样多。"还有的学生说:"一件东西分得不多也不少"。那么"现在这里有8颗糖,你能进行平均分吗?"拿出8个圆片当作8颗糖来分一分~这样"分糖果"的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的,也可以理解的,这里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又是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当有些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不能理解时,教师恰到好处的创设出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8颗糖,学生会很乐意的参与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将8颗糖果分为4份,每份2个;有的学生将8颗糖果分成2份,每份4个。学生经历了平均分糖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到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欲望。
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生活这一层面上,应逐渐用"数学味"淡化"生活味"。又如,在教学"通分"时,由于通分无法与生活联系,教师直接出示4个分数比大小,学生直接进入一个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知识比较出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化成小数来比较,最后留下一组无法比较,怎么办?思维火花进行碰撞,一道难题把学生推向思维高度,于是,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比较。这种情境虽然生活味变淡,但是学生已经被这其中数学魅力所吸引,探究情绪高涨。是呀,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低层次的简单重复提升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可见,创设诱发思维的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
3.创设学具操作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认识的螺旋式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构建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的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了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地,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以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目的。